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历史】老石岐之怀旧篇(旧街巷)——荒唐

以下是来自网友@荒唐的文章,是我在网上搜到的,然后就发给大家分享一下。

老夫突然兴致勃勃,极想寻回孩提时代的记忆,特意花了好几天时间,专门将老石岐的街街巷巷钻了一遍,那些奇奇怪怪的街巷名称特别引起老夫的兴趣。每个名字的背后应该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慢慢已经被人们遗忘,那些记录历史沧桑的牌匾日渐殘旧,有不少已经不知所踪,为满足老夫的怀旧心情,把这些古旧名字留住,也留住了儿时的记忆。

提起榕树头,老石岐没人不知道的,这棵榕树据说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榕树位于太平路中间位置,正好和拱辰路交界,这里曾经是历史悠久的旧圩市,习惯称为沙岗圩,虽然离沙岗非常远,但叫了几百年也就习惯了,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好多老石岐人都知道,以前真的是十分兴旺,这个永远人潮熙攘的大型圩市,从南宋诞生到现在,历经八百多年,今天依然繁荣畅旺。

        每逢农历的三、六、九日,四乡的农民推车的推车,挑担的挑担,大清早就赶到沙岗圩来,将农产品摆在地上叫卖,凌晨开始,叫卖声,么喝声不断,场面甚是热闹,小时候见到的沙岗圩卖的都是真正的农产品,不象现在的圩市大部分卖的是工业品,石岐街的老街坊们经常扶老携幼、拖家带口的来趁圩(赶集),圩上卖的都是番薯芋头和鸡鸭猫狗之类的东西,在城里长大的小孩特别高兴,记得母亲就喜欢买一两只小鸭小鸡回来给我玩,说是玩具价钱也差不多怎么不玩个活的?我从小喜欢和动物玩耍,可能和沙岗圩有关吧,父亲就不一样了,他就喜欢买猫买狗,但买回来就不管了,剰下的工作就交给我和母亲去做了。

顾名思义,卖鸭街自然是卖鸭的地方啦。

太平路上有一条街叫猪仔街,街后面有一条叫猪糠厂街的内巷,很明显是专门生产猪糠的,方便那些买猪仔时顺便买饲料的客人。

原来挂在街口的牌子不翼而飞,只好拍个门牌代替了。

以前很大根木头也是人工把他界开,把木架起,工人站在木头的上面,上下来回不断拉动一把很长很大的锯,木板就这样慢慢界出来,真的很苦很累,因为老夫也干过此等苦力。

从太平路经过后岗涌街可以穿到延龄路

穿木屐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自从出现塑料拖鞋开始,木屐随即消声匿迹,但太平路上仍然清晰可见木屐店的旧招牌。令人依稀想起儿时穿着木头做成的拖鞋,滴滴答答满街乱跑的样子。

挡住的字应该是一个“善”字,三善坊

蓑衣街想当然应该是卖蓑衣的了,但什么是蓑衣可能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东东,其实蓑衣就是用葵叶编织成的遮风挡雨用的大衣,和现在的塑料雨衣用一样,但蓑衣就苯重多了,

这地方那里会有熊?到底接的是什么?

高家基是一条断头巷,巷内有一间百年历史的老校,叫高家基小学,还有一间基督教教堂。

老夫也去过这一间教堂做礼拜,进门后每人都会获得几本小册子,内容大概都是和圣经有关,其中一本是有歌谱的,老夫搞不懂唱什么,只是跟着别人乱唱一通,完了还有小礼物送,

这里以前又叫金鱼巷,好多小金鱼和热带鱼卖,小屁孩最高兴就是吵着要妈妈买几条小鱼回去玩了。

这条小巷子就另具一格了,以前通讯远没如今发达,没文化的人也太多了,代人写信的行业就应运而生,现在找人写信已经很少,但偶然还有点生意,因此还有一两张写书信的枱摆在那里。

这个叫大中堂的小巷,修眉、界毛等古老行业在这条巷子里仍然有好几家。

唯一留存至今的古城墙

民国时期建成的一个小公园,古树参天,盘根错节,记得小时候在榕树下有一个讲古佬,那时没有多少娱乐消遣的去处,在这里听听什么三国、水浒等也是很有意思的。

这个亭子上面本来有一个国民党的党徵,现在不知为什么被铲掉了。

还是小屁孩的时候,记得老榕树和现在的样子好象没有什么变化。

看到河泊街这个名字,立即想起儿时曾经听过母亲说,我是在河泊街出生的,两岁之后才搬去仁里街住。河泊街分上河泊、中河泊、还有下河泊。

依稀记得母亲曾提过在河泊街5号出生,是否记错就不得而知了。

从这里到治安街和弓箭巷很近,只有两三百米距离,跨过弓箭巷就是民族路。

登赢桥三个字被电线挡住了,看得不很清楚,由字面意思理解,这里下面应该有一条河,曾经有一座桥,但是什么意思就不得而知了。

这里就是老夫渡过孩提时代的地方,这里太多儿时的回忆了,

在这里渡过了十年光阴。

西厂小学前面的老房子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只有一两间是改建的。

这座建筑物以前是一间酒楼,叫钻石酒家,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来这里饮茶,记得大约十一岁的时候,有一天可能中午时分吧,我刚走出门口正往街口走去,突然啪一声巨响,一个彪形大汉从钻石的楼顶跳下来,正倒在我的前面!相距不足两米!吓了我一大跳!

仁里街的街尾,原来有一间四层高用红石彻成的当铺,大约十一岁那一年,有一天上午突然听到轰隆一声,紧接着人声嘈杂,原来当铺倒掉了,据说死了十多人,我跟着抢救的人群钻到倒塌现场,看到一个个受伤和可能死了的人搬出来。太恐怖了。

原来地下一层是一个肉菜市场,名叫仁里市场,记得小时侯,不知那天晚上,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偷偷爬到市场里面,好象偷越国境一样,紧张极了,我们偷了几个沙葛番薯回来,吃了一个痛快!可能那里穷得厉害,没有什么可吃的,肚子饿得慌了就不顾一切。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好搞笑!

老祖宗在解放前就在南基路十八号开了一间海味铺,取名德昌海味,父亲当掌柜,四叔负责采购。南基路地处石岐最繁华的商业区,紧靠岐江河,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因此特别热闹,两旁店铺均以售卖海味干果为主。

金生茶庄已是百年老店了。

大庙下前面有个叫大笪地的地方,晚上有好多摆地摊的,我最喜欢蹲在王伟森魔术师的档口前,看他如何变魔术,觉得真是太神奇了,

大庙又叫天后庙,四十年代已被摧毁,剰下来可以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墙身和石梁。“大庙下”其实就是说在大庙的下面,故名。

这里看到的楼房是海员工会,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去过,以前是木楼梯上去的,里面很阴森,有点像夜半歌声那楝楼的感觉。

天天放学都经过这里

据说这里就是石岐商埠的发源地。

我母亲有一个叫明叔的工友,他自小喜欢琴棋书画,他很喜欢带我到他家里,硬要教我学那些乐器,可惜时间不长久,学了个半桶水就离开了,

文革期间曾经取名叫模范电影院

我有个很要好的同学住在这里,从家里到西厂小学上学是必经之路,经常和同学一起走这条路回家,也顺便到他家里玩。

九曲河现在已经全部复盖了,变成了九曲渠,以前是一条九曲十三弯的小河,婉延曲折穿过整个石岐城区。

这所幼儿园前身就是西厂小学,记得后面有一间庙,庙里还有不少菩萨,文革时一轮冲锋就把那些菩萨打得稀巴烂了。

中山杏仁饼据说就巷子里一间叫意味廬的饼店生产出来的,正宗的已去了澳门,

相传明末时这里的部分居民捐资在此兴建了一座观音庙,巷沿用庙名称,遂为“观音巷”。上世纪50年代以前,这座3000多平方米的观音庙尚在,且在巷中有很多鱼塘。后来,观音庙拆了,鱼塘被填上泥土后盖起了房子。1967年改称“新华街”,1981年复称今名。

从善坊建于民国期间,多为骑楼式,砖混结构,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生动反映了中山处于中西文化交汇的地区。

共和巷名字的由来想必很多人都明白了,可惜当年老孙引狼入室,结果与愿望背道而驰了。

据说原来这来这里是有一口井的,现在已经无影无踪。

华贵坊以前很多侨商住在这里,一般都是有钱人家,现在都是好多房子是空的。

较即较量的意思,顾名思义是较量武功的场所,古代就是比武的地方。

弓箭巷位于石岐孙文中路,因小巷弯曲成弧状而得名,里面有好多历史悠久的老屋。

永安里民居群主要建筑特色为砖混结构,浅青色砖墙,混凝土楼板,由矮脚吊扇门、趟栊门、硬木大门“三件头”组成的大门,具有典型的广府风格。

岐江酒家,位于岐江河畔,紧靠石岐车站,小时候父亲也是经常带我来饮茶的,不知那一年春节,被烟花引爆了楼上的石油气瓶,结果整栋楼被烧毁,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作者:荒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