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内卷”、贪图安逸享乐的年轻人到底在做什么?他们能吃苦吗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内卷一词的出现,可不单单只是为了制造焦虑,同时也是在提醒我们:如果不努力,自己就很有可能会被时代和社会所淘汰。虽然有些人走佛系路线,觉得单纯的温饱就已经够满足了,没有必要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吃更多的苦。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选择,不过你确定安逸享乐的生活确实是自己想要的吗?不吃苦的人生真的会平坦又安逸吗?我们不妨来看一下那些贪图自在安逸的人,现在究竟都变得怎么样了?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九大人格理论,九大人格认为:“尽管人们行为上的表现千差万别,但是行为背后的出发点即基本欲望和基本恐惧却是有限的。”
而享乐主义者,是九大人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享乐主义者并非是一个褒义词,拥有这样人格的人,往往能乐观开朗地面对事物,以积极的心态影响周围人,甚至细节之处的乐趣都是他们发现的。只不过喜欢贪图享乐的人,和贪图享乐的人格不一样。
他们不喜欢竞争,觉得不管人怎么样努力最终迎来的都是死亡,与其如此,为何不珍惜时光,将自己的人生朝着舒服的方向发展?
人生观不是非黑即白,如果这种想法真的在有些年轻人的心里根深蒂固了,别人也不好点评什么。
只可惜很难有人做到这一点,因为大部分人在选择安逸过程中,看到别人的成功之后也会产生嫉妒焦虑的心理,而自己关于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越来越大,曾经的初心和目标早已不复存在,就算再喜欢安逸的人也摆脱不了迷茫。
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快乐绝对不等于懒散,没有被生活紧迫感束缚的压力,想要保持正常的自己和警醒的态度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如果你是因为避免压力而逃避竞争,那么向你迎来的只能是焦虑;单纯追求享乐的人生态度是不值得提倡,因为这样的人生没有色彩。但是接下来提到的内卷便是最近热议的话题。
首先什么是内卷呢?知乎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定义:一个社会模式或文化形态发展到了某个固定阶段后,虽然自身不断继续演化和转变,但始终无法发展为另一种新的模式和形态。所以说内卷就是原地踏步的恶性循环。
可是拒绝内卷未必就等于不努力,相反,想要打破并且能够打破内卷的行为反而是一种上进心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表现。
现在的内卷更多表现为一种消耗自我精力的竞争,甚至有些领域的内卷完全陷入了一种陀螺式的死循环。在这种意义上,内卷体现出来的是现代人的迷茫。这种毫无意义的压迫,就像是一层枷锁。看懂的人摆脱不掉束缚,而不懂的人依旧在那里感动自我。
面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想要拒绝内卷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意识,还是一种能力。
那些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因此选择拒绝内卷的人,往往都有很好的学习效率。工作和学习不是看起来努力就好,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有一定规划和质量要求,如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才是高效率的关键。与其因为内卷焦虑,倒不如先全身心地关注自己。
为了内卷而努力的人生最终参与到的只是被动的竞争,想要拒绝内卷首先需要明白自己要求的是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跟着大众的路线走。内卷不是鸡汤,拒绝内卷也不是毒鸡汤。
不为了竞争而竞争,也不为了对比而对比,拒绝内卷是为了超越更好的自己,只有和自己对比,一切才充满了意义。因此,远离竞争、安于自我内心不等于选择安逸。
真正贪图安逸的人真的会被时代所淘汰,他们平淡又不自律的生活,带来的只能是短暂的快乐和长期的焦虑,长期慵懒很难被点燃生命理想的希望,也缺少为之付出努力的动力。
是选择参与竞争,还是拒绝竞争,一切都要跟着自己的内心走。不管做何选择,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一切都脱离不了努力。
对那些选择拒绝内卷的人而言,他们并非是吃不了苦,而是不愿吃一些没有收获的、最终尝不到甜味的苦。能体验到苦尽甘来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希望你的人生不只是感动自我的盲目。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