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掏粪工

我们现在的卫生间,在老北京,人称为“茅房”,从这两个字就可以看出其形貌的简陋。条件好些的四合院,在院子西南角上盖一小房,挖坑儿砌砖,就是大小便的地方了。如果是大杂院住几十口人,一般院子里就不设“茅房”了,而是在胡同里搭建一个“官茅房”,就是后来说的“公共厕所”。“官茅房”里面十分简陋,并排挖几个长方形的坑,周围墁上砖,没有冲水设备,所以臭气熏天,夏天蚊蝇乱飞,冬天脚底湿滑,极不卫生。你在胡同里要想找厕所,闻着味儿就能找到。

这种“官茅房”周围的居民都要到此来方便,早晨起床后上厕所的人多,甚至要排队等候。如果赶上闹肚子,真是痛苦不堪。人多排泄物就多,每天都得有掏粪工(我小时候管他们叫“掏茅房的”)来清理,他们把粪车停在路边,人背粪桶进去掏大粪。这可是既要体力又得有技术的活儿,半人高的粪桶就得有十来斤重,再装满了粪便,足足得有五十多斤,所以常见掏粪工人背着粪桶,还要用粪勺儿的长把儿架在肩上,垫在粪桶把下面,以减轻肩的压力,掏满一桶他们就背出来,倒进停靠在路边的粪车,再进去继续掏,每个坑儿见底为止。凡是干这行儿的常年累月压磨肩膀,双肩落下厚厚的老茧。在数九寒冬,他们干起活儿来也是浑身大汗,湿透衣服。可以说在北京城里最脏最累的活儿,就数掏大粪了。几十年前我常在街上遇到掏粪工人在胡同里干活,周围的人都远远地躲避,还有人用手绢捂住鼻子快步走开。人们既需要掏粪工人,又看不起他们。

但是掏粪工中还真出了个名人,他就是时传祥。他十四岁从山东逃难到北京,为了生存,背起了粪桶,在旧社会受尽了凌辱。1949年后,他以“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职业操守,成为了全国劳模。在1959年全国“群英会”期间,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接见了他,并和他握手,了解他的工作情况。这张握手照片在全国各大报刊上登载,一时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为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

过去农村种庄稼,全靠人和动物的粪便做肥料,所以掏出来的粪,集中在北京城的城墙周边晾晒,像安定门外就有个大晒粪场。他们用炉灰、垃圾围成个大池子,把粪便倒进去,再用灰土盖在上面发酵,沤成农家肥,晾晒干了,拉车卖给农民。我曾经到护城河边去写生画风景,闻见臭味儿,一看,晾的都是黑色的粪块,夏天又热,苍蝇嗡嗡成团地飞。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市的厕所改造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这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市政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多的人搬进了楼房,有了清洁、舒适的卫生间。就是胡同里平房户共用的公厕,也有了冲水设备,随时有人清洁打扫。从茅房到卫生间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市政文明程度的变化。“掏茅房的”也成了历史留下的一个特殊行业的名字。(何大齐)

(0)

相关推荐

  • 柴米河边记事:小会计||陈亚明

    作者:陈亚明 记事,记录了40年前在江苏清江市柴米大队知青生产队的往事:一群高中刚毕业的十几岁的少年男女,响应当时的国家号召,离开了父母和温暖的家,来到了农村广阔天地,虽然家就在不算太远的地方,但这里 ...

  • 北京头号“粪霸”强占36条粪道,靠掏粪买百套房产,建国后被枪决

    从古至今,社会管理始终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作.为了让一个城市能够长时间的正常运转,人们生活和发展中所遇到的群体性问题必须在社会的管理中得到妥善解决,否则将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民国时期,城市的基 ...

  • 老北京粪霸于德顺,霸占北京城36条粪道,买下北京100多套房

    在中国古代社会,职业通常有三教九流之分,其中"下九流"最被人看不起.而下九流中,贩夫走卒之类的底层职业又占据了大多数.很多人看不起这些利小势微的职业,认为无利可图.殊不知,任何一个 ...

  • 【回顾】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导读 一看到"掏粪"这个字眼,可能很多人会掩鼻而逃,仿佛这是一条有味道的推文.时传祥作为上世纪的一名掏粪工人,却是当时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当时北京各大.中学校的师生,无不以能和他一 ...

  • 就读这篇 | 杨建英:村上椿树

    村上椿树 杨建英 一 这倒好,写故乡愣是写出个日本人来. 请注意,那个听上去与此同名的"东洋人",是位大作家.人家名字里边的春,是春天的春.他有一本很出名的书叫<挪威的森林& ...

  • 老北京风景:照相

    摄影技术是西方人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的.在这之前,人要想留下身影容貌,只能求助画师,那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中国历史留下的肖像很少,能画得如本人真貌的就更少了.清代末期,照相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广州. ...

  • 老北京风景:放话匣子的

    我小时候,胡同里时有来"放话匣子的".这个人背上背个大喇叭,前面包袱里是个方形的大盒子,这就是木制的"话匣子",他手上还提一个小包,里面是胶木唱片儿.有人招呼的 ...

  • 老北京风景:端午节吃粽子

      包粽子 卖粽子 我出生在北京,小时候端午节是家家要自己动手包粽子的.我家是个大家庭,人口多,每到端午节前一两天,妈妈就去买上好的糯米,再到菜市场买芦苇叶子.小枣儿. 粽子叶在南方是用竹叶,北方一般 ...

  • 老北京风景:湃西瓜

    老北京的夏天酷热难耐.一入夏,品种多样的西瓜就陆续上市了.西瓜性温凉,有很好的清热解暑的作用,在高温时日,吃一块凉凉的西瓜,那真是"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 我小时候,市 ...

  • 老北京风景:荷叶粥

    时间进入农历六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表现的是夏季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g ...

  • 老北京风景:打冰盏儿

    北京的夏季酷热难耐,在过去没有电冰箱的年代,能使人入囗暑消的饮品,也当属冰镇酸梅汤了.于是,伴随夏天的来临,"打冰盏儿"的也在街头胡同,庙会闹市活跃起来了. "冰盏儿&q ...

  • 老北京风景:鹅毛扇

    在老北京有一首戏谑流传的民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虽是玩笑话,从中却也可以看到旧时京城百姓,在酷暑难耐的夏天对扇子的依赖了.那时没有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想 ...

  • 老北京风景:修雨伞

    北京一入暑伏,就进入了雨季,出门在外,雨伞也就成了必携用具.现在的雨伞五花八门:轻巧的,能折叠几折放口袋里:功能多的,说不仅挡雨还能防紫外线辐射?真是林林总总,眼花缭乱.可是我小时候,老北京的伞大多都 ...

  • 老北京风景:卖冰棍

    北京的夏天就是一个字:热.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年代,能吃上根冰棍,那真是孩子们最惬意的事儿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冰棍儿只能从街头推车的小贩处买.这种推车卖冰棍的以老人和小孩儿居多,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