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先,还是行先,更能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人人都知道的一个口号,「合一」是结果,过程中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呢?也就是说,知先,还是行先,才能更好的合一呢?这个问题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并不好回答。

知行之间的关系自古就是一个重要议题,先贤多次讨论,现代也有心理学实验,结论是:

行为改变态度(认知),远比态度改变行为来得更快。

我们想要知行合一,先行动,让认知跟上来,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用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先来看孔子的话。

学而知之,安而行之

孔子是将知和行分开说的,他说知分三种,「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 第一种就是圣人,先知先觉,本来就知道

  • 第二种是聪明人,通过学习而获得认知

  • 第三种是普通人,从自己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孔子将行也分为三种,「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

  • 第一种是从本心出发,自觉地做

  • 第二种是由利益促使而行动

  • 第三种是被强迫,被逼着行动

孔子的意思是,知在前,行在后,知引导行,进而自觉的行是圣人的标准。普通老百姓想要成为圣人的话,需「学而知之,安而行之」。再来看其他人的观点。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明末清初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者王夫之先生认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也就是说做到的人必定知道,而知道的人不一定能做到。

王夫之认为知行各有效用,而且又相互为用,从认识论角度来说,应该是「行先知后」,并提出了以行为基础的知行统一观点。

王夫之认为,从知、行本身来说,行比知更重要,知是依靠行,通过行表现出来的,行却不是通过知来表现的。一个人去行某件事,证明他对那种事是有所知的,而他知道某种事,却不能证明他就能行那种事。行,包含了知,可以获得知、体现知,而知并不能包含行。知而不行,就不能说他已经行了。

「行可兼知」是王夫之知行观中最重要的思想,它说明了认识必须依赖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使人们获得功效。

教育家和思想家陶行知,原名为陶文睿,改「行知」也是表达了同样的意思,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名字中他将行放在了知的前面——行先知后。

近代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来观察知行之间的关系。

象与骑象人

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参与者做一些无聊的任务——在一块木板上有48个小方块,把它们一个接一个地顺时针旋转90度。做这些无聊的任务半小时后,研究人员说,今天他的同事没有来,让参与者帮忙对接下来的人说实验很有趣,很好玩,完成这个介绍工作有报酬。

一半人的报酬是1美元,另一半人的报酬是20美元。这其实是用钱收买他们。参与者内心认为实验既无聊又乏味,但还是要对后面来的人一次一次的说谎,说这些工作有趣又好玩。

整个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问两组获得不同报酬的参与者,转半小时方块这个工作有没有意思。这个时候没有利益关系,他们会诚实表达自己的想法。你猜哪一组会觉得实验更有趣更好玩呢?

A组是1美元的,B组是20美元的。你先自己想一想答案,再接着往下看。

参与转方块的这项工作是被故意设计的既单调又无聊的。如果非要说有趣,这就是说谎。你可能会猜拿钱多的觉得更有趣,也就是说20美元的那一组,他们更享受这个工作,因为他们获得了更高的报酬。

恰好相反,那些拿到20美元的人,因为有较高的报酬,认为自己不诚实的表达是为了这20块钱,自己并不认同这种行为。而拿了1美元的,因为钱很少,他们认为自己不会为这点钱欺骗别人。但事实上,他们却做了这样的事,这只能用这项工作本身真的很有意思来解释。他们将行为合理化,让行为和认知统一起来。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认知失调。当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相矛盾时,为了减缓或消除这个矛盾,有些东西必须改变。行为已经发生了,而且其他人已经看见了。所以你只能改变认知。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我们能想办法让人行动起来,为了避免失调,他们就会改变态度和感觉,让三者保持一致。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行为或者改变认知中的一个,另外的也会跟着改变。

但是改变哪一个能更快,能更有效地达成一致呢?让我们从大脑的结构出发,人类的大脑是逐渐进化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最里面的一层在爬行动物时代就已经长好了。我们叫它原始脑,或者爬行脑,负责人的基本生理功能,控制身体的应急反应。比如你的手碰到烫的东西时就会自动缩回来。

第二层是在哺乳动物时代就长好的,又叫情绪脑。主管各种情绪,比如悲伤、喜悦、恐惧、开心等。大部分动物就只有这两层。

但是人类不还长出了发达的第三层,这一层主要位于大脑的前额区,主管认知、逻辑推理等活动,因此又叫理智脑。

关于大脑的三层结构,有一个象与骑象人的类比,大象代表的是原始脑和情绪脑,骑象人代表的是理智脑。

大象已经有亿万年的历史,骑象人在200万年前才出现,就像一个婴儿,他的发言权很弱。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行为,就是让婴儿改变大象的行进方向,难度很大。而先让大象改变,那么骑在他身上的婴儿就会自然改变。这是改变行为要比改变认知的一个生理学机理。

富兰克林效应

美国的国父富兰克林有个有趣的例子,也印证了改变行为要比改变认知更快。有一位富兰克林的政敌在公开场合攻击他,按照一般人的反应,应该是以牙还牙公开怼。但是富兰克林采用了一种更好的办法。

富兰克林写信给这位政敌,要求借他的一本私人藏书。政敌很意外,但还是答应富兰克林的请求,把藏书送到府上。一周以后,富兰克林归还了书,还写了一份感谢信。这个借书还书的时间,距离政敌攻击他不长,最后你猜结果如何?

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写道,这件事以后,政敌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由攻击它变为支持他。后来两人成为终生的好朋友。

富兰克林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已经在行动上帮助了你,就很难在认知,在态度上讨厌你,反对你。借给富兰克林一本书,这样一个正向的行动,带来了正向的认知。这个方法后来被称为富兰克林效应——让一个人喜欢你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让他帮你一个忙,因为改变行动要比改变认知更快,更容易。

启示

我总结几点对我们个人成长的启示:

  1. 提供信息很难带来改变。

  2. 要改变,先行动。不要做认知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3. 如果你是一个拖延者,或者有一项工作,你必须得做,但不喜欢。你可以先只要求自己做几分钟,一旦开始,你可能会完成这个工作。你可能还会觉得这项工作也并没有那么无趣。

  4. 以前做广告都是理性或者感性的说服,现在还有更好的选择。你可以同消费者互动,让他们先开始行动。

最后,记得富兰克林效应,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是行的开始,带来的结果可能是让你喜欢上这个公众号,甚至是它的作者大辉。

(0)

相关推荐

  • 富兰克林效应:帮助你便会喜欢你?

    发布时间:2021-03-28  当你想寻求帮助时,也许会以为你曾经帮助过的人会因为感恩而来帮助你. 但实际上,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有可能也更愿意再来帮你. 也可以说,要让 ...

  • 知行合一与认知行为疗法,就是“以理论促实践,以认知促行为”

    这几天颇为兴奋,自以为顿悟了一个认识,那就是行为比认知更重要.这里为了避免引起误解,我强调行为更加重要,是特指与针对认知行为疗法解决心理困惑而言的,由此再泛化扩展到生活中. 行胜于言.知行合一.实践出 ...

  • 知命而行,才可以更好的选择未来!

    李双林 / 文 [读者来信]李老师您好,临近毕业将要出去工作的我,这几天深陷对未来的迷茫,就当我不知所措,毫无办法的时候偶然看到李老师的博客才发现老师是一个大智慧的人,我一口气浏览老师您所有的文章.以 ...

  • 知难,行更难

    我们可能很欣赏一条关于如何待人的准则,甚至是我们自己创立并精彩表述了这条准则,然而,片刻之后,我们就在现实生活中违反它. 不过,我们不应该因此灰心,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用抽象准则与格言指导行动,最好 ...

  • 刘向军:知难,行更难——读《道德经》

    知难,行更难 --读<道德经> 刘向军 感知世界比较容易,理解世界非常困难.老聃先生当然是理解世界的人,他理解自己的理解,但他却苦于无法用更好的方式讲述他的理解.他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方式就是 ...

  • 知难,行更难——读《道德经》

    知难,行更难 --读<道德经> 刘向军 感知世界比较容易,理解世界非常困难.老聃先生当然是理解世界的人,他理解自己的理解,但他却苦于无法用更好的方式讲述他的理解.他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方式就是 ...

  • 网评9部「比原著小说更传神」的改编剧!《赘婿》比小说有趣,《知否》比小说更动人

    现在百分之九十的剧都是热门小说IP改编的,大部分的改编剧都逃不过魔改的命运,可是魔改也不一定都不好,少数小说改编剧获得好评,甚至被评为超越原著小说.像是日前小火的<赘婿>,就被认为比原著小 ...

  • 黄河三峡知多少 | 黄河行

    黄河有多少个河峡,从一般的资料上看,似乎没有人认真地统计过.在长江流域,除长江三峡之外,上游的金沙江虎跳峡也很有名,但正在建设水电站的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等所在峡口的峡名,谁也很难一下叫得出来.长江 ...

  • 《知道》1、知而未行,其实未知!2、行而...

    <知道> 1.知而未行,其实未知! 2.行而未果,亦是未知! 3.知易行难,行胜于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小结: 1.不要轻易说自己"知道",但至少要知道自己哪里& ...

  • 应知此路川行缓,川缓舟亦慢,倒也不愧相见晚 神明见青山,青山笑来晚。 应知此路川行缓,川缓舟亦慢,倒...

    神明见青山,青山笑来晚. 应知此路川行缓,川缓舟亦慢,倒也不愧相见晚. 用野草记住我就可以,玫瑰太贵了,野草遍地都是. 如约还是很念旧,只是我不能再往回走了.要说遗憾肯定是有的,别说你们,我也有遗憾藏 ...

  • 写给大三的你|学不可已,知明而行

    学不可已,知明而行 --写给大三的你 岁月总是在我们来不及回首的时候转眼离去,以至于连青春的尾巴也没能好好地把握.从你刚刚踏进泉师的校门,到如今在这个刺桐花开的地方度过两个春秋,现在的你已是我校一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