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冷又爱上火,号称“最难治”的寒热错杂证,原理其实很简单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解释:原文“必发热”,是指一至五日内厥前发热。至于“前热者,后必厥”,是指前发热过甚,邪入阳明化燥,邪热内壅,格阴于外,以致后必厥冷而成热厥证之义,实非厥热胜复可比也。此证如内热深重者,则外厥亦深重,内热轻微者,则外厥亦轻微。无论邪热之轻重,亟应分别清热泻火或凉下以救真阴,若反发汗,则重伤津液,风火上炎,势必出现口伤烂赤之重证。
按语:热深厥深,热微厥微之热厥证,因热盛灼阴,真阴外越,以致手足厥冷。如热厥轻微者,必兼见发热不退、身轻恶热、舌白而燥、烦渴饮冷、小便短赤、脉来沉数或滑疾、手足厥冷等病情,法当养阴清热,以白虎汤加玄参、麦冬主之;如热厥深重者,除具有上述白虎汤症状外,应再见烦躁、谵语、二便不利、舌苔黄黑而燥、四肢厥逆、冷过肘膝,亟应以承气辈下之。此证到严重时,周身皮肤皆冷,脉沉伏欲绝,唇焦口燥,舌苔黄黑而生芒刺,鼻如烟煤,口气蒸手,人事不省,问其所苦不能答。此际真阴将绝,已成阳极似阴真热假寒之证,急宜扶阴抑阳,釜底抽薪,用白虎合承气酌加黄连、犀角凉下以救将绝之残阴,或黄龙汤亦可采用,缓则阴绝而逝。
注:黄龙汤即大承气汤加人参、当归、生地,如无人参,以米洋参或土人参代之。
伤寒脉滑而脓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解释:伤寒厥阴证,有寒厥、热厥之分。兹以脉而论,脉微而厥者,微脉属阴,应为寒厥;脉滑而厥者,滑脉属阳,当为热厥。本条脉滑而厥,即上条先发热过甚而厥者,是为热深厥深、热微厥微之热厥证。但仅以脉滑而厥,即断为里有热,实不足以为据,必须兼见发热而渴、不恶寒或仅恶热、自汗出、口燥舌干、手足厥冷等情,始可以白虎汤主之。尤在泾云:“伤寒脉微而厥者,阴邪所中,寒在里也。脉滑而厥者,阳邪所伤,热在里也。阳热在里,阴气被格,阳反在内,阴反在外,设身热不除,则其厥不去,故主白虎以清里而除热也。”以上所言颇有参考价值,故附录之。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解释:伤寒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固属厥阴证范围,然厥阴有寒厥、热厥与表邪闭束,阳郁于内而厥之分,究系何证,必须辨证明晰方能论治。本条除“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外,并无其他病情足征,过去各注意见不一,使学者难于鉴别,一旦失治或误治,性命攸关,特就管见所及,分析如下:若为寒厥,必兼见嗜卧无神、少气懒言、二便自利、身重恶寒、舌苔自滑、不渴饮或喜热饮不多,或发热而头身不痛等情,此为阴盛阳衰,阳不达于四末之证,则当归四逆汤不可轻试,又当扶阳抑阴,酌以四逆辈主之;如系热厥,必兼见唇焦舌燥、烦渴饮冷、二便不利、身轻恶热、口臭气粗等情,则为亢阳灼阴,逼阴于外之热深厥深证,本方绝不可用,又当扶阴抑阳,酌以承气辈主之兹以方测证,本条必是厥阴初病而有表邪之证,因风寒袭入厥阴,表邪闭束,郁遏肝肾之阳不能外达,并影响血脉运行之机,是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但症状不充足,必须兼见头疼、体痠困,或发热恶寒、不渴饮或渴饮不多、舌苔白润等证,则非厥少二阴之寒厥,亦非热深厥深之热证,始宜以当归四逆汤主之。至于以本方治蛔厥之证,亦不相宜,兹不再述。
过去注家陆九芝对本条之见解颇有参考价值,特附录于此。
陆九芝云:“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为厥阴之表证,当归四逆汤,即厥阴之表药。”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柯韵伯云:“此厥阴伤寒发散表邪之剂也。”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太阳肌表之客邪;肝主藏血,故重加当归,协芍药以养肝血;再加细辛温散厥阴经络之风寒;加通草(即木通)疏通经络,使内郁之阳,得以外达;因内无久寒.故去生姜,重加大枣,以补中而助营卫之气,意在中气健旺,营卫调和,风寒外解,肝血得养,郁阳通而厥回温,气血足而脉亦畅达,其病即愈矣。
吴佩衡(1888-1971年),名钟权,四川人,1921年至云南行医,云南四大名医之一,当代火神派的重要传人之一。
《伤寒论讲义》是吴佩衡先生遵照当时国家卫生部组织编审中医教材要求,结合自己多年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和临证体悟编著而成。本书从《伤寒论》398条中精选了263条最能反映仲景学术思想的条文进行逐条论述,完整涵盖了《伤寒论》的 112 首方剂,对其中难理解的 133 条条文加以评按,并补充了一些条文缺少的治法方药,从体例和内容可见作者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教学和指导临床。
本书以1965年吴佩衡先生油印本《伤寒论讲义》为底本,重新整理而成。自1965年以来,该书未再版。
本书分概论和各论两部分。
概论包含:
1.《伤寒论》之源流及其书名之意义。
2.《伤寒》六经与《热论》六经。先生经分析认为《伤寒论》六经以《素问·热论》六经为基础,但较其更为完善。
3.《伤寒论》六经分证及其作用。此处先生引郑钦安关于“伤寒六经提纲病情”的论述,指出明确六经病情,把握纲领对于掌握辨证论治的规律及临床诊疗大有裨益。
4.六经与八纲之关系。指出临证以八纲和六经分证,极具指导意义。
5.六经与五行、六气之关系。强调六气及五行生克对理解六经的重要性。
6.六经与八法之关系,认为八法已囊括在六经治法之中。
7.传经与直中。
8.合病与并病。
各论分七章: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和差后劳复病。
吴佩衡先生在阐释条文提及和有证无方补用方剂中,提到最多的方剂为四逆汤、白通汤(含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麻辛附子汤,善用回阳救逆之法,具有明显的火神派特色。当然,先生临证注重六经八纲,标本兼顾,绝不是一味地扶阳。本书切合临床实际,是研习《伤寒论》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云南四大名医之首
讲解《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