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治疗易遭遇的几个问题
骨病医疗中心先带大家了解类风湿治疗的常用药物。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药物常被分为五大类,其中前四类为西药,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第五类为植物药制剂。
因为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本身差异大、患者身体素质差异大、患者对于药物的敏感度不同。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在专科就诊,不要拿自己的治疗方案和别人比较,不要随意调整治疗方案。
在这些治疗性药物中,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是核心和基础用药,但是起效比较慢,被统称为慢作用药物。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的起效时间,1~6个月不等。时间同药物本身、使用剂量、联合用药、患者对药物的敏感度有关系;其次,也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程度、病程、既往治疗用药情况等多因素有关系,甚至有的患者还和心理状态有关系。
一般来说,病程长、炎症活动度高、既往使用药物比较多比较复杂,特别是心理压力比较大的患者,药物治疗的效果可能也会差一些。
症状缓解以后
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类风湿治疗初次就诊时医生会建议采取联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或者激素抗炎治疗。原理是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没有起效的过渡时间里,实现消炎止痛、改善症状的效果。非甾体抗炎药物一般两周内起效,如果2周没有效果,应该换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物,但一定不要同时使用两种非甾体抗炎药物。
激素和生物制剂都很快,常常立竿见影。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经济情况建议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早期出现的症状缓解,不能确定慢作用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效果如何,需要接下来几个月的治疗情况来确定。
因此,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不是症状好转就OK的事情,是一个需要比较长时间、认真对待的治疗过程。调整药物、药物减量、药物裁撤、副作用应对等等,都要求由专业风湿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状况进行调整。
指标和症状
理论上讲,一个治疗方案发挥作用,症状好转和检查指标下降是正相关的:如疼痛、关节活动能力、晨僵等好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数值下降等等。
而类风湿因子(RF)、CCP等免疫学指标,却不像前其他指标那样容易下降。有些病人在治疗数个月以后,类风湿因子可能才会有慢慢的下降。
CCP、免疫球蛋白等指标下降可能会比较慢,早期、初诊患者可能会容易下降;中晚期特别是长期治疗效果不是太好的患者,这些指标下降的可能会比较慢。但是,临床常见的免疫学指标下降不理想的情况,往往与免疫抑制剂足量足疗程治疗不够有关系。
在类风湿治疗过程中,通常复查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来判断药物治疗的效果,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程度,炎症指标是一个标杆式的参考:数值越高,炎症活动度越高;病情缓解和稳定,炎症指标在正常范围内。而免疫学指标检查,如类风湿因子,CCP抗体不需要向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那样频繁复查,半年或者更长时间检查一次都可以。但是在达标判断、减药、停药等的时候,还是需要复查免疫学指标做参考。
在我们的治疗中,有时候会出现症状和检查指标不一致的情况:症状好转明显,指标数值改变不明显,特别是免疫学指标;检查指标数值下降明显,症状改善不明显。这些都可能出现在某些患者的治疗中,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要太着急,持续治疗一段时间,有可能出现好的结果。
广州市天河区刘国锐骨病诊所是以刘国锐老先生独创的“清气分热”学说为理论基础,以中药“清骨汤”为治疗手段,为来自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国家的患者解决骨科类的疑难杂症。诊所提供治疗方法并不复杂,主要针对骨髓炎、脉管炎、骨质增生、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腰间盘突出、颈椎增生、强直性脊椎炎等骨科顽疾,而有不少患者更是经大医院医治无效或非截肢不可而到诊所就诊的。
“清骨汤”疗法是四十多年前由刘国锐刘老先生所独创,疗效十分显著。治疗骨科顽疾,不用刮骨,不用截肢,只需要对患者的现状及既往病史有充分的了解,对症下药。并实时了解患者服药过程中的体表症状及生物反应,继而灵活服药,令患处症状渐渐缓解,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刘国锐老先生出身中医世家,从小酷爱中医,青年时代就是赤脚医生,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接手操持祖辈留下的广东省丰顺县黄金镇济民诊所,在黄金镇十里八乡已经稍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