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爱情没关系,但错过本片你一定会后悔
爱情作为一个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人类的话题,千百年来,谈论爱情的人们不计其数,但至今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爱情是什么?为什么要恋爱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人都是恋爱中的主体,也同样是恋爱中的旁观者,看着别人甜甜的恋爱固然不错,然而等到了自己身上的时候,就又会是另一种景象。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恋爱的故事。本片名叫《心如折纸》这是一个颇具艺术气息的名字,本片所探讨的也是一个颇具艺术气息的话题,那就是爱情。这是一部半记录风格的故事片,片中通过主人公易筱凌的一段针对不同人群关于恋爱的采访为出发点,前前后后为我们勾勒出来了爱情的大致面貌。让每一个看完的观众都深有体会,爱情究竟是什么,答案并不唯一。
本片采用了半记录的方式主要是为了增加影片的真实性,而这种真实性一定意义上打通了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隔断。全片一共采用了三个视角来为我们展示爱情的真谛,这三个视角相辅相成到最后,结合起来看时,基本上已经完美的勾勒出来了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这是让观众比较容易感觉到惊喜的地方。
第一个主线就是创作者本身的创作核心。爱情是什么?要阐述这个核心,就必然要设计一个故事剧情,本片的故事剧情是一个叫易筱凌的亚裔女孩的爱情观,以及她用自己的爱情观去采访很多很多路人的时候,得出来关于爱情的结论。
因为本片的主线并不是提前设计好的,而是采用了半采访这样的开放性设计,在这个设计中,导演所想要的答案与现实之间有所出入,而这样的出入更是为本片增加了很多的看点,比如说曲折的采访过程可以增加话题的可信度,采访对象的不同可以增加话题的说服力。通过这些人们对于爱情的态度,我们可以得出来自己想要的答案,同时也能给导演想要的开放性的结局。因为一开始没有完全设计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顺其自然的发展起来的,结局是什么没有在一开始就注定,这样就增加了本片的魅力,使得原本很是枯燥的采访变得妙趣横生。
本片的另一个点在于采访者本身的感情观的变化,原本作为不相信爱情的易筱凌,在面对了无数谈论爱情的人们的畅谈之后,她自己的爱情观也悄然地发生了变化。从原本的懵懂无知,到最后的真切感悟。易筱凌在这段采访之路上完成了自己对于爱情的全部功课。如果说这是一部公路片的话,那么这段路上的旅程是非常合格的。
易筱凌展现给观众的正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本片的亮点所在。原本并没有设定结局,只是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观点,人们在谈论这个观点的时候,渐渐的让结局变得明确了起来。整个过程就如同开掘宝藏。没有看到结局的人们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结局是否跟本片的结局一样。只有当你看到最后,才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就是本片的另一个核心点。
第三个核心点自然就是本片的核心和采访的核心之间的完美衔接了,易筱凌从无到有,最终收获了自己的爱情,而本片的一开始的设定中,爱情究竟是什么?这只是一个话题,并没有太多的侧重结果,创作者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在结束的时候,将要面临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的开放性的影片中,主人公自己给定了一个结局,且是通过接触不同的人之后,得出来的结局,这显然与创作者的想法完美的契合了。随随便便讨论的一个话题,就容易产出来随随便便的答案。
本片就好像观众在跟一群朋友谈论某一个话题,谈着谈着就不由自主地朝着一个方向走去,而这个方向却并不是一开始就拟定好的。完全是跟随着话题的走向而得到了,最终,谈出了一个结果,用这个结果来结束话题,各位都很满意。
以上三点都能无意之间抬升本片的其它方面的缺憾,比如说整个叙事逻辑的零散以及现实与记忆之间衔接的问题等等。这些缺憾都可以被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很好的弥补,这无疑是本片歪打正着的一点。然而对于探讨的核心问题,本片依旧是没有给出来确定的答案。
表面上看,《心如折纸》最后是以易筱凌的爱情有了归宿而结束,而实际上,这只是爱情的一种表现。易筱凌的爱情只代表她自己,她的归宿不过是给本片中多增加了一位“采访者”而已。爱情到底是什么?答案还是在于你自己,你看到的才是全部,你经历的就是答案。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