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语文教学偏离了人文性
马立峰
全球化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走向如何,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这就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固定的答案束缚学生的思想,语文教学偏离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学科素养等,所以我们需要有效的途径解决这些问题。
整齐划一的参考答案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现在不少学生手头都有几本教学参考书,一些教师往往选择让学生撕掉参考书后面的答案。但教师很少思考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为什么如此依赖答案?这不得不从我们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说起。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讲解习题时,完全以教学参考书中的答案为准,学生作业中若稍有一点遗漏或遣词用语不一样就给予纠正。在这种教学参考书的“绝对标准”之下,学生视教学参考书为“法宝”也就不稀奇了。现在语文教育越来越提倡开放性和多元性,如果我们依旧以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要求学生,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束缚他们的创造性。
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及答题方法技巧的训练而偏离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语文教学原本是重感悟、重熏陶、重潜移默化的,但一些教师的语文教学却过多强调知识点的落实与各类型题目答题方法技巧的训练,使语文学习变得繁杂琐碎。比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大文学体裁,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文学情趣。但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偏离了人文性的要求,把小说拧干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诗歌则强调它的体裁与格律;散文也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几种说法;戏剧也只剩“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套路简介。这样,原本生动感人的文章被肢解成深奥难懂的语文知识,原本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学欣赏课被上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课。作文教学中也存在过于讲究作文的方法技巧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的现象。
反思现行语文教学的弊端,从本质上看缺少的是人文精神的滋养,即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怀。关注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人文精神应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我们要大力倡导人文精神滋养下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关注以下两点。
建构人文精神辐射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些教师往往以“师道尊严”自居,学生多半是处于被动状态。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应建立在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怀、对学生个性人格的尊重、对学生情感自尊的呵护上,即建立一种“充满人性”的师生关系。同时,要给学生以自主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语文教育尤其要尊重学生个体对文章的独特理解与感悟,提倡答案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我们阅读《论语》中的许多篇章,都能感受到这位先哲对学生的理解、关怀与宽容。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与他的4个学生交流各自的志向,从头到尾孔子都没有进行权威的定论,并再三强调“各言其志”。这种师生关系是宽松和谐的,也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师生之间还要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人格的独立发展中的人,如果我们用“侦探式”或“判官式”的方法来管理学生,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营造人文精神滋养下的语文学习大环境。如果把语文学习比作一颗种子,那么生活就是那片能让它焕发生命与活力的肥沃土壤。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要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学生的语文能力本来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学会的,只有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激活知识、激发情感。因此我们提倡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营造语文学习的大环境,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