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民:挣工分儿(下)
挣工分儿(下)
文图/陈志民
看红薯地和送扇镰看起来活轻工分儿好挣,可对于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的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那时,在胆量上还需要打磨锻造,在体力上也需要锻炼增长。比如看红薯,红薯地离村子较远,地里的坟头成行连片,再加上听大人讲过关于坟地的各种离奇段子,时间上又都是在中午或傍黑的时间段,宽阔的田野没一个人,自己会不自觉地去想可怕的故事,把自己吓得精神高度紧张,一直左顾右盼坐卧不安,生怕一下子从坟地里出来一个妖魔鬼怪。还好,几天的经历一切正常,熬过了担心恐惧期,适应了满菅野地工作环境,什么妖魔鬼怪、狼虫虎豹!都是吓人哄骗小孩的“谎言”,我能单独完成任务了,在心里默默佩服自己,为自己鼓劲加油!
看红薯一次意外收获至今不能忘怀。生产队的红薯地北头是反修渠排水沟,过了排水沟就是大队苹果园和窑场,砖窑的西侧有个芦苇坑,苹果园里养了一群鸭,每天在排水沟和芦苇塘里捉鱼吃。我经常跳过排水沟,去苹果园里喝水稍歇,当然,园主毫不吝啬地让我吃苹果,说“挑大个的吃,小的还长”。那时我吃苹果吐渣一点不为过,从小吃到收获。一次,路过那片芦苇荡,我好奇地下去看看,有水坑、有旱滩,我踩着旱滩,扒开芦苇往里探望,忽然,看见有几个鸭蛋就在眼前,我喜出望外赶紧捡了起来,等社员们都上工了,我小心翼翼地拿回了家,妈妈给我做了碗炒鸭蛋面条,那碗鸭蛋面条的味道一直伴随着我!说远了,还说挣工分儿吧。
挣工分儿需要胆量,更需要体力和智慧。就拿送扇镰说吧,二十来面扇镰约有二十多斤,说起来不算太重,可对于我不经常干活的人来说,那就不是简单的事了。平时扛着书包不算什么,一下几十斤重的扇镰背在肩上,还真有点受不了,麦收大忙季节,这还是队长照顾我最轻的农活,第一次我咬牙坚持按时送到了麦收现场,虽然累点对自己的表现还是满意的。夏天穿着单薄的衣服,绳子把肩膀勒出了红印,感觉肩膀火辣辣的疼,妈妈看到红印问我疼不?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不疼!妈妈给我准备了一条毛巾,让我垫肩、擦汗,减轻了绳勒的痛苦。而重力无法克服,往西南地送扇镰路程只有二千多米,往北地的二垙、四垙地去送,路程多了两倍到四倍的距离,对我的体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我坚持着、努力着!一个夏天的麦收,我坚持了下来,体力得到了提高,毅力得到了磨练,收获颇丰。
挣工分儿让我记忆犹新的一次是挖河,那时候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全国上下兴修水利,建水库、挖河道、修水渠轰轰烈烈。我跟随生产队社员挖了一次河,让我终身难忘。那次应该是秋天的一个早晨,天还漆黑一片,扛着铁锨摸黑到了姓张的叔叔家,那里已经有不少人了,围着烧锅台烤火取暖,等待面条下锅。不一会儿,面条浮上水面,这时候有人喊到,“想吃硬的,捞吧”!随即有人下了筷子,我跟在中间也捞了一碗,一面吃一面有人介绍经验说:“第一碗少盛些,第二碗盛满,能吃饱”。我没敢问为什么?只是记住了想吃饱,第一碗要少。后来才知道了面条就那么多,第一碗少盛点儿凉的快、吃的快,可以盛到第二碗。想想做人不也是这个道理?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要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享受生命;不能急功近利,骄傲自满,一口是吃不出一个胖子的,一步登天会错过沿途的风景,错过亲情友情带来的好心情。饭饱启程,跟着人群不知劳累,天亮正好赶到了挖河地段,随即投入到挖河当中。壮劳力穿着胶靴在最下面的水里,然后向上排了三个台阶,我们在河岸上面导土,工分儿等级这时候就显现出来了。具体情节我现在记得不那么清楚了,反正我只干了一天,累的爬不起来再也没去。后来听说挖的是反修渠,淇河水从石河岸引入,为淇县东部农业丰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干农活挣工分儿,生产队的麦场上也能分儿清,打麦上垛离开壮劳力干不成活,我们只能翻翻场、扫扫场。听:“啪、啪!”、“得儿,驾!”马儿场上飞奔,人欢马叫的场面常在我脑海里闪现。看:“嗷~~、 嗷~~来了!”,“这边!”,几米高的麦秸垛上,领杈的用荆杈指挥着,一大堆麦秸像皇帝的銮驾,在壮劳力的头顶飞舞,“唰!”一下足有一拖拉机斗的麦秸,飞到指定位置,让我赞叹不已。他们就应该挣十分儿工分儿,他们的汗水就应该得到回报。我沉浸在那段快乐幸福的时光之中......
(写于2021年4月8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