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做人要学会圆融,话不说满,事不做绝,人生方能进退自如

作者|鬼谷信
古人言:话不说满,事不做绝,是有道理的。人生有人生的规矩,职场有职场的套路,你可以不应用,却不能不知道。
咱们今天分享一则帝王心术。
我们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就如不到10岁的小皇帝万历一样,他每天拿着朱笔对着奏折,就像练习书法一样,写上三个字:知道了。
这时候,不懂政治和懂政治的区别就出现了,你跟小万历一样,现在或许不明白,但是以后会明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深理解。
在不懂政治的人看来,“知道了”就是知道了,没有什么大不了。
但是,在懂政治的人看来,这个区别就大了去了。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知道了”,实际的意义是对本奏章内的建议并未接受,但是不必对建议者给予斥责。
什么意思呢?“知道了”的意思是说,我不接受,但是我又不直说。一来免得尴尬,二来故意不让人知道自己的想法。
见面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可是,明朝文臣跟你的那些同事一样,还真就喜欢麻烦别人,隔三差五的叨扰,忍无可忍之下,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成年后的万历皇帝连续20年不上朝,明明看文臣集团不顺眼,却不明说,每天在深宫里孜孜不倦的涂鸦着“知道了”,
“你们给朕的奏折,你以为我是我接受了,其实我是拒绝的”。
万历皇帝的“知道了”只是个案吗?其实不是。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是个热爱文艺的人,比如他的一生写了四万首诗,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其实他在书法上也有大成。
有专业人士研究了《清代宫中奏折档及军机处档折件目录索引》,并抓取了近10万条关于乾隆的奏折数据,得出了一个有趣的规律,
乾隆皇帝一辈子批的奏折,比他写的诗还要多上一倍多。不过,70%的折子的朱批,大多是以“知道了”三字结束。
想必,在书法界,能把“知道了”三个字写的炉火纯青的,乾隆算是“一代名家”了。但是,乾隆的“知道了”可不像万历那样的佛系,他的“知道了”又比万历的“知道了”多了些手腕。
公元1751年,乾隆过生日。有个叫王肇基的书生突发奇想,写了份“恭颂万寿诗联”给陕西汾州府同知图桑阿送去了。
本来是一件小事,无非是个穷酸书生跪舔皇帝的事情。却不想图桑阿与汾州府知府李果仔细研究过后,发现这首诗里有“悖逆之处”,且“毁谤圣贤”,便将王肇基抓了起来。
本来这事该完了,可是山西巡抚阿思哈知道情况后,担心处理的不够,便要求严查“有无党友”。经过严刑拷打发现,这人就是个颠三倒四,想跪舔皇帝的人。于是上奏称王肇基的真实目的是妄想做官的傻子。
乾隆接到奏章后批复“知道了”。
你以为结束了?很显然乾隆对阿思哈的调查结果是不满意的,甚至有些失望,他批复“知道了”。当所有人都以为事情已经结束了,其实“知道了”的言外之意是“这点事情都办不好”,乾隆随即下旨“立毙杖下”。王肇基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误了性命。
你看,“知道了”从来不是佛系的鸡汤,到了乾隆这里,不仅有不可置否的意思,甚至还有另所有图的意思。
众所周知,阿信(个人微信:guiguxin)的主业是研究鬼谷子的,这则帝王心术就如鬼谷子说的“以变论万类,说意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的教诲。
即运用变化的观点来讨论万事万物,所阐明的道理是无穷无尽的。智慧和计谋,各有各的形态。有的灵活圆转,有的方正直率。
了解这种暗语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有什么用呢?先来做一道职场应用题:某天下午,小明快下班了。他的同事突然抱着一堆文件走过来说:
“请你加班帮我处理一下”。在这种情况,小明应该怎么回复?
学习万历和乾隆,回答“知道了”。这是什么逻辑?
想必大家经常会在一些商业活动宣传广告上看见一行小的不能再小的文字:活动解释权归本单位所有。
虽然,法律上并不认同这行小字有什么法律效应,但是商家这么做也是很有必要的,就是为了抢夺“解释权”,避免被消费者牵着鼻子走。
实际上,“知道了”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夺解释权。
如上例,同事要求小明无条件的帮助自己,作为同事,面子还是要给的。所以小明大可以用“知道了”给予不可置否的回复。
面子是给了,话你也说了,至于他如何理解,那就是他的事情。同时,你也就有选择进退的余地,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帮还是不帮,做还是不做。
如果你觉得可以做,那么“知道了”就可以理解为,我帮你。反之,如果你觉得你不愿意做,那么当同事恬不知耻的来要成果时,你就可以和蔼的告诉他,我只是说“我知道了”,但是对不起,我并没有说“我要帮你”,正因为你没有把话说满“顾左右而言他”,所以可以进退自如,进可攻,退可守。
若他还想纠缠,你完全可以帮助他提升汉语听力能力:“知道了”和“我帮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意思,都是成年人了,连这个都不懂,还混什么职场?道理在你这头,你可以随心所欲的与之理论。
所以,如果对方是职场老油条,听到“知道了”,自然也会发挥老油条的主观能动性,不再纠缠,大家都是明白人,
看破不说破,还是好朋友。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