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与其“怪联”
徐渭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他一生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书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另有杂剧《四声猿》、《歌代啸》及文集传世。
徐渭虽然出生在官僚家庭,但他早年的生活并不愉快。由于是庶出,而两个嫡出的哥哥又比他年长二三十岁,所以徐渭在家中也没有什么地位。在徐渭十岁那年,苗夫人把他的生母逐出了家门。幼年夺母,对徐渭是一个很大的刺激。虽然二十九岁那年他得以把母亲接回自己家中,但直到垂暮之年,他仍然不能忘怀这件事情。苗氏死后,徐渭随长兄徐淮生活。他年轻时考秀才未取,在给督学官员要求复试的上书中这样说道:“学无效验,遂不信于父兄。而况骨肉煎逼,箕豆相燃,日夜旋顾,惟身与影!”显得很悲愤。二十一岁时,徐渭入赘潘家,生活当然也不那么自在。一个机警敏感的人,在如此坎坷的境遇中长成,自然容易养成执拗和偏激的性格。
徐渭生性极为聪慧。他六岁读书,九岁便能作文,十多岁时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轰动了全城。他上私塾时,老师看他聪明伶俐,便要考考他,让他拿着两个水桶去汲水,期间要度过独木桥,当时徐渭尚小,力气也不足,自是困难,但是塾师看见徐渭高兴地抬水回来,惊问方法,他高兴地说:把水桶放水里自然轻松多了!当时尚无浮力一说,徐渭的聪敏,让老师大加赞赏。当地的绅士们称他为神童,比之为刘晏、杨修。二十多岁时,徐渭与越中名士陈海樵、沈炼等人相交往,为“越中十子”之一。沈炼曾夸奖他说:“关起城门,只有这一个。”据说在一次酒宴上,主人有意为难徐渭,指着席上一件小东西请他作赋,暗中却命童仆捧上丈余长的纸卷。徐渭立身把笔,一气写尽,惊倒了满座的人。
自幼以才名著称乡里的徐渭,一向颇有些自负自傲,对功名事业充满了向往,可就是这样一位满腹经纶,聪慧过人的大才子,却在科举的仕途上屡试不第,挫折频频。二十岁那年,他才考中了秀才,此后多次参加乡试,直到四十一岁,考了八次,始终也未能中举。其间二十六岁时丧妻,从潘家迁出,以教书糊口,直到三十七岁时应胡宗宪之邀,入幕府掌文书。徐渭在科举中一再失败,并不是偶然的。他暮年作《自作畸谱》,还特地记下了六岁入学时所读的岑参《和贾舍人早朝》诗句:“鸡鸣紫陌曙光寒”,流露出无穷的人生感慨。徐渭还喜欢藏书,购书有近万卷,书楼有“青藤书屋”,一称“榴花书屋”,画家陈洪绶题匾额,至今犹存。藏书、藏画印章有“文长氏”、“石鸥馆”、“辛卯七十一”、“华暗子云居”、“龙哑大家公”、“天池山人”、“青藤老人”等。著有《徐文长集》、《路史分释》、《逸稿》、《四声猿》等。
晚年乡居的日子里,徐渭越发厌恶富贵者与礼法之士,所交游的大都是过去的朋友和追随他的门生。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据说有人来访,徐渭不愿见,便手推柴门大呼:“徐渭不在!”其中除在张元忭去世时往张家吊唁外,几乎闭门不出,他一生不治产业,钱财随手散尽,此时只得靠卖字画度日。但手头稍为宽裕,便不肯再作。倒是一班门生和晚辈的朋友,或骗或抢,常常得到他的杰作。徐渭似乎特别嗜蟹,许多题画诗记载了朋友们用活蟹来换他画蟹的经过。最后几年,徐渭身患多种疾病,大约画也不能常作,生活更为贫苦。《徐文长文集》中有《卖貂》、《卖磬》、《卖画》、《卖书》诸诗,显示出徐渭凄凉的晚境。
不知是严酷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影响了徐渭的心情,还是多年来徐渭的社会阅历,使得徐渭对读书有一个独特的见解。他晚年时曾为子孙写了一幅让人费解的“怪联”。这幅对联是这样写的,“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其子孙观后很茫然,其他人看了也是一头雾水,徐渭对此不急于解答,而是要其子孙和他人好好动脑筋想一想,众人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好的答案。其中有人解释为上联是:“年少时耳聪目明,精力充沛,亦好(hào)读书,可惜因一分或几分之差名落孙山,又无学校收留,不好(hǎo)往何处读书。”下联是:“年纪大了,耳目不灵,记忆力弱,不好(hǎo)读书,偏偏遇上极好的读书条件,令人顿生好(hào)读书之念。”
徐渭对此摇了摇头,表示不对。他解释道:上联是,年少时耳聪目明,精力充沛,正值好(hǎo)读书,可惜不知读书重要,只顾嬉耍而不好(hào)读书。下联是,年老了,知道读书重要,好(hào)读书了,却因耳聋目花,记忆力弱,不好(hǎo)读书了。众人听徐渭这么一说,似乎都明白了徐渭为子孙后代写这幅对联的良苦用心。
窃以为时至今日,极少会有人提及这幅对联,因为有关徐渭的史料上很少提起此事。不过,出乎我的意料,日前,有一资深藏书家朋友前来寒舍拜访,提起了这幅对联之事,并与我讨论起这幅对联。藏书家朋友说:“徐渭写这幅对联至今还有一些现实意义,奉劝青少年趁青春年少时多读书,读好书,免得到晚年时来空叹息,也就是俗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他还讥讽时下个别党政领导和一些国企老总,混文凭滥芋充数,以及子承父业的官二代、富二代的腐败现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作诗曰:“随便考考进校门,各项费用不操心,每月薪酬照样拿,作业考试秘书顶。”“老子读书条件好,儿子更比老子好,老子文凭拿到手,儿子留级心烦恼。儿到国外混些年,摇身一变成海归,就算没有真本事,金钱名誉样样齐。”
徐渭可谓是“生不逢时”,要是其生在当今社会,那他肯定是一个富豪,即使是他的仕途生涯不得志,凭他的文学、绘画、书法等方面的才能,也足以让其成为富翁。可惜徐渭是生活在明代,他给子孙写的这幅在别人看来让人费解的对联,警醒自己的子孙后代,年少时要好好读书,学点真本事,不要等到晚年才开始醒悟,也同样给我们现代人的一个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