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贤研途】谈谈科研那些事儿——校友访谈系列之王勇

人物简介
  王勇,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医药分会理事。eCAM、chin J Integr Med、《中医杂志》等杂志审稿人。主要从事中医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等各级课题15项,包括主持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1项科技部十二五支持计划等课题。发表论文64篇,其中SCI22篇,参编教材3部。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Q1
王老师,您好,您能简单地介绍一下您的科研课题吗?
  我目前的课题主要是冠心病中医药防治基础研究,主要是利用现代系统生物学方法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对中药的内在药理机制进行研究,目前中药研究主要问题是起效成分尚不清楚,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我们想通过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揭示药物起作用的成分,以及药物针对的靶点。
Q2
我们知道您在学术方面获得了很多奖项,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秘诀与我们分享?
  不敢言成功,我去其他院校交流访问,同行的科研进展都可以说是突飞猛进。至于秘诀,我曾在网上浏览过人类心理学分类的一个案例,里面谈到了成功需要的几个要素。
  第一个层次是life sucks,个人感觉社会生活很糟糕并且很黑暗。
  第二个层次是my life sucks,就是个人生活不顺心,其他人相对较好。
  第三个层次就是i am good,个人感觉良好,并且这种良好感受与他人无关。
  第四个层次就是we are good,存在于团体里,与人沟通合作情况良好。
  第五个层次就是life is good,感觉生活很美好,这是最顶层的享受生活的态度。
  我对此分类的感悟是:一.做事情要有积极性,主动性,要时刻充满正能量,life is good,。二.要自信,不能怨天尤人,i am good。三.注重团队合作,we are good。现在的工作都是高度分化,各个环节都有专业的人从事,事事精通不太可能的,这就需要团队的合作。除此以外,还需要具备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比如,第一,坚持,有的同学因为实验繁琐重复就中途放弃,这是不可取的,干一行就爱一行,要学会坚持。第二,主动学习,及时总结,总结包括文献的总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看大量文献,从中归纳出自己的创新点,问题的总结——在不断看文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地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要及时具体,科研论文总结——要尝试把自己的科研内容进行逻辑组合,提高自己的文献表达能力。
Q3
我们都知道科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您肯定碰到过很多困难,您印象最深刻的困难是什么,这些困难您又是如何一一解决的呢?
  很多个第一次其实都非常困难,作为中医专业学生,西医基础薄弱,再加上03年非典,我们西医课程很大程度被压缩,英文文献单词不认识,专业术语读不懂,这是我曾经遇到科研上的第一次困难。我规定自己在研二前要完成200篇英文文献的阅读,阅读文献以后,怀揣着自己的设计去做实验。第二个困难是:我当时做冠心病,与人类心脏相关生理结构最相似的实验动物是猪,每天我都要往返于阜外医院和昌平的农大饲养场,没有一个好的团队真的没办法坚持下来,又要养动物,又要做心电图,做B超,做证候观察有一项是观察猪的舌苔的颜色,你不可能给它麻醉,麻醉后舌色会发生变化,只能四个人各负责一条腿按住,这种情况下去拍照,做影像记录,一定要团队协作。这是我感受很深的两件事,解决方法一是时间规划,二是团队合作。
Q4
研究生阶段应该学一些什么东西,该以什么为侧重呢?
  我觉得优秀就是一种态度,有些学生的第一志愿可能不是中西医结合基础,也可能是跨专业来的,想把科研做好,态度是第一位的,不管专业知识水平怎么样,既然来到这里,就要想办法把事情做好。科研本身就是科学,科学有三个要点,第一个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第二个是要诚信,第三个就是创新。
  要做到这些,第一个需要学的内容还是文献的检索,不管是中医科研还是中西医结合科研,文献检索的方法一定要掌握好,我们学校现在有很多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要及时掌握,一个研究生讲他师妹搜索文献还在用百度,这样的搜索结果肯定不会是以专业形式呈现的。另外一个就是下载以后怎么阅读文献。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是要求写综述的,它的来源就是以前阅读的文献,而且参考文献里有一个不成文的标准,就是最好有三分之二的文献是外文的而且最好是近五年的,所以阅读文献就显得特别重要。比如我们读introduction,里面介绍的其实就是专业相关进展,里面的句型要拿出来单独建一个word,我们要熟读甚至背下来,我们写introduction的时候就可以参考这些句型,读完introduction可以直接跳到discussion,我们要看我们的研究与它的结果是否贴切,我们要做个判断,判断我们要不要继续往下读,如果相关的话我们紧接着读结果,看它结果的呈现形式是什么,可不可信,如果和我预想的差不多,可以接着看方法,看看比较好的文章都是用哪些方法实现的,我们可不可以做。每一个文献都要对应一个word,里面要有我想要的句型,与我科研相关的指标和研究方法,读完一个文献就要在word上进行归纳总结,这就是文献检索与阅读的重要性。
  我说的另外一点创新,创新基于归纳和演绎,好多研究生有疑问创新要创新到什么程度,你只要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可以,我当时做研究生时有两种方法,一是阅读大量综述,好的综述都有一个未来的展望,专家们指出了这样的方向,我们就可以想办法去做,第二个是在阅读文章中发现有矛盾的地方,这点也很重要,因为我们阅读中会发现很多问题,我有时候会发现某个指标在一篇文章中是上调的,在另一篇中却是下调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就可以设计实验去完成,其实这就创新。  
  对于研究生来说,当然原创更好,但更多是可以继发创新。我要说的很重要的第三点是立刻行动,有的同学查阅大量文献但对于自己的研究方向犹豫不决,一定要一边做实验一边查找支持自己的文献。
Q5
很多同学本科修的是中医学,他们很少做实验,那么才开始接触科研的同学要怎么培养 自己的兴趣,怎样很快入门呢?
  开始大家都是跟着导师或者是团队,有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师带徒模式,来到学校要尽早进实验室,我要求我的研究生研一非上课时间都要进实验室,了解老师的研究方向,一边要查相关文献,一边要动手操作,学习实验方法,特别是本科非医学类,对医学不了解,理论方面要查文献解决,实验技能上要跟团队或者多开会交流。学校的讲座以及去外面学习的机会很多,要跟其他人沟通学习,现在研究生还不太常用的方法是直接去和作者写邮件沟通,每篇文章后面都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我也收到过很多邮件,我也给很多作者写邮件,去征求他的方法。另外,和导师的沟通也特别重要,这一点一定不能忽略,包括学术层面,实验方法层面沟通,包括后期的职业规划都要和老师沟通,比如你是中西医结合基础的,拿到执业医师证想去临床,科研就尽早完成,然后老师就会安排你去临床见习一段时间。关于学术论文,现在要求硕士发一篇核心期刊文章,一般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都是有一定周期的,我审稿的有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从审稿到修改,更不必说退稿,到最后清样,正式出版,一般情况下6-8个月,甚至到一年,所以一定要有时间紧迫感,当然,你实验做得好想发表SCI,那周期一般为3-4个月,时间上稍微宽裕一些。
Q6
新校区建设基本完成,我们可不可以做个展望,基础设施的改善对咱基础的研究有什么裨益?
  我们去上海中医药大学,同济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他们的硬件设施和平台都特别好,以前咱的中医药大学面积小,资源匮乏,各自为战,每个实验室都是小作坊似的经营,虽然有逸夫科研楼这个公共平台,但远远不够,一二楼需要预约,再往上就是专家们的平台,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学校科研的发展,很多学生的实验在校外进行,这些情况对于学生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有阻碍的,新校区会有大型公共科研楼,教学也有专属的实验楼,很多科研设备也不断进入实验室。我们有一个担心,一个期许,担心在我们在搬迁的过程中,会不会阻碍现在的科研进展,搬迁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考虑是否对现在有影响,如果有,那么解决的方案是什么,期待在于新校区建好以后,学校更好的平台和实验设备使我们避免了校外做实验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预约,通过专职人员的指导,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创造更多更好的实验成果。
  看完王老师的采访,有没有感受到王老师对学弟学妹们的殷切期望?有没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是不是也像小编一样感觉收获良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