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师治疗反复经行头痛验案一则 -- 马氏妇科

初诊:2013年11月2日。俞某某,50岁。因“经行头痛3年”就诊。

患者平素月经规则,周期30天,经期7天,末次月经10月29日来潮,现未净,量中等,色红,无血块,无痛经,有乳胀、腰酸、乏力。近3年患者经前2天若疲劳、受凉即出现经期头痛明显,畏风,以抽痛为主,伴有耳窒感,昨日午睡后头痛更甚,两侧颞部胀痛不适,疼痛可忍,未服止痛药,今已缓解。带下正常,纳寐可,二便调,口臭。生育史:1-0-0-1,1次剖宫产,放置节育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头痛(肝经风热)。

治则:疏风平肝止痛。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味。

川芎9g  荆芥10g  薄荷9g  细辛3g  白芷10g  羌活10g  防风10g  生甘草5g  蔓荆子10g  僵蚕10g  白蒺藜10g  珍珠母20g,7剂。

二诊:2013年11月8日。末次月经10月29日~11月3日,头痛除,微胀,畏风减,舌脉如上。

方药:中药守上方加全虫10g,7剂。

三诊:2013年11月11日。头不舒,血压146/93mmHg,舌脉如上。

方药:中药守11月2日方加钩藤(后下)15g、菊花10g,7剂。

四诊:2013年11月26日。末次月经11月25日来潮,量不多,经期头痛消失,舌脉如上。

方药:茺蔚子10g  蔓荆子10g  白芷10g  僵蚕10g  全虫6g  石决明30g  钩藤(后下)15g  决明子20g  川芎6g  白蒺藜10g  菊花10g,7剂。

五诊:2013年12月2日。今日月经已净,28~29日中午头痛较甚,连及眼眶疼痛,持续1天后自行缓解,疼痛时间较前明显缩短,经前无乳痛,舌脉如上。

方药:风引汤。

制大黄6g  干姜3g  龙骨30g  牡蛎30g  滑石粉15g  寒水石15g  赤石脂15g  紫石英15g  石膏15g  桂枝3g  炙甘草6g,7剂。

六诊:2013年12月10日。患者无不适。

方药:桑叶10g  菊花10g  珍珠母(先煎)15g  钩藤10g  决明子10g  蔓荆子10g  白蒺藜10g  夏枯草10g,7剂。

七诊:2013年12月18日。头痛已除。

方药:风引汤加蔓荆子10g、僵蚕10g、白蒺藜10g,7剂。

八诊:2013年12月24日。无不适,经期将近。

方药:中药守上方加地龙10g,7剂。

患者随访至2014年4月30日,经行头痛未作。

按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川芎茶调散,“治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言语声重”,其中川芎为君药,善治少阳经头痛,而羌活善治太阳经、细辛善治少阴经、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辨证施治,助君药行气止痛;荆芥、薄荷、防风清热疏风,共为佐药,疏散上部风邪;甘草调和诸药,使升散不致耗气;用清茶调服,因茶性苦寒,既能上清风热,又制风药过于温燥,使全方寒热并调,升中有降。患者经期气血亏虚,外感风邪,风性善行而数变,易袭阳位,上扰清窍,故见头痛、畏风,痛在两侧颞部,为少阳经;且患者年已五十,天癸将竭,肝肾阴虚,肝阴不足,肝阳则亢,则见头痛,以胀痛为主,耳鸣耳窒,故马老师以川芎茶调散疏散外风,更添蔓荆子、僵蚕、白蒺藜镇肝息风,珍珠母平肝潜阳,以除内风。药后头痛除,微胀,畏风解,病情缓解,复诊守方加全虫,息风通络止痛以固药效。三诊头痛复现,测血压升高,为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所致,故加菊花、钩藤以清热平肝,解肝经郁火,四诊经期头痛消失,疾已痊愈。

傅山《傅青主女科》记载:“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拂其气而痛生。”经行头痛责之于肝,妇人经行受风,正不敌邪,此为外因,为标;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为内因也,属本。外邪易解,内因难除;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故第二阶段马老师以茺蔚子清肝明目,活血调经;蔓荆子、白蒺藜清热平肝息风;僵蚕、全虫息风通络止痛;白芷为治疗头痛、牙痛之要药;川芎行气活血止痛,善治少阳头痛;菊花、钩藤降肝火,清肝热;石决明、决明子清肝明目,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全方十余味,皆入肝经,风药轻灵,介药质重,虫药走而不守,升降相应,共奏平肝息风止痛之效。

五诊患者经行头痛复现,症状好转,持续时间较前缩短,其症反复,顽固难愈,《金匮要略·中风篇》载“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治者,此汤主之。”故马老师以风引汤治疗。用大剂金石介药清热息风,镇肝降逆,剑走偏锋,以愈痼疾。寒药性凉,金石质重,恐伤阳碍脾,攻伐正气,不可久服,故六诊以风药疏风清热,以升气机,七诊头痛已除,风引汤行之有效,继续守方治疗。其后随访,头痛均未发作,痼疾已根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