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企业被榜单承认本来是理所应当,可是当劣质企业也能登榜的时候,优秀企业也就在无形中被拉下水。
✍️ 撰文 | 李逍遥 ☞ 《地盘》特邀撰稿人
年末岁必,房企的业绩冲刺声不绝于耳,各大排行榜也开始粉墨登场。
1
自古有之
买榜这件事,自古有之,今尤盛之。
在图书行业,想把一本书运作成功,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买榜;与假名媛花钱包装自己,明星买热搜异曲同工,地产行业也盛行开发商买榜,销售、规模、货值、拿地......各类花式榜单无所不用其极。
©新华每日电讯关注房企买榜相关报道
不同的是,一个微博热搜,费用高至10万,低至1万不等,开发商买榜的代价可比热搜榜贵多了,重金花费从几十万到上千万。江湖内,名声较盛的榜单平台,有易居旗下的克而瑞、背靠搜房的中指院和亿翰智库三家。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排行榜不仅与房管局、统计局的数据出入很大,他们之间也经常“数据打架”,但却各自标榜是行业权威。同一家企业,在不同榜单的排名可能相差数十名,早已不是新鲜事。一些江湖成名多年、且依然声名显赫的房企旺族,可能在另一份榜单上连名字都没有,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没有为榜单充值。
©房企买榜舆情关键词
过去,闽系房企是榜单的常客、豪客。某闽系房企,曾经排行榜上好大一匹黑马,结果,你们都知道了,它危局难解,被收购了。若不是这,恐怕有些榜单已经帮它成为一个千亿房企了。11月17日,创立仅11年的上坤地产完成上市。CEO朱静曾师从胡葆森,在建业地产工作长达7年,29岁就做到了建业副总裁的位置,然后离职创业上坤地产。上坤的财务报表遭到部分媒体质疑,主要体现在三年负债连续猛降、利润收入不及利息支出、融资成本高等三个方面。但它却按照奇奇怪怪的榜单,挤进了中国房企100强,并火速上市。
©上坤地产招股书中的数据神话
和这个速度比起来,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园的高周转真不算啥。稍微懂行一点都知道,上坤地产买榜了,而它不过是买榜黑幕中的冰山一角。不管哪家企业,对外宣传时,总是能拿出几个榜单自证实力。当榜单变成“标配”而不是真正实力的体现时,榜单整体的公信力也就千疮百孔了。
2
今尤盛之
房企花钱在各类排行榜上买排名,早已是行业里彼此心照不宣的秘密。
买榜的人各怀鬼胎,即便图自己一时的掩耳盗铃之快,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自己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
尤其对于上市房企来说,每年的年报,是对投资人股东的交代。要有同比增长,要有排名提升,业绩出众,才能讨得欢喜。
©榜单助力排队上市房企不完全名单
房企百强排行榜,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区区几百万,换得CEO的漂亮成绩单,弄不好,股价也会向上波动几个,似乎很值得。
眼下,由于相关部分的数据披露相对滞后和不透明,市场只能依赖中介机构的榜单发布。那些善于钻空子的平台,敏锐地抓住了这些多余的盈利空间,也助长了唯利是图的从业重心。
在业内,房企榜单已经成为一个明码标价的生意。
那些卖榜的机构,为很多不为人知的房企提供了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无论是谁,一旦上榜,立即身价百倍,备受追捧。
排行榜对房企意义重大,名为榜单实则软广、包装,提升知名度,还能受到一些以资本机构垂青。
©融资才是房企扎堆买榜的源动力
不管是房企引入合作方,还是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或项目招商引资,都会看重排行榜,这机会可比埋头苦干快得多。
不少金融机构,只对100强房企或50强房企发放贷款。如果不在榜单之上,企业利率成本可能就要抬升,甚至无法得到融资。
榜单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必然就会有人为上榜绞尽脑汁,业绩注水花钱买榜。
有人疑惑,克尔瑞排行榜这种应该很权威,肯定买不了榜吧?
殊不知,站在易居背后的股东,竟有26家百强房企。在易居上市报告中,关于“榜单”藏着一句话:我们在完成相关报告或排名后提供增值服务,由此从测评及排名服务中获得收入。
©民政部第九批“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截图
很少能有人把“卖榜”这种事儿,说的如此辞严意正,不带一丝功利。这种全心全意,用一切手段,帮助中小房企成长的行为,连雷锋都自愧不如。
存在即合理。
既然,对舆论、资本、市场、大众来说,排行榜都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有市场、有需求,所以也有了榜单造假。
目前来看,这股造假、买榜之风,越来越盛,丝毫没有缓和的迹象。
3
谁来维护秩序
对于购房者而言,如果我们能把优质的房子推到他面前,这本是积极而有意义的。
但是,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却充斥着大量的注水房企,房子做的不咋地,却在榜单排名上做足功夫,以此欺骗消费者,也正是专门做那些烂排名的机构成为了买榜歪风的罪魁祸首。花钱买榜,无疑也会干扰金融机构作出合理的信用评级和放贷标准,不利于稳房价、稳预期,并且扰乱市场秩序。
©“房企买榜”舆情区域分布(自风财讯)
之前港股的佳源股价闪崩和奥园股价大跌,都是假榜惹的祸,伤了资本市场的心,也影响了内陆房企的形象。消费者要辨别哪家房企真正有实力,就要付出更多时间精力去查询不同信息源,这让买房变得难上加难。那些轻信榜单的人,很有可能受骗。这些年,屡屡引发消费者维权的烂尾楼现象,背后或许就存在类似欺骗。市场信号释放紊乱的环境下,消费者就不能及时避开害人的坑。
©2019年1月一份增幅榜单让佳源集团横空出世
不过,花钱买榜固然是掩耳盗铃、玩火自焚的行为,时间久了,一个糟糕的企业登上再多榜单,也无法掩盖其糟糕的本质。开发商买榜和百度竞价排名一样,是毒药。但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出老千只会毁了自己的声誉,到最后变成人人唾骂的莆田系。只是,考虑到开发周期长、成本巨大,等到真相大白天下时,受害的消费者权益又有谁来弥补?尤其是那些买了房子最终烂尾的,很多都是半辈子被毁。所以,在买榜和数据失真的问题背后,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对房企的监管是不是细致到位。
©烂尾楼背后更多是监管的缺位
房地产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将有价值的房子呈现给购房者,而不是让踏踏实实做出来的优质产品被淹没。近来,主管部门对房地产融资环节的监管,正在迅速升级。三道红线之下,房企融资的规则有变,这时候还高调去买榜,无疑是拿脑袋撞枪子儿。
©注重存货管理、提升运营效率方能保持稳健
试问,那些宁可巨资买榜,快速向前奔跑,也不愿俯下身来解决业主实际问题的房企,难道徒有虚名比真正打动客户更重要吗?市场,自有公断。当无情的现实褪去皇帝的新装,这样房企身上还剩多少块遮羞布呢?此刻,唯有放弃规模的执念,转而在产品力上深耕、在客户上下功夫,才能奔向新的草原。把钱用在刀刃上,把楼盘建设的更有品质、有品位,远比一个名次和称号更有价值。当时代的列车越走越远,留给人们记忆的永远是楼盘的体验感、认同感,和无限次的品牌传播。那些花里胡哨、虚头巴脑的排位和称号,终将被滚滚的时代洪流所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