成都七中、七中实验和冠城七中 原来是这种“三角关系”
4月20日,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2020年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首例就是一起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是涉及“成都七中”与”眉山一所“七中”的纠纷案例。四川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一审法院判决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停止在教学、推广、宣传活动中使用相关误导性用语,在其官方网站及媒体上刊登声明,并赔偿成都七中经济损失100万元。
一审宣判后,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提起上诉。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简单来说,就是成都七中这所“网红名校”遭人白嫖,忍无可忍下送给对方一纸诉状。
01
2015年,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成立。
校方直接在校园网站、官微打出“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是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领办,按照百年名校优秀办学传统精心打造的民办学校”“冠城七中与七中实验是一家人,都传承了七中百年名校的优良传统”“冠城七中与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分别在何少衡校长与江宏校长的带领下……两所学校都继承了七中百年名校优秀的办学传统,在四川都有着较高的办学品质与良好的社会口碑”“与成都七中在教学和管理上实行一体化,两校'资源共享,管理对接,师资共建,学生共同发展’”等内容。
成都七中认为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上述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诉至法院。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冠城七中在宣传中多次使用“成都七中的背景”“成都七中系学校”“秉承成都七中百年优良教育传统”“与成都七中教育管理一体化”等用语,属于不真实的宣传行为,冠城七中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
02
白嫖成都七中这块金字招牌的学校,冠城七中并不是第一所,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所,可是敢打出“继承了七中百年名校优秀办学传统”旗号的少之又少。
这里,我们需要介绍一下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是一所k12民办学校,2003年由冠城集团投资3亿元建成。这所学校由成都七中领办,成都七中副校长毛道生担任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校长。学校的办学追求是:再造一所成都七中。
领办,指的是使用七中品牌,由成都七中派出校长(由相关部门任命)的学校,接受成都七中学术指导。被领办的学校的所有权是原所在区县或企业,负责领办的学校只有管理权和使用权,领办学校要输出品牌及管理和部分师资及资源,被领办学校要缴纳一定的领办费及要向领办学校输送生源。
所以,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是正儿八经的“七中系”名校,升学力居全区榜首,连续三年被成都市教育局评为“优秀学校”。
03
2015年,冠城集团投资4亿元,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成立。由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领办,官方的说法至今仍是“按照成都七中百年名校优秀办学传统精心打造”。
在2019年的招聘简章里,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表示:学校由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派出管理团队及骨干教师,以“学生有特点、教师有发展、学校有活力、教育有特色的”为教育内涵,坚持走“小班化、精品化”之路。
这倒不像是吹牛,毕竟两所学校都属冠城集团。而且2019年9月11日,当时的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生处主任袁智敏还带领学校生活部骨干教师团队前往冠城七中交流。
所以前文中“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是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领办”“ 冠城七中与七中实验是一家人”并非胡诌,它俩的确是兄弟学校。
04
成都七中和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存在领办关系,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和冠城七中也存在领办关系。
那么,成都七中和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也就有了关系?
这么说吧,小明(成都七中)和小丽(冠城集团)结婚后生下小红(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后来小明和小丽离婚,小丽又和别人生下小黑(冠城七中)。
小红和小黑当然有血缘关系,但小黑却不应该叫小明爸爸。小黑还想找小明要财产,喊出“成都七中百年名校优秀办学传统”口号就更离谱了。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官微在推文中记录过校长何少衡的一段话:入驻眉山以来,学校将三苏文化、百年七中、中华文化融入其中。
继承“百年七中”这事儿,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在合同期内怎么做都没事,但冠城七中喊就是侵权,“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是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领办”更是高级擦边球,看得家长们云山雾绕。
有多少家长因为成都七中,最后选了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05
现如今,名校被白嫖的情况并不少见,成都“四七九”无一幸免。
2019年,成都七中还特意公布成都七中教育集团各成员学校的相关信息,名单之外的都是山寨货。
教育部门规定: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单位)不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同时已参与办学的到期退出。
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的合作办学合同到期时间为2021年7月21日,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的合作办学合同到期时间为2023年7月31。
那时,它们或许会面临“去七中化”的难题。
06
所谓假名校,就是谎称与名校关系比较紧密,直接宣称或暗示学生和家长,自己与某名校有某种合作,可以利用某名校的宝贵教育资源,让学生“共享”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或曰“傍名校”。
这种“傍名校”,近年来屡见不鲜。越有名的学校,越有人喜欢傍。
“傍名校”背后,其实也有着诸多辛酸。单单指责“傍名校”的学校不诚信,固然有理,但却有失偏颇,也于改变“傍名校”现象意义不大。“傍名校”背后,折射的是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以及学生、家长和学校的种种无奈与辛酸。
在民办学校刚兴起那些年,和公办名校搞合作办学,让学校穿上公办名校“马甲”的套路风靡。尤其二、三、四线城市的中小学,名校“马甲”简直就是获取生源,抢占市场的最佳选择。
中国民办学校的“后品牌时代”,也涌现出不少口碑好、师资强的民办学校品牌,甚至超越了当地公办学校。
所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随着新政的实施,合作办学已成为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限定产物。没了名校“招牌”,民办学校未来如何打响自创品牌,成了他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作者:故辞
编辑:故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