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渠今生 |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天府之源”都江堰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古老灌溉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是灌溉大国,也是灌溉古国,灌溉历史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自2014年以来,经由各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的推荐和国际评委会的评审,全球共有74处古代灌溉工程被收录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中我国17处灌溉工程被成功收录。每一处灌溉工程遗产都是活生生的实证,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科学与技术精神呈现出来,为当今和未来的人们生动地再现出曾经的历史。中国水科院专题推出“百年长河 古渠今生”,分期讲述目前我国17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保护,让历史文化在流水潺潺的水渠中、在生机勃勃的田野中得到永恒。

都江堰

2018年8月13日,在加拿大萨斯卡通(Saskatoon)市召开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第69届执行理事会上,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都江堰鸟瞰
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2200多年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留下了丰厚的水文化遗产,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成都平原提供了水量丰沛的水量,具有灌溉、防洪、水运之利的沟渠,造就了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府之国的繁盛景象,使成都平原自2世纪起成为中国西部的粮仓,并奠定了成都在中国西南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地位。
“历代治蜀者均以治水为重”,在历朝历代,都江堰水利工程都在不断建设和发展。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筑建鱼嘴、开凿宝瓶口将岷江水引入平原腹地,主要用于防洪、航运和灌溉。公元662年飞沙堰建成,标志着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布局的成型。唐宋时期,随着国运的昌盛,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面积迅速扩大,灌区发展到12个县。到20世纪40年代末,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成都平原14个县的282万亩农田。1949年至今,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发展迅速,灌溉面积已发展到了现在的7市38个县1065万亩。

杩槎围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利用自然、完善自然的工程典范,这一延续2200多年的灌溉工程代表了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卓越技术成就。渠首工程体系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引水枢纽,充分利用了岷江河道地形和河势,科学地解决了江水分流、排沙、控制进水流量和泄洪等问题,以最少的工程设施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渠首工程一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进和完善,见证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从鱼嘴分水开始,在历史上均依靠竹笼、木桩修筑的导流堤、溢流堰控制水量,没有一处闸门,却让岷江水经过一道道堰分派别流,经过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滋润万物。灌区现有干渠及分干渠111条,长3664km;万亩以上的支渠260条,长3234km;支渠以下的末级渠道34000余km。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科学地解决了灌溉、防洪和水运等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典范。它既是在中国统一事业中发挥过作用的有着悠久历史意义的水利工程,又是一座生机勃勃科学美妙的自然造化与人工斧凿浑然天成的建筑物。防洪、灌溉、水运、社会用水与生态用水相结合,经久不衰,其巨大效益一直延续至今,是对环境有良好作用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水利工程的典范。

都江堰视频

11:54

11:54

03:30 / 03:30

供稿: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秘书处、水利史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