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堂】白芥子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
相关名
辣菜子。
产地
主产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以安徽、河南产量为大。
采收加工
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性状鉴别
种子呈圆球形,直径1.1~2.5毫米,较黄芥子为大。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光滑。在扩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及一暗色小点状的种脐。种皮脆薄易压碎,剥去后有薄膜状的胚乳粘着于种皮内表面。胚黄白色,袖质,二子叶相叠,并于中脉处折起呈马鞍状,胚根亦折转而藏于其间。气无,味先觉油样而后微酸,继感辛辣。以个大、饱满、色白、纯净者为佳。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入肺、胃经。
主治病证
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肺经有热,与夫阴虚火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
②《本经逢原》:多食昏目、泄气、伤精。
相关配伍
1、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2、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外用白芥子为末,醋凋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清晨参枣汤下。(《方脉正宗》)
3、治翻胃,吐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白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普济方》)
4、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音不语: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热,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圣济总录》芥子酒熨方)
5、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经络,或似瘫痪:真白芥子、木鳖子各三两(麸炒),没药(另研)、桂心、木香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妇人良方》白芥子散)
6、治风湿脚气肿疼无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一两,胡桃五枚(去壳)。上六味,一处捣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处。(《圣济总录》芥子膏)
7、治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濒湖集简方》)
8、治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本草权度》)
9、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罗、芸薹子各一两。捣细罗为散。每用一字,如患左边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边,即吹左鼻中,仍先净洗鼻中,吹药。(《圣惠方》白芥子吹鼻散)
相关论述
1、《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
2、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
3、孙思邈: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七粒。
4、《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
5、《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6、《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
7、《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
8、《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