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隐修人《玄隐遗密》

听师父说全真龙门的道门法脉没几天,我就不断遇见持有某种“道门法脉”的人,先是火龙一脉赵老师,然后是三申道人。这位“三申道人”,有传言:“民间异人,道医大师......太素脉法独步江湖,手上有道门秘传《黄帝内经》,是稀世之物......”

据说这位三申道人文革期间曾遭迫害,此后性格变得乖张,喜怒无常......向我推荐他的朋友小心翼翼叮嘱我,如果见他,“千万不要说你是记者,他很反感的.....”经过这么神秘兮兮的提醒,我还真想见识一下这位高人。

其实比我更感兴趣的是徐文兵兄,他和梁某人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读《黄帝内经》的“中医太美”节目,备受中医粉瞩目。当他听说这世上还有一本他从未听说的道门秘传的《黄帝内经》,内心那个波澜要翻天了。

在白云观道医馆,我和徐文兵兄初见三申道人。远远看三申道人相貌不凡,老徐更加激动不已,把头探进诊室举手问到:“道长,加一个号可以吗?”三申道人抬头冷眼看了看这位不速之客,轻轻摇摇头。

又过了几天,徐文兵兄忽然给我电话,“我明天又拜见三申道长去啦!”听上去像是和情人约会,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约好啦?” 这哥们路子宽,比我强。

“没有,我挂了号,先当作病人看病去。”为了求学求道求见三申道人,老徐安排自己的两位助手,在第一时间挂了他的号。“不许笑话!我挂到三申道长的第一号,明天等我好消息!”

2012年4月23日,北京,大雨。交通拥堵,当我急急忙忙赶到建国门,推开某座录音棚的时候,里面爆出满屋子的笑声,中间夹杂某中年男子无比兴奋地高呼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半夜三点要起来拉屎啦!”

屋里一位前额开阔,灰白头发花白胡子纠结在一起像是一捆被搅乱的毛线球的正是三申道人,他手指夹着一个烟屁股,眼睛眯眯地微笑着,像是一位刚刚圆满结束表演的魔术师,愉快地享受着观众的掌声和欢呼。

围坐在三申道人身边笑脸飞扬的,是徐文兵兄和梁某人,还有一位来自江西的龙帅江医生。

“问候道长!”我抱了个拳。三申道人微微回礼。

三顾茅庐始见真人,受梁某人和老徐情绪的影响,我搬椅子坐下来的时候,还有几分激动。

我的另一位线报,三申道人的弟子建议我初次见道人别拍摄,不过我的手上还是黏着相机。好在我的小动作没有让三申道长象传说中那样严肃起来,依旧笑容可掬。

“道长,作为晚辈我能给你把一下脉吗?”龙帅江医生是个直人,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

“哈哈哈哈!”三申道人歪头看着龙医生,一阵大笑。

“道长这样是不是不恭敬?我只是想要体会一下,学习一下,看您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三申道人摘下手表,挽起袖口,然后用一种标准的“暖暖的眼神”似笑非笑地伸出了胳膊,“这些年还从来没有人给我把过脉呢,哈哈哈哈......”

“这简直是历史性时刻!”气氛相当和谐,亲爱的梁某人立刻站前一步,替我发出申请:“道长,机缘难得,能拍张照吗?”

“道长的这个肺多好!关脉,关脉稍微有点紧,问题不大。尺脉也相当好,这么好的尺脉真的不错,很少见很少见,平滑的跟二三十岁的人一样。心脉也好,符合春季的弦,这是正确的。怎么有这么好的体质?”天真浪漫的龙医生一脸不舍放下的表情,大有“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的纯情。接着这位老兄又往人群里扔了一颗笑弹:“道长舌苔我能看一下吗?”

实际上,三申道人比起老徐和我们,年龄也就大了几岁,只是两鬓斑白胡子拉碴显得苍老,“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实从物质的角度来看,你们在座的每一个人身体都比我好。”说这话的时候三申道人的语速慢了下来。小时候他得过大病,吐血不止,医院拒收,几乎丧命。后来学医,三申道人开始尝药,一尝五年,做了两百多万字的笔记,结果“把所有的牙都尝掉了!”

我拜访过闽东的两位骨科“吊医生”,听说他们用来治骨折的一味药玉簪花就会让人掉牙齿。可是一个人的牙齿全都“尝”掉了,那得要尝多少稀奇古怪的药啊?

尝药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不过比起当年三申道人被师父关在山洞里七年背诵道家经典来说,算不上什么。“每年八月到次年三月,师父把我关在一个小山洞里,只有一张四尺长的小床,洞小得身子只能蜷着,洞口被大石头顶住,吃的饭食和解手秽物都是从一个小口子递进递出......”

反抗、愤怒、逃避都不是办法,因为不背书就没有饭吃。二十万字的书稿就这样背下来了!“我们这门道家法脉在我之前已经口口相传了七十多代。”

老徐沉默了,梁某人沉默了,龙医生终于定在椅子上,我也放下手中的相机。

三申道人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从十一岁出门,都住在寺院、道观,没有去处啊。我几乎没有和外人打过交道,和现代人更是格格不入。所以我只有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到死为止。我也不去争取活得更长,只是让我现有的时间充实点就行。”

三申道人原名刘来信,后随一位云游道人学医时改名刘至贤,再后来自称三申道人。为什么叫三申道人?三申捻髯笑曰“学了一百,只懂了百分之三,运用了百分之三,这些年来一直是一知半解,所以叫三申。”

“老祖宗的这些宝贝放在脑袋里份量重啊,”原来那个拒人千里之外冷若冰霜的三申道人是真的,这些年他一直在期待能像自己师辈们那样,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人,可以接过他手中绵延数十代人的圣火。可惜多年以来找不到可靠的弟子,三申道人就决定把师父留给自己的东西写出来,传出去。也许有一天,他期待也许有一天,会有一个人读懂它们。“没写出来的时候成天都拉着脸,再怎么笑都是勉强的。这本书我写了十五年,换来一头白发......'

“道长,有书还得有注啊!”老徐按捺不住,第一次遇见三申道人之后,他就一再跟我强调道人是个国宝级的人物, 可惜为世人所不识。

“一粒种子种下去,先长的是根系,即便是大树也是如此。可是这粒种子要想发芽,就必须有土壤、温度、湿度。如果你把一粒种子放在瓷盘里,它永远不能成长。我其实也一直想把自己的道家中医传承的种子播出去,但是太难了。你随便把道家秘传《内经》读上一段看看,在现代人眼里都是《天方夜谭》啊!现在时机不对。”

“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啊?”

“两百年后吧!”

“好,我等!”老徐大有“爱你一万年”的气魄。

“道长,要不今天,就先给我们讲解一下您这本书的前言吧?”梁某人的脸笑得像一团花,眼睛闪闪充满期待看着三申道人。

不太会拒绝人的三申道人还是捧起了书:“前言......人之所以比其它动物高级,在于能传授知识,而不仅是象动物一样只传授生存技能......经过时间的洗礼,动物变得越来越低级,人类越来越疯狂......你不理解的东西太多了,才会有神秘的概念。但是知识这个东西,它不是你把它看成神秘的东西你就能理解,而是你必须把它放在平面。学每一种知识,不是你看它是好东西它就变成好东西......时间让所有看不见的东西积累成看得见的,让简单的变得高深。凡事都是这样,想在很短的时间把它做好,那是不可能的......”

“祝由、迷信的方式治病和用药治病是不一样。用神术把病治好,病在,人的精神好了。你用药去治病,病好了,状态还在。你说你会法术,把谁的病治好了,其实只是把症状治好了,他根本上的病一直在潜伏着。而用药治,则不同,它的病没有了,症状也许还在。举个例子,你前一天坐火车,可能第二天还在晃......”声称自己只读过小学四年级的三申道人,对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这种能力,没有自小诵读经典和长大后的游学参访这种古老的学习经历是很难得到的。

和三申道人这一聊已经两个多小时了,梁某人提议到哪便餐一下?三申道人笑曰自己素食,而且过午不食。

“当然过午不食不适合每一个人,适合平时身心清静人。不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每个礼拜饿上大半天是很有必要的。”哦?这话题很重要,说来听听?咱们中国人的口号可是“没有把元素周期表吃完就不算中国人!”

“适当的饿很有必要,吃个六七分,即使是毒,也能消化。饿的时候脏器运动比原来激烈,吃饱的时候是另一种状态。打个比方,社会上五个人,四个好人其中夹杂一个坏人,这样的环境坏人就待不住了,会走。要是一个好人和四个坏人在一起,那完蛋了,好人很可能会变成坏人。饮食也是一样的,只要吃进去的不多,人体自然会排斥它,代谢它。但是如果吃得太多,就累积在身体里,变成病。”

三申道人撰写的《玄隐遗密》内容包括:《黄帝内经》上篇10章100篇和下篇8章73篇、《九常记》9章48篇、《九真要》内篇9章44篇和外篇4章29篇、《阴阳大论》上下2卷13篇及《龟书》上下2篇。

其中《黄帝内经》“典录”中提到 “二王古,歧辕远。经册亡,方生独,方士啬,忧生怜。执所密,莫外传。昔容成子侍商,哀其道不彰。身退以游四野之陆故,考集子十数人,之游录者三十数,歴十三春有时,成册者曰内经十八囱,合七十二卷。曰九纪九囱,合三十六卷。曰九真九囱,合三十六卷。”

《玄隐遗密》中的“内经72卷,九纪36卷,九真36卷”既然同是容成子所著,那么《九常记》与《九真要》是否就是已经失佚的《黄帝外经》呢?而《阴阳大论》是否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玄隐遗密》开篇的序是三申道人用一手相当漂亮的毛笔亲书,文法全是文言文,没有相当的古文及书法根底的人,看起来一定丢盔弃甲。自序尚且如此,《玄隐遗密》来自古老的夏朝文字,那许多繁体字、象形字,嘿嘿,即便你有古文功底,要是没有道家实修体证,看下来还是云里雾里。

“我乃持守者,非是研索者。

三申道人一再强调《玄隐遗密》不是他所著,自己是道家太乙门第七十一代传人(没有字派九十一代),祖师爷们代代相传,把这份宝贝递到他手中而已。

网络街头传说《玄隐遗密》是三申篡编成册,弄得他“心甚愧疚,若盗金而冠,汗颜棘首。吾不敢窃九十代之辛勤,于已肥勋也。充其功不过录,其量不过力矣,孰受王者之冠乎?”

据说至今三申道人还有没一个正式的门徒,想要跟三申道人学习的同学,请先解读下面这段文字,尤其是里面八十个“见”字都搞明白了,没准师门即开:

见,所见;见不见。不见见;见见愚乎弗见。见见也,乃谓常见。见弗见之见,见见之见;不见见见,见而得之道矣。故见见者,有;非见见者。不见见者,有;非不见,见者。不见,见不见者。见见不见乎?见不见见焉。是以,见见者,阴也。不见见者,阳也。弗见而可见见者,阳中之阳。见见, 见而弗见者,阴中之阳也。不见见,工也。不见见见,神也。若(髟付);阴阳之道;生之枢也。天地之常也,恒生之主也。然哉,见而盲于心者,不谓见见而不见者也。见乎见,不见乎见。不见见者,见矣。是故天之道者,见而弗见也。地之道者,见可见见也。故见而弗见见之见者,道也。见见而不见见见者,常也。

--《上经.知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