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紫禁城里的劳动趣闻
明天就是五一“劳动节”。人们常说劳动是光荣的,在古代,中国人更是有辛勤劳作的传统。
古代的帝王,特别是明君,也都推崇劳作,劝课农桑。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等几位皇帝倡导耕织,都曾亲自到田间去劳作,由此也制定了保护农民、促进农业的政策。在他们的统治年代,中国出现了少有的发展时期,这或许并不是巧合。
康熙亲自种水稻
以勤政有为著称的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帝王。根据记载,康熙在处理政务之余,还会走出紫禁城,参加农事劳动,以示他关心农业,倡导耕织。康熙还将他参加农事劳动的情况,用诗歌记录下来,这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农事资料。
在古代,每年立春或春分时节,皇帝都要举行亲耕礼,以表示天子劭农劝稼、祈求年丰之意。康熙十一年(1672年),19岁的康熙帝,亲自到先农坛祀神耤田。康熙按照耕田的程序在大臣的帮助下,完成了他的第一次抚犁耕田,此后这成了他的常事。
有一年,康熙在参加了一次亲耕礼后,赋诗一首,名为《春雪》:“三冬望雪意殷殷,积素春来乱玉纹。农事东畴堪播植,勤民方不愧为春。”
康熙皇帝还曾亲自到田间耕完一亩地。清代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就记载了这件事: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在京南郊外视察春耕,他亲持犁器,一气儿耕了一亩地。当时约有万人观看,大学士李光地特为此作文勒石,以志其事。
有趣的是,康熙不仅亲自参加耕田,他还亲自种过水稻。这从他写过一首《早御稻》诗可以看出来:“紫芒半顷绿阴阴,最爱先时御稻深。若使炎方多广布,可能两次见秧针。”
这首诗记载了康熙亲自种试验田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这也是康熙帝爱农的又一重要表现。他的试验田在哪呢?就在西苑的丰泽园。
《康熙御制耕织图序》有载:“丰泽园之侧,治田数畦,环以溪水,阡陌井然在目,桔槔之声盈耳,岁收嘉禾数十种。”康熙利用这块农田培育优良的稻子品种,没想到收获颇丰,先后种植出几十个优质的稻米品种。
后来,康熙皇帝发现丰泽园的稻田里,有一棵稻秆高出许多,别的稻子刚秀穗,而这棵稻穗已经成熟。康熙皇帝很是惊奇,就把这棵稻穗收做种子。第二年种下,果然又在六月就成熟了。于是,年复一年,终于培育出早熟新稻种,因为它生长在御苑田里,就命名为“御稻米”。这种稻米颜色微红,米粒长,气味香,口感好。
早熟水稻新育种成功后,在避暑山庄进行了试种,稻米收成不错。试种成功后,康熙颁旨在北京玉泉山和天津等地推广种植。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康熙皇帝又把一石御稻米的种子发给苏州织造李煦,令他推广,同时试种双季连作,改变了长江两岸一季糯一季稻的种植传统。两年以后,御稻种迅速传播到江苏、浙江以及江西等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雍正十二次参加亲耕典礼
雍正执政后,他也非常重视农业,很多典籍上有他为百姓办实事的记载。雍正曾说过,“农人辛苦劳作以供租赋,不仅工商不及,不肖士大夫亦不及也。”所以他大力推行垦荒造田,兴修水利,并倡导在田畔及荒山植树。
在雍正执政的十三年里,除了雍正十年,他因偶感风寒没有亲自参加亲耕典礼外,其余十二个年份,他都到先农坛参加耕田典礼,这在明清皇帝中是很少见的。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祭先农坛图》,生动地描绘了雍正参加亲耕礼的画面,这是记载雍正亲自犁田的宝贵资料画面。
雍正三年(1725年)在躬耕耤田后,他写下了几首《耕耤》诗,其中有一首表达了渴望丰收的心情,更是借古喻今,体现了他的重农思想:“无逸农功重,豳风穑事先。方春勤夙驾,乘令为亲田。夹陇千官肃,扶犁百辟联。礼成终亩后,父老庆丰年。”
因为对于劳作的重视,雍正积极推动农业的发展。雍正四年(1726年),他推行耤田法,严令各州县设先农坛,置耤田,州县地方官必须按时行耤田礼经营耤田。对政策执行不力者,一律革职查办。雍正五年,就有广西临桂县县令杨询朋因耤田荒芜被革职。
除此之外,雍正还非常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他命令各州县官府每年从每乡选举一名勤劳俭朴、身无过失的老农,给予八品顶戴。直接给表现良好的老农授予八品官衔,这对农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发挥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乾隆带头植树造林
众所周知,乾隆是一位勤奋有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他不仅重视劳作,还非常重视植树造林。乾隆写过一首种松戏题诗:“清明时节宜种树,拱把稚松培植看。欲速成非关插柳,挹清芬亦异滋兰。”如今,刻有这首“种松诗”的诗碑,矗立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为了保障皇城内宫苑用水和行舟,乾隆命人疏浚积水潭及月牙河。同时为了美化河堤,乾隆下令在月牙河两岸广植桃树和柳树,为此他专门写了一首诗,其中写道:“积水苍池蓄众流,节宣形胜巩皇州。疏淤导顺植桃柳,三里长溪可进舟。一座湖亭倚大堤,两边水自别高低。片时济胜浮烟舫,春树人家望转迷。”
乾隆十分重视永定河的治理和堤防植柳,以防御洪水灾害。在《永清县志》《永定河志》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乾隆曾规定:“每兵一名,例应栽植柳一百株。于冬末春初津液含蓄之时,采取长八尺、径二寸许柳栽。惊蛰后地气开通,于附堤内外十丈柳隙,刨坑深三尺栽种,不时浇灌。至夏秋之交,点査成活数目呈报。以七成为率,岁终报部。”也就是鼓励士兵种树,并对种树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
为了发动堤防附近的民众广种柳树,乾隆规定了若干奖励政策:“凡民众植柳成活在500株以上的,要记录在案,第二年验收成活,提交工部议叙,传令嘉奖。”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三月,乾隆巡视永定河,他不仅带头植树,还对如何栽种堤柳以及栽植品种都提出了要求。乾隆两次下旨,要求固安、永清、安次等险要地段多种柳树。第一次,他要求“两岸堤里近河之堤根,以及软滩之上,应多种叵罗柳枝”。第二次,范围扩大到周边村庄,他要求“下口一带,南、北两堤内多有村庄,应围村悉栽卧柳,以资捍卫。”此后,永定河沿岸春日种柳之风更盛,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柳树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和优美的风景线。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写下一首五言诗:“堤柳以护堤,宜内不宜外;内则根盘结,御浪堤弗败;外惟徒饰观,水至堤仍坏……”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乾隆对永定河堤岸植柳深有体会,如果不深入现场观察,且亲自植树,多半写不出如此生动且细致的诗歌。(刘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