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为什么现代人找不到真爱?

作者:Ansel

校对:LIT.CAVE 编辑部

配图:Online

《爱的艺术》

出品方:99读书人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07月

作者: [美] 弗洛姆

本书简介

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爱情似乎是人们口中常议论的话题,无论是不想再爱了,亦或是渴望爱,它始终那么神秘且难得。

无论是小情侣还是老夫妻,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看见爱是他人拥有的事物,却很难得到它,在追求爱或者说被爱而不可得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感受到的是悲伤,并试图改变自己,这就是艾里希·弗洛姆,一位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在《爱的艺术》中描绘的现实。

一、爱的误区

爱是一种艺术吗?在第一章他 就给出了答案,是的。

他在文中如此写道:

「并不是说人们认为爱不重要,他们渴望着爱。他们看了无数幸福和不幸的爱情题材的电影,读过许多以爱情为主题的优质小说,听过许许多多无聊的爱情歌曲,然而几乎很少有人认为:爱,还是一种需要习得的艺术。」

我们很多人都曾经历过失恋,也常常看到网络上一些指导人脱离绝望情绪的文章和视频,基本上无外乎健身、赚钱努力提高自己的吸引力。

弗洛姆也说,在追求被爱时,人们往往有几种方法来实现目的,一种通常是社会男性采取的,即取得成就,获得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所允许的巨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另一种通常是社会女性采取的,即是自己富有魅力,通过健美锻炼、修饰仪表,穿着入时等。当然通常情况下,男女都会试图让自己的举止温文尔雅,谈吐风趣幽默,乐于助人,诚实谦虚,不矫揉造作。

事实上,就算你做到了这些,你提升的不过是自身的性吸引力,这只能让你更容易得到大众的爱慕,但不代表你就学会了爱。

二、爱是才能问题,不是对象问题

所以很多人盲目地认为爱情失败很大程度上是没能找对人,也就是所谓的对象问题。

很多人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在于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弗洛姆说则是社会发展造成的问题。

西方社会在维多利亚时期采取的是按习俗结婚,婚姻通常由家庭组织亦或是媒人介绍而缔结的,由此在当时的一个思想逻辑是,先确立婚姻,爱情才会慢慢发展起来。

然而,现代人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热衷于寻求浪漫的爱,并认为婚姻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这种爱的自由观念使得「对象」在爱情中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当代社会的文化结构是一「购买的欲望、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的」。

在消费主义影响下,人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成商品,弗洛姆写道,现代人的幸福在于观察商店橱窗的激情,在于购买一切能够付得起钱的商品,全额或分期。由此备受追捧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是拥有吸引力,但这只是意味着人在市场上被人爱慕,不代表他/她有爱的能力。

更进一步说,一个人具有吸引力的气质取决于那个时代在体魄上和精神上的风尚。

在上个世纪20年代,吸烟喝酒、性格粗犷性感的女性似乎受人欢迎,而如今的风尚要求女性更懂得家庭生活且更加娇羞矜持。而男性在前几个世纪需要雄心勃勃且争强好胜,如今时代则要求他们善于社交,宽容很少。

所以现代意义上的恋爱只是逃脱不了商品交易的本质。

弗洛姆说:从社会价值基点来看,这个对象应是值得要的,而且同时就我的公开和隐秘的财产和潜能而论,对象也应该想要我。当他们考虑到自己的交换价值限度,并在这种交易中都已发现可以得到的最好对象时,这两个人就坠入了情网。

常常想购买实际的不动产一样,在这种交易中,能够发展的潜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一种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文化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的规律,这是毫不奇怪的。

三、爱情的热烈与久恒并不相同

这不是什么吓唬人的箴言,也不是在说热烈的爱情不能永恒,只是说一开始,人们对突如其来的爱情往往感到兴奋,激动和陶醉。因为两个陌生人一下子打破了隔阂,感到密切而融洽。

而弗洛姆写道,一旦这与性的吸引力以及性交结合着或同时开始,那么这种突然间产生亲近感的奇迹会是他们非常容易地相爱。而等到他们彼此熟悉时,这种亲密感会渐渐消失,丧失神奇的个性。

实际上他们被痴恋的强烈情感所驱使,以此来互相证明他们爱的强烈感情的狂热,而这恰巧证明了他们先前是何等寂寞。

虽然爱是复杂的,但是很多人认为没有什么比爱更简单的这种形态,而这种轻视恰巧让他们陷入恶循环之中。

四、爱是一门艺术

如果能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那么我们学习它便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首先是精通那门艺术的理论,其次就是精通这本艺术的实践。

而且弗洛姆也提出了一个看似违背常识的观点,在面对这门艺术时,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没有什么比此艺术更重要的事情。

虽说我们秉持着爱情是锦上添花,但是我们要意识到一点,那就是我们应该认真地对待爱情,而不是把它当作无关紧要的事物。

五、爱的理论

首先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认知中,没有被爱重新结合的分离意识是羞耻感的来源。

孤独的人往往有着分离焦虑,这是人与生俱来的特质,从被母体分离到失恋与恋人的分离。我们往往会体验这种分离,并陷入终将孤独死去的绝望之中。

由此我们对爱的渴求是急迫的,因为它能够化解我们的尴尬,让我们摆脱痛苦孤独的现实困境。

所以现代人往往在亲情和爱情中寻求归属感以此克服焦虑。

在集体中人们的体验亦是如此,弗洛姆如此写道:

假如我同每一个人一样,假如没有使我区别于其他人的情感和思想,假如我在习俗、衣着、观念上与群体的模式一致,那么我便得久了,从可怕的孤独中解脱出来。

所以在谈论爱的时候,我们需要分清楚两种爱的定义:

弗洛姆所谈及的爱应对的是相对成熟的关系,而世间大部分人提及的爱呈现的是一种可称为共生性结合的爱的不成熟形式。

共生性结合的爱有点像母体与胎儿的感觉。

也就是说两人关系中,一人扮演父母角色,另一个人扮演孩子角色。它的被动形势是屈从,也就是受虐狂的模式,另一人则会扮演施虐狂的角色。

所以在这样的感情关系中,一方会需要另一方来驱使、管教自己,由此来摆脱分离和孤独。

现代的很多PUA案例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许多人在爱情中不成熟的表现,因为为了化解孤独,在某种形式上他/她选择完全依附和遵从其伴侣。这与某些宗教中的偶像崇拜原理相似。

与共生性结合相反,弗洛姆认为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

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是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价值的能力,保持自身的尊严。在爱之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状态:两个人成为一体而仍然保留个人尊严和个性。

由此爱虽然是一种活动,但是本身它是一种主动的积极活动,它的重点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也就是说你可以被许多人爱,但是你能够习得主动给予,方才是掌握了爱情的理论知识。

但是弗洛姆所谓的「给予」,并非意味着丧失和牺牲。

弗洛姆说人凡人格的发展还未超过接受、索取、守财倾向这一阶段的人,便有以这种方式「给予」的行为感受。也就是说买卖型人格是愿意「给予」,但是它以接受为交换条件;没有接受的「给予」是欺骗。

所以现代社会不成熟的人面对爱情时总会出现「无底线付出」和「欺骗」这两个关键词。

真正能够展现爱的给予的人,一般来说富有创造性人格,他们并非视「给予」是痛苦的,反而认为「给予」是一种体现自我强大、富有、能干的体现,从而让自己精力充沛充满愉悦。

用一句俗套的话来说,爱就是奉献,因为奉献体现出了自我存在的价值,以及个体的社会意义。

无论是物质领域的仗义疏财,还是精神层面的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影响他人,本质上都是一种爱的体现。它基本上离不开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所以,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

六、爱的实践

那么理解了爱的理论之后,爱又是如何实践的呢。

弗洛姆提出的条件分别是自我规范、专心、耐心以及关注度。

任何艺术都需要自我规范,随意而轻松的漫不经心实际上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懒惰。

其次任何艺术也都需要人的专心,在时间焦虑影响下,人的三心二意往往会毁坏艺术。再者就是耐心,爱是积累和培养,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公式技巧。最后就是关注度,任何漫不经心都是关注度 缺失的表现,失却了关注在某种意义上也就失却了彼此靠近、沟通的可能性,往往会构成不对等的关系。

所以在弗洛姆看来,爱情是一门复杂且需要研习的艺术,它和所有的艺术一样,从一开始是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有天赋即可迅速掌握,无天赋的人练死不会。但实际上它和任何技艺一样,都需要从理论处着手,反复地实践,最终得以让自己得以摆脱自己的幼态和对于共生关系的渴望,从而获取真正的幸福。

喜欢阅读,记得把【文穴】加为🌟星标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发现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