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的故事074冲阳:胃胀
【byb.cn 人体管道工】上回书我们说到了足阳明胃经的第41穴解溪,它对缓解脑供血不足有较好的效果,属于上病下治之法。今天,我们继续沿胃经的循行路线前行,解读其第42穴冲阳,它对缓解胃脘胀满有不错的疗效,属于养胃保健穴,咱们还是先来说文解字。
一、阳气冲动之颠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注:因靠近动脉)。阳,阳气。(注:动脉之气血为阳)冲阳,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解溪穴的分流,传至本穴的经水较为稀少,经水受脾土之热而大量气化冲行于天,故名冲阳。
我们搜索别有病网针灸穴位库发现,以“冲”字命名的穴位,涉及了8条经脉的10个穴位,但如果按词组的构成来看,只有胃经上的冲阳和脾经上的冲门是完全相同的。胃经:气冲、冲阳★脾经:冲门★心经:少冲膀胱:眉冲心包经:中冲三焦经:关冲胆经:天冲肝经:太冲经外奇穴下肢部:八冲以“阳”字命名的穴位相当多,毕竟,在穴位里,凡带“阳”的穴位,均与气血动能有关,涉及到7条经脉的20个穴位。但按词组的构成来看,和冲阳结构完全相同的,则只有9个。①大肠经:商阳、阳溪②胃经:冲阳③小肠经:阳谷④膀胱经:会阳、委阳、阳纲、合阳、跗阳⑤三焦经:阳池、三阳络⑥胆经:阳白、膝阳关、阳陵泉、阳交、阳辅⑦督脉:腰阳关、至阳⑧经外奇穴:当阳、太阳事实上,但凡“冲”字在前面的穴位,都与动脉的搏动有关,胃经上的冲阳穴和脾经上的冲门穴,分别对应是足背动脉和腹股沟动脉,动脉的搏动,充分体现在了“冲”字上,而“阳”则体现在其流动的动脉血液上。不过,与绝大多数的穴位在“穴里”和“洞里”不同,冲阳穴的位置则是在足背的最高点。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因冲阳穴恰好在足背的最高点,从解溪穴传的来气血物质,流到高处就更少了。这就可以很好理解:“因有解溪穴的分流,传至本穴的经水较为稀少”这句话的含意了。Current time06:00健康一线解读冲阳穴二、胃经的原穴冲阳,是胃经的原穴。那什么是原穴呢?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的动力、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三、调理胃动力在解读上一个穴位解溪穴时,我们曾以暖气跑风来举例,说明人体是一个自循环系统,上面出了问题,有可能根子不在上面,而在下面,就比如刺激解溪穴,会缓解脑供血不足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这就是中医的上病下治法,冲阳穴同解溪穴一样,也有类似上病下治的功效。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冲阳穴是胃经的原穴,是胃脏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从解剖学上看,此位置刚好与足背的动脉搏动处重合,而很多中西医家都会把摸足背脉作为诊断下肢气血循环好环的一个重要依据。如果摸不着足背动脉的跳动,不仅意味着下肢气血循环不好,有发生下肢动、静脉血栓的可能,而且,因自循环变差,当然也就影响了胃的消化功能,导致胃脘胀满,影响了胃动力,所以,刺激冲阳穴,有助于改善下肢的气血循环,当自循环重新建立后,就会改善胃动力,胃脘胀满就会逐渐消失。这就可以很好的理解:“经水受脾土之热而大量气化冲行于天,故名冲阳”这句话的含意了。靠近动脉,当然就靠近了热源,气血当然就容易气化,热气向上,冷气向下,这个道理大家当然都明白,因此,气化的胃经经水自然会上行于天(对于直立的人来说,胃相对于足,当然是处于天位了),当然就有助于增加胃动力了,胃动力增加了,当然胃部的胀满就消失了。四、功效和主治【功效】燥化胃经水湿,生发阳气【主治】口眼歪斜,面肿,齿痛,癫狂痫,胃病,足痿无力五、总结1、阳气冲动之颠2、胃经的原穴3、调理胃动力足背之颠有冲阳,上病下治来帮忙,胃脘胀满如何解,此穴一按烦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