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上阅读,就像爱上伦敦
不贩卖焦虑,不吹捧文艺,让文字回归阅读
01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伦敦中心
几乎每走几步路
就会有一家书店
走进里面
就仿佛走进一个读书人的内心
你可以看到一些推荐新书
你也可以淘到一些珍藏老书
人来人往的地铁站上
除了能听到经典的「Mind The Gap」
你还能够看到大幅的图书海报
不管是兰登还是水石
这些大书店都「伪装」得那么平易近人
在英国的其他小城市
「或称小村庄」
你也会发现一些慈善店
例如Oxford Cancer Research (OCR)
里面大多0.5磅、1磅你就可以把一本书买走
当然这里还不至于图书当废纸论斤卖
纵使出现纸页泛黄的旧书
也不会出现气味难闻的劣质盗版
这些书至少大多都是正版图书
「这些书原价大多在4磅-10磅」
我淘到过很多书,厄苏拉的《地海传奇》
意大利版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通过阅读获取资讯的方式已被侵蚀
新一代的年轻人更热衷于社交媒体
Instagram, Snapchat
Whatsapp, Facebook...
它们能够让人快速获取讯息
但是也悄然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
近来英国的人均阅读量为每年10本书
而其中间值仅仅每年4本
阅读书籍(含电子书)的式微是全球化的。
等伦敦地铁通了网络之后
情况或许会更加「严峻」
人们在网络上被简化成数据被算法包裹
终将成为工业农场的肉食鸡被资本贩卖
然而伦敦这个城市是特殊的
在这里即使流浪汉都会带着宠物和喜欢的书
地铁上依旧有人带着厚度不一的书阅读
很多在伦敦的年轻人不排斥流媒体
但他们同样享受阅读的乐趣
这里的自由图书市场已发展很成熟
考试教材很少会成为畅销榜单首位
虽然有时候《五十度灰》可能会
夜色降临后
很多书店都会举办一些小型活动
水石,伦敦书评等书店的顾客总有不少,
来参与的人每个年龄段都有,
当然我比较推崇的还是LBR书店,
在外围一排书架上
每本新书都会有一段手写的评论
在连手写字都显得稀罕的时代
伦敦书评的书评可以说算得上一种奢侈
「温馨提示」
每周书店窗口还会免费提供新式蛋糕
和接连不断的红酒
在伦敦压力大么?很大
伦敦人冷漠么?大多很冷漠
但在这样的城市
恐怕谁都会流连忘返
喜欢阅读的人
会喜欢上这里的生活方式
不喜欢阅读的人
会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中
慢慢开始阅读
02
被书单统治的阅读
现代的年轻人
很多也说喜欢阅读
给我开个书单吧
这是某某教授给的书单
这是某某大学的书单
书单没什么问题
好比吃自助餐
一般人先取一颗冰淇淋球
有人会说来一打吧
知识量化后的阅读
让人们更喜欢攻略而不是风景
阅读
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人最多陪别人读书
少有教别人读书的
因为教别人读书不过是一种信息喂食
而被喂食者总会习惯这种喂食
阅读变为程式,而读书则成了一项任务
中国
是一个读书大国
恰恰是因为
读书成为了一种改变命运的方式
这里的「读书」与「阅读」是不同的
孩子们确实被从小教育要好好「读书」
这个信条背后
是尖锐的功利心
读书确实需要一点功利心
数学使人精细
物理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但是没有哪一本书说读书会让成绩好
唯有教材里的繁复练习能够促进成绩提升
书单
仿佛一本武功秘籍
而书单背后
是阅读兴趣的荒芜
这并不是否定书单的意义
只不过阅读远不止如此
看看司马迁讲英雄豪杰
听听施耐庵数天下好汉
喝着热巧克力,听一段古典乐
狄更斯便是雨天疗伤的灵丹妙药
说到底阅读是最廉价
同样也是最奢侈的享受
03
阅读是对异化最有力的抵抗
走进一家书店
看到一本喜欢的书
就好像遇见一个喜欢的人
算法总是不断在将人归纳总结
刻板印象能将美都总结成一种姿态
人们厌倦这种快餐式的生活
却又乐于拥抱这种即时快乐
等到真的反应过来
或许已经陷入这瘾中难以自拔
阅读
是最有效的一种抵抗方式
它使得你不至于成为别人
选择自己喜欢的书
就好像陪伴自己喜欢的人
开始时满心欢悦
离开时黯然伤神
有些书会让你流连
有些书在等着与你重逢
这都是一种经历
它们在告诉你要好好体验生活
因为在这场苦乐参半的游戏里
你只有一条生命
PS:如果在杭州,我们可以一起读书
点击领取你的书:这个周末宅在家里看书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