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君王谱】东罗马帝国(十二):查士丁尼一世1

东罗马帝国(十二):查士丁尼一世1

11.查士丁尼王朝

查士丁尼王朝(518~610),东罗马帝国的第三个王朝,由查斯丁一世(又译查士丁一世)开创,因查士丁尼一世而得名,终结于福卡斯,共计有6个皇帝,统治92年。另说将最后一位君主福卡斯单列为“福卡斯王朝”的君主,则查士丁尼王朝计有五帝,统治84年。

自查士丁一世起,所有查士丁尼王朝皇帝均没有子嗣,故帝位并非在直系血亲间传承。

(1)查士丁一世

查士丁一世(拉丁语:Flavius Iustinus Augustus;450年2月2日-527年8月1日),东罗马帝国皇帝(518-527年在位),优斯提尼安王朝创建者,为查士丁尼一世的舅父。

查士丁出生行伍,据说目不识丁(据普罗科匹厄斯《秘史》记载,其担任皇帝期间由于不会签名,需要借助“图章”),依靠战功及忠诚升任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的近卫军队长(普罗科匹厄斯《战记》一书中有关于其参加波斯战争的记录)。因此在阿纳斯塔修斯身后的政治角逐中举足轻重,在优斯提尼安建议下用策利用形势登上皇帝宝座(登基时六十八岁)。此后任命外甥为凯撒、共治皇帝,并最终传位于外甥。

在位期间主要政绩包括处断大贵族巩固皇权,取消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的一性论宗教政策以回复国内安定,与西部教会修好,恢复与波斯的和平,与弱小民族结盟以遏制波斯等,但包括奥斯特洛格尔斯基在内的广大拜占廷学者都认为这应为实际执政的查士丁尼的政绩。

(2)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一世(拉丁语:Justinianus I;希腊语:Ιουστινιανός;全名为弗拉维·伯多禄·塞巴提乌斯·查士丁尼 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Justinianus,约483年5月11日-565年11月14日)是东罗马帝国皇帝,他的统治时间是从527年到565年。由于他收复了许多失土,重建圣索菲亚教堂,并编纂查士丁尼法典,功不可没,因此也被称为查士丁尼大帝。

查士丁尼一世是古罗马时代末期最重要的一位统治者,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罗马帝国历史从古典时期迈向中古世纪的的重要过渡期。比如他于542年废除了执政官这个从罗马共和国遗留下来的官职(可能出于费用的考虑)。他还加强了皇帝作为神在地上的代表的地位,这一举动彻底破坏了罗马帝国中皇帝被视为首席执行官、“国家之父”,“第一公民”的形象。但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就已经对查士丁尼一世的政策提出了深刻的批评。普罗科匹厄斯的著作是今天对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期研究最重要的一手资料。

①生平简介

查士丁尼的原名是弗拉维尤斯·彼得·萨巴提尤斯,查士丁一世收他为养子后他改名为查士丁尼。他约于482年出生于色雷斯行省斯科普里附近的一个村庄,他的家庭本来是农民。他是色雷斯人(而不是斯拉夫人,因为萨巴提尤斯是一个色雷斯名字)。他的母语是拉丁语,这可能是他对帝国西部那么感兴趣的原因。查士丁尼本来是查士丁一世的外甥,查士丁一世本来是一个军人,由于他成绩出色而青云直上,后来被推选为皇帝。查士丁一世收查士丁尼为养子并将他培养成自己的继承人,在这段时间里他就已经在帝国政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了。查士丁一世死后他被选为皇帝,他的配偶是狄奥多拉,两人无子。

565年11月11日或11月14日查士丁尼逝世于君士坦丁堡。

②外政

查士丁尼一世最主要的外交政策是按照罗马的前例重建一个拥有基督教信仰的帝国。历史学家对这个政策的来源还有争议。有人认为查士丁尼一世长远地计划了这个政策,但也有人认为这个政策是534年他的将军贝利萨留击败汪达人后才成为他的主要政策的。查士丁尼一世是最后一位以拉丁语为母语的东罗马皇帝,他重新占领了古罗马帝国的大部分土地。普罗科匹厄斯在他的史书《战争》中详细地记录了查士丁尼一世的战争。

③罗马-波斯战争

查士丁尼一世与波斯萨珊王朝的战争是他的前任查斯丁一世给他留下的一份遗产。这场战争的战场从高加索山脉(尤其是大亚美尼亚和黑海边的重要城堡佩特拉)一直延伸到美索不达米亚。在美索不达米亚贝利萨留与波斯之间各有胜负。532年查士丁尼一世与萨珊王朝国王科斯洛埃斯一世签署了一个被称为“永久和平”的停火协约。东罗马帝国向波斯支付了一次性的巨大的付款,这个暂时性的和平为查士丁尼一世在西方重建帝国的计划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为实际上与波斯的战争本身就已经过度地占用了帝国所能立即投入使用的战争资源。

但540年这个和平就被打破了。按普罗科匹厄斯的说法,科斯洛埃斯一世害怕东罗马帝国重新壮大后就更有力量,波斯会抵挡不住,此外东哥特人愿意与波斯同盟,以及萨珊王朝东部边境最大的敌人嚈哒帝国瓦解,使得波斯少了一个后顾之忧。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是双方对科尔喀斯地区的争夺,它一直延续到561年/562年,中间有一次不包括科尔喀斯地区的停火。东罗马帝国在这段时间里不得不在两个战场上同时作战:向东对波斯,在亚平宁半岛对东哥特王国,同时在巴尔干半岛上它受到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的威胁。对东罗马帝国来说最大的败绩是波斯占领、劫掠和摧毁了叙利亚的安条克。科斯洛埃斯一世抢劫了许多财富和俘虏了许多人。东罗马帝国正规军的规模实际上相当小(据阿加塞阿斯的报道仅15万人),因此这个两面战争对帝国来说是极为危险的。560年波斯受到西突厥汗国的威胁,因此愿意与东罗马帝国停火,查士丁尼一世得以保住科尔喀斯地区,最后一次维护了东罗马帝国的疆域,但他不得不每年向波斯输贡。

罗马-波斯战争是发生在罗马世界与帕提亚帝国(安息帝国)与后来的萨珊王朝这两个波斯国家之间的一系列军事冲突。帕提亚帝国与罗马共和国的第一次军事接触发生在公元前92年。战争贯穿整个罗马帝国时期,并且延续到东罗马帝国。在帕提亚统治者被推翻后,继任的萨珊王朝继续与东罗马帝国对抗,东罗马帝国为了抗衡萨珊王朝,在东面和正在与波斯争夺丝绸之路的西突厥汗国结盟进攻,联盟但很快就破裂。萨珊王朝曾一度攻占拜占庭人东方重镇安条克并直取耶路撒冷,但随着穆斯林阿拉伯人在阿拉伯半岛的崛起,建立阿拉伯帝国并灭亡萨珊王朝及打败东罗马而结束。

尽管罗马人与波斯人的战争持续了七个世纪之久,但战线却大致稳定。战争多是些拉锯战。城镇、城堡,还有一些行省被反复地掠夺、占领、摧毁、交易。理论上没有哪一方有实力去维持冗长的战役,也没有哪一方敢冒拉长战线的风险深入敌人后方,双方都是在前线附近作战,各自的平衡得以维持。僵局在公元2世纪的时候有所转机:原本沿着幼发拉底河的边界线一度向东推进,跨过美索不达米亚到达底格里斯河北部,甚至向北到了亚美尼亚和高加索山脉。

战争的开销证明了这对双方都是场灾难。公元6世纪和7世纪冗长又逐步升级的战事使得他们在面对突然来犯的哈里发时显得疲惫和脆弱不堪。得益于双方孱弱的国力,穆斯林们很快占领了整个萨珊王朝,拿下了原东罗马帝国的领土黎凡特、高加索、埃及以及北非其它地区。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原来东罗马帝国的大部分领土沦于穆斯林的统治之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