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训之三:回忆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发掘

来源:新消息报

文:贺璐璐  杨秀山

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发掘现场

开栏语

  尘封久远的历史,似乎总能牵动大众的目光。考古热几年来始终不衰的盛行,电视媒体和专业杂志的狂热关注,令人们热衷于“在未知领域努力探索,在已知领域重新发现”的实践和再现。

宁夏的考古发掘,始于水洞沟遗址发掘,至今已发现各类遗址、墓葬2000余处,涉及石器时代、战国时代、北朝隋唐时代、西夏时期等。文明经过的痕迹一一在那些神秘的遗址、墓葬、陵寝和文物之上深深镌写。当我们将视线投向那些成果时,或许忽略了发现中的种种乐趣和艰辛。为了还原那些老去的场景,带给读者更多关于探索和发现的精彩故事,让我们从本期开始——重回发掘现场。

■发掘名称: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

■发掘地点:固原县城南郊

■发掘时间:1983年9月

■领队专家:韩兆民

■发掘成果:在这座古墓里,出土了金、银、铜、铁、陶、玉等各种质地的随葬品达700多件,特别是鎏金银壶、玻璃碗、金戒指、漆棺画、陶俑等最为珍贵,是固原历史文化出土文最具代表性的墓葬之一。该墓葬是20世纪宁夏考古大发现之一,也是1984年全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回忆起25年前的那次不寻常的考古经历,60岁的韩兆民先生依然心有余悸。狭小的墓洞中发生两次塌方,几吨重的土块砸了下来,他和他的团队死里逃生,还发现了令全国考古界震惊的国宝文物和壁画。

发现古墓

上世纪80年代初,固原县城南郊一带的农田中,矗立着十余座高3-4米,直径约7-8米不规则的封土堆,这引起了当时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和固原博物馆考古队工作人员的注意,他们初步认定这是一处古代墓葬。历时千年,经历了农田改造等等变化,这些墓葬的封土堆已残留无多。

在随后的工作中,通过考古钻探探明,这些古墓大多为斜坡墓道土洞式墓,其中有几座在斜坡墓道上有多个天井。考古人员选择了在深沟村的一座地表面封土堆破坏较严重、被取土削去三分之一多的古墓准备发掘,国家文物局很快就批准下来,同意发掘。

1983年9月,宁南山区正是最美的季节。农田丰收,树叶泛黄,山坡梯田被不同的色彩分割开来,令人心旷神怡。在秋老虎的余威下,考古队正式进驻现场,开始对选定的古墓进行考古发掘。

国宝:玻璃碗

李贤墓志盖(拓本)

惊现壁画

韩兆民回忆,前期寻找墓道的工作进展非常顺利,而取得进一步的发现,还有赖于一次恶劣天气的袭击。

一个大晴天的中午,匆匆吃过午饭的考古人员没怎么休息就又到工地继续挖掘。时近下午,忽然一阵疾风卷着沙土扬了过来,善辨天色的民工说要下大雨了,催促大家收工。话音刚落没多久,一场大雨夹着核桃大小的冰雹密密砸了下来。发掘现场在空旷的野外,根本无处可躲,十多个人只得把麻袋片顶在头上,蹲挤在古墓的土坑崖边。并不厚的麻袋片怎么能抵挡那么大的冰雹,每个人的脑袋都被砸得生疼。还好这是一阵暴雨,没多久就恢复了风和日丽。考古人员摸着脑袋站了起来,一个个都成了泥人。庆幸的是,被大雨冲刷过的现场地层十分清晰可辨,表皮土下,生土、回填土间的印痕也十分清楚,沿着印痕挖掘十分顺利。3天后,天井下掘达到3米,考古人员在民工的帮助下搭起滑轮架,利用滑轮来取天井深处的土。第7天,韩兆民他们在墓道两壁上发现了斑斑驳驳的大片脱落的彩绘痕迹。

难道是壁画?韩兆民心情异常激动,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座有壁画的墓,这样的墓一般来说都具有一定规模,十有八九是王公显贵的墓葬。当晚,激动的韩兆民向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报告了这个消息,并向有挖掘壁画墓经验的外省单位求援。

发现壁画的消息使得上级部门极为重视,考古人员根据指示在发掘现场搭帐篷值班,以确保发掘现场和文物安全。

意外遇险

一天天色将黑,考古人员赶回工地加班,小心翼翼地取掉了甬道口封堵的土坯。墓门即将打开,大家都充满了期待,以为马上要面对一大堆文物。不过好事总要多磨,封堵土坯取掉后,大家看到墓室和甬道内因早年塌方,填满了墟土,只好又清理墟土。清理过程中发现了几只彩绘陶俑,还发现一块散乱立放的墓志石盖。韩兆民和同伴们在墓洞里待了两个多小时,累得快虚脱了却还没发现期待中的文物,便想着准备收工。此时,一声沉重的轰响带着呛鼻的尘土弥漫开来,电灯灭了,墓洞里伸手不见五指。

韩兆民说当时自己觉得猛然被一股无形的大力推倒,脖子以下瞬间被埋在土里。他记得周围的同伴在那一瞬间惊慌失措地喊着“塌方了”!稍微镇静了一下,韩兆民发现通过天井依稀能看到天上的星星,再探出手摸了摸周围,发现有人在动,他让大家保持镇静,快速撤离。在那一刻,或许是求生的本能带来的力量,韩兆民使出浑身力气两腿一蹬,竟然爬出了墟土堆。在星光下,他看到同伴们一个都没少,心才放了下来。

情绪稍稍镇定后,韩兆民又担心墓葬里的情况,便拿着手电筒走下墓道。在刚才塌方的地方,他看到原来是一块长约3米,宽2米多,足有几方的大土块掉落下来,想到十几分钟前的那一幕,真是惊心动魄。他仔细确认了下面再无塌方的危险,就回到帐篷和大家一起辨认墓志石盖上的文字。墓志石盖正中镌刻有“魏故李氏吴郡君之铭”9个篆书大字。当初认为这是一座西魏时期的夫妇合葬墓,此盖正是女性墓主人的墓志盖。

镇墓武士俑

国宝:鎏金银壶

珍宝现身

韩兆民告诉记者,当时塌方发生后,得知消息的固原军分区给他们免费送来了一车木板,这可谓雪中送炭,解决了考古队的燃眉之急。考古人员用木板在墓道、过洞、天井内搭起了支撑木架。由于墓室内早年严重塌方,墓道天井又发生新塌方,原来的方案已不可行,考古队决定在墓室顶部上方开挖一个20多米见方的大坑,每2米深度下一个台阶,逐级下挖。

此时,关于这次发掘的事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不但下拨了资金,还派了在保护壁画和彩绘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来宁帮助发掘。

10月一过,固原的早晚气温越来越低,这给野外工作增加了难度。考古人员在大坑的底部用厚木板、蓬布搭建起临时工棚,开始清理墓室内塌方的墟土。

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大家期待的文物终于开始浮出地面。韩兆民回忆当时在墓室、甬道口底部发现了一大批鲜艳的彩绘陶俑,基本都排列有序,最前面是两个镇基独角怪兽俑,紧随其后的是头戴胄身著甲面目睁狞身体扭曲的大肚子镇墓武士俑,再后依次是具装甲骑俑、风帽俑、武官俑等等,有150余件。

细心的考古人员发现陶俑的排列被人为扰乱过,难道这里被盗墓贼光顾过?

盗洞的发现证实了这一点,盗洞直径30-40厘米,还有盗贼的遗留物品。墓室内的盗掘扰乱严重,从清理朽棺遗留下的痕迹来看,这是一座夫妇合葬墓,女性墓主人吴氏居西,亡故后二次迁葬于此,葬具仅为一棺。男性墓主人居东,葬具为一棺一椁。让考古人员最为激动的是,在墓室西北角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因早年塌方,两件稀世珍宝被土掩埋了起来,未被盗走。这两件宝物就是国宝“鎏金银壶”和“玻璃碗”。虽然墓中的随葬品许多都被窃走,但仍出土了许多精美的文物。在墓内出土有墓志石二盒,一盒为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的墓志,志盖正中镌刻阳文楷书“大周柱国河西公墓铭”,志铭记述了墓主人李贤十世祖、祖父以及本人生平的主要事迹。至此,墓主显赫的身份终于得到了确认。

再度遇险

1984年春夏之交,北京来的壁画保护专家徐毓明带着实验好的方案,再次亲临现场,准备进行壁画揭取工作。这项工作相当复杂,要求工作人员全神贯注。一天下午,七八个人在墓室内正紧张工作着,有零星的土块粉屑不时落下,谁也没有在意。殊料意外再次发生,依然是那熟悉的一声巨响,一大块土方脱落,尘土封闭了整个墓室,工作人员有的下半身全被埋住,有的腿被埋住,女同志小王被土块打倒后,大半个身子被埋在土里。大家奋力扒开土块,将小王救出,送往县医院,经抢救治疗后她脱离了危险。

虽然屡遭险情,但一想到抢救、保护的是国宝,考古人员又下到了墓洞。这次,他们先全力清除了危险的土方,然后顺利把壁画完好无损地揭取下来。墓内原有壁画40余幅,但因坍塌严重,残存20余幅。这些壁画以写实的手法,真实生动地反映出墓主人生前作幕府将军时显赫的仪仗,庭院侍卫,及殿堂侍从乐舞富贵豪华的生活场面。

随着这次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圆满结束,北周李贤墓考古发掘也被列为1984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链接

李贤,字贤和,原州高平人氏,曾任北周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原、泾、秦、河、渭、陇、成、豳、灵十州诸军事、原州刺史”之职,进爵“河西桓公”。因其地位显赫,战功卓著,因此在《北史》、《周书》、《隋书》中均有传记。另一盒墓志盖出土情况前文已述,两盒墓志铭文对照,吴辉应是李贤的结发元配夫人,吴辉早二十余年而卒,原葬他处,李贤死后“别开埏茔,是日迁伉俪于蒿里,合双魂而同穴”。这是一座有明确纪年的古墓葬,故应准确确定为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李贤墓壁画的出土,是北周画迹的首次重大发现,墓中发现的三件波斯物品鎏金银壶、玻璃碗和金戒指,是东西文化交流的证明,表明了固原在古代中西交通上的重要位置。

韩兆民,1948年生。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曾任固原博物馆固原博物馆副馆长、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参与宁夏境内古长城等文物古迹的调查;领队主持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隋唐墓等的发掘工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