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民:挣工分儿(下)

挣工分儿(下)

文图/陈志民

看红薯地和送扇镰看起来活轻工分儿好挣,可对于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的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那时,在胆量上还需要打磨锻造,在体力上也需要锻炼增长。比如看红薯,红薯地离村子较远,地里的坟头成行连片,再加上听大人讲过关于坟地的各种离奇段子,时间上又都是在中午或傍黑的时间段,宽阔的田野没一个人,自己会不自觉地去想可怕的故事,把自己吓得精神高度紧张,一直左顾右盼坐卧不安,生怕一下子从坟地里出来一个妖魔鬼怪。还好,几天的经历一切正常,熬过了担心恐惧期,适应了满菅野地工作环境,什么妖魔鬼怪、狼虫虎豹!都是吓人哄骗小孩的“谎言”,我能单独完成任务了,在心里默默佩服自己,为自己鼓劲加油!

看红薯一次意外收获至今不能忘怀。生产队的红薯地北头是反修渠排水沟,过了排水沟就是大队苹果园和窑场,砖窑的西侧有个芦苇坑,苹果园里养了一群鸭,每天在排水沟和芦苇塘里捉鱼吃。我经常跳过排水沟,去苹果园里喝水稍歇,当然,园主毫不吝啬地让我吃苹果,说“挑大个的吃,小的还长”。那时我吃苹果吐渣一点不为过,从小吃到收获。一次,路过那片芦苇荡,我好奇地下去看看,有水坑、有旱滩,我踩着旱滩,扒开芦苇往里探望,忽然,看见有几个鸭蛋就在眼前,我喜出望外赶紧捡了起来,等社员们都上工了,我小心翼翼地拿回了家,妈妈给我做了碗炒鸭蛋面条,那碗鸭蛋面条的味道一直伴随着我!说远了,还说挣工分儿吧。

挣工分儿需要胆量,更需要体力和智慧。就拿送扇镰说吧,二十来面扇镰约有二十多斤,说起来不算太重,可对于我不经常干活的人来说,那就不是简单的事了。平时扛着书包不算什么,一下几十斤重的扇镰背在肩上,还真有点受不了,麦收大忙季节,这还是队长照顾我最轻的农活,第一次我咬牙坚持按时送到了麦收现场,虽然累点对自己的表现还是满意的。夏天穿着单薄的衣服,绳子把肩膀勒出了红印,感觉肩膀火辣辣的疼,妈妈看到红印问我疼不?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不疼!妈妈给我准备了一条毛巾,让我垫肩、擦汗,减轻了绳勒的痛苦。而重力无法克服,往西南地送扇镰路程只有二千多米,往北地的二垙、四垙地去送,路程多了两倍到四倍的距离,对我的体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我坚持着、努力着!一个夏天的麦收,我坚持了下来,体力得到了提高,毅力得到了磨练,收获颇丰。

挣工分儿让我记忆犹新的一次是挖河,那时候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全国上下兴修水利,建水库、挖河道、修水渠轰轰烈烈。我跟随生产队社员挖了一次河,让我终身难忘。那次应该是秋天的一个早晨,天还漆黑一片,扛着铁锨摸黑到了姓张的叔叔家,那里已经有不少人了,围着烧锅台烤火取暖,等待面条下锅。不一会儿,面条浮上水面,这时候有人喊到,“想吃硬的,捞吧”!随即有人下了筷子,我跟在中间也捞了一碗,一面吃一面有人介绍经验说:“第一碗少盛些,第二碗盛满,能吃饱”。我没敢问为什么?只是记住了想吃饱,第一碗要少。后来才知道了面条就那么多,第一碗少盛点儿凉的快、吃的快,可以盛到第二碗。想想做人不也是这个道理?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要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享受生命;不能急功近利,骄傲自满,一口是吃不出一个胖子的,一步登天会错过沿途的风景,错过亲情友情带来的好心情。饭饱启程,跟着人群不知劳累,天亮正好赶到了挖河地段,随即投入到挖河当中。壮劳力穿着胶靴在最下面的水里,然后向上排了三个台阶,我们在河岸上面导土,工分儿等级这时候就显现出来了。具体情节我现在记得不那么清楚了,反正我只干了一天,累的爬不起来再也没去。后来听说挖的是反修渠,淇河水从石河岸引入,为淇县东部农业丰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干农活挣工分儿,生产队的麦场上也能分儿清,打麦上垛离开壮劳力干不成活,我们只能翻翻场、扫扫场。听:“啪、啪!”、“得儿,驾!”马儿场上飞奔,人欢马叫的场面常在我脑海里闪现。看:“嗷~~、 嗷~~来了!”,“这边!”,几米高的麦秸垛上,领杈的用荆杈指挥着,一大堆麦秸像皇帝的銮驾,在壮劳力的头顶飞舞,“唰!”一下足有一拖拉机斗的麦秸,飞到指定位置,让我赞叹不已。他们就应该挣十分儿工分儿,他们的汗水就应该得到回报。我沉浸在那段快乐幸福的时光之中......

(写于2021年4月8日,完)


(0)

相关推荐

  •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打场”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44期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打场" 文/杨传勇 打场无疑是整个麦收的重头戏. 此时,麦子被不断地运回,在妇女们梳麦秸的同时,"猴子" ...

  • 刘志中‖散文:先苦后甜的大舅舅

    先苦后甜的大舅舅 文/刘志中 (一) 在我儿时,因母亲孤身一人拉扯我们哥俩,又慌着去生产队挣工分来养活我们,所以他常常把我寄养在距家五里远的大舅舅家居住. 那时,我懵懂的记得,大舅舅家很穷,三间半北屋 ...

  • 『我醉乡土』孔淑茵丨在生产队的日子

    在生产队的日子 (一)生产队的大钟 说起生产队,就不能不花点儿笔墨介绍一下生产队的大钟.它可谓生产队的标志性物件,甚至可以说是人们的精神领袖.几乎在我想到生产队这个近乎已经作古了的词汇时,那钟声就如影 ...

  • 同样的地块,在过去时粮食产量很低,但现在的粮食产量咋高了呢?

    凡是经历过"生产队时代"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每年的365天当中,不但有360天需要天天吃粗粮,而且,还需要俭省着吃.否则,是一定会闹饥荒的. 我们这里是山区,不但没有大块的田地 ...

  • 散文 | 郭丽武:风吹麦浪麦飘香

    散文 | 郭丽武:风吹麦浪麦飘香

  • 【原创】《打麦场上》 作者:刘云奇

    第497期 打麦场上 作者:刘云奇    这几天总有一句歌词在我心中回荡,"过去的时光难忘怀,难忘怀".起初,我不知道怎么就想起了这句歌词,随着麦收时节的到来,望着一望无际的金黄的 ...

  • 陈志民:挣工分儿(上)

    挣工分儿(上) 文图/陈志民 挣工分儿是按劳分配的六.七十年代的事情,参与生产队的农活,按贡献大小记工分儿,年底分红. 我开始挣工分儿是在上了五年级的时候,已经是12岁小伙子了,才允许干农活挣工分儿的 ...

  • 陈志民:迁民合作社(下)

    迁民合作社(下) 文图/陈志民 "鸡蛋换盐两不找钱",说的就是发生在合作社里的一个交易过程,那时家家户户都没几个钱,家里养几只鸡,下了蛋不舍得吃,拿到合作社去换成需要的商品,如:盐 ...

  • 陈志民:迁民老学校(下)

    迁民老学校(下) 文/陈志民 我对迁民老学校最后的记忆是1976年,我们在迁民新校区上初中一年级,9月9日毛主席逝世,迁民在拆除的那栋老学校房子平整的地面上,搭起灵棚集中悼念毛主席.毛主席画像坐南朝北 ...

  • 陈志民:游油城 赏古迹 叙友情(游记)

    游油城  赏古迹  叙友情(游记) 文图/陈志民 四月的一天,春风拂面,同学相约在古村落--淇县北阳镇油城村. 初中两年的同学相见,一下回到了四十四年前,青春激情顿时迸发,寒暄.握手.相拥,把上初中七 ...

  • 陈志民:迁民合作社(上)

    迁民合作社(上) 文图/陈志民 母亲吩咐道,去,去合作社(供销社)打点儿酱油.这是难忘的儿时记忆. 母亲提到的合作社就是迁民合作社.那时的合作社就像是现在的超市,过去说的农村商店.过去的商店不像是现在 ...

  • 陈志民:小拱桥

    小拱桥 文图/陈志民 小拱桥,它建在我的祖籍后张近陈街自然村的村西赵家渠上,它也时长挂在我的心上. 我虽出生在后张近,但跟随父母在迁民村长大,现在工作生活在县城,后张近村成了我的老家和故乡.在九十年代 ...

  • 陈志民:哄母亲玩儿

    哄母亲玩儿 文图/陈志民 有个老年语说:"老换小是块宝".总结的很到位,很有哲理,我非常认同. 父母上了岁数,需要我们的照顾,我在陪伴母亲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其中的真谛.比如,作 ...

  • 陈志民:梦里的小河

    梦里的小河 文/陈志民  图/张巨孔 到过长江去过黄河,可唯独梦里,常见到迁民村东边的哪条小河. 草青青,水荡漾,赤身裸体任徜徉--,六.七十年代,迁民村的水系比较发达,村里.田间到处是沟沟壑壑.坑坑 ...

  • 陈志民:迁民老学校(上)

    迁民老学校(下) 文/陈志民   图/张巨孔 2021年春节,发小们有机会在一起,聊起了过去,谈到上学时光,聊到我们的启蒙学校,迁民学校老校区,我们都叫她"迁民老学校".迁民学校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