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唾液能测出孩子的天赋!DNA检测这事儿大有前途!融资7亿平台直逼华大基因龙头地位

48岁民企老板,偶然得知国内有种最新的癌症早筛基因检测,于是也去做检测。结果发现体内已发生,患结直肠癌风险极高的基因突变,但自己却浑然不知,因为毫无征兆。为进一步排查,又去医院做结肠镜检查,显示已长了三个息肉腺瘤,最后通过手术将其摘除。医生告诉他,辛亏及时发现,否则不做手术3~5年后很可能就得癌症。

一口唾液,就能测出孩子的天赋。如果他有运动基因,他可能是下一个博尔特;如果他有音乐基因,你可能把他培养成肖邦……“基因检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你的孩子少走10年弯路!”

11月2日消息,安诺优达获得近7亿人民币C轮融资,由深圳高特佳集团和平安创投共同领投,投资方还包括软银中国资本和赛富中国等。安诺优达基因科技成立于2012年4月,目前,该公司已先后和美国Illumina公司及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形成了覆盖业务上游、中游、下游的全产业链布局及强大的Bio-IT产业化服务能力。

说到基因检测,不得不提另一位行业龙头老大——华大基因,其在2017年7月份上市,是近年来A股最受关注的IPO之一。也是在2017年,贝瑞和康成功上市。众多健康医疗行业公司的上市,意味着这个产业的正式形成。为这也是近年备受资本与舆论热议的基因测序行业的缩影。

这种从事的全球精准医疗市场,从2005年的187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585亿美元,年复合增速12%,预计2015-2020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增速达15%,为医药行业增速的3-4倍,2020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将达1023亿美元。

随着2015年资本对基因产业的追捧、2016年的小幅度理性回归、2017年的上半年基因测序行业热点频出,华大基因被迫告别了一家独大的日子,迎接众多竞争者,在全产业链与细分领域的竞争,市场与技术的暗战接连不断。

红海之战!

尽管国内竞争格局早已形成,医疗创新企业与互联网公司不停进场参与竞争,华大上市,仍然算得上2017年基因测序产业的大事件。

2015年初,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关于产前诊断机构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彻底宣布无创产前检测(NIPT)寒冰期结束。108家医疗机构试点被取消,标志着NIPT成为体外诊断的临床正规部队。

而试点通知公布前,许多人嗅到了行业机会,大批新玩家开始入场。原本只是液体活检细分领域的NIPT行业竟发展壮大成了数十亿级的市场。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高龄高危产妇比例明显增加,NIPT市场渗透率将继续上升。如果NIPT的市场渗透率达到30%,那么这个市场将上升到百亿级。

如果真有一个博尔特、郎朗,没被发掘砸在手上,想想真是懊悔。很多基因检测公司,联合早教机构、培训机构,准确地把握了家长们的心思,“阅读能力”、“音乐天赋”、“运动基因”甚至“人际交往能力”,如果有基因检测机构煞有介事地告诉你,一切都有可能哦,测出来就可以好好培养哦,你心动不?

包括您的长相、身高、体重、肤色、性格等均与基因密不可分。基因检测可以确定个体性,也可以通过群体比较而确定其群体(祖源)特征,大海捞针先缩小区域、再检测个体性。

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的母亲,曾与癌症搏斗10年,56岁时离世。2013年,朱莉在基因检测中发现,自己从母亲那里遗传了突变的癌症易感基因BRCA1,未来患上乳腺癌的几率高达87%,为了降低风险,她毅然决然切除双侧乳腺。

基因检测行业就是在这种传奇效应的感召下,成为创投圈最红最火的投资领域。

相关企业扫描

NIPT是NGS行业中最先成熟应用的技术,这一领域的企业也比较成熟,A轮、B轮企业居多。仅公开资料显示的融资总额就有17.38亿(华大基因排除在外);目前来讲,11月安诺优达获得近7亿人民币C轮融资,融资额最高。

2014年相关政策出台后,NIPT所用到的仪器、试剂都必须经CFDA批准。这就迫使NIPT企业必须往上游市场布局。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博奥生物、贝瑞和康、安诺优达先后拿到了CFDA的仪器和相关配套试剂的认证资格。

基因检测业务年增长率超过70%

二孩政策与当前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下,高龄高危孕妇比例将会呈现出上涨的态势,再加上当前消费者消费升级意识的快速提升,采用产前DNA检测实现对于胎儿先天疾病进行筛查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父母的重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百亿元以上。

基因检测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门高精尖的学科,但在杭州本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唐连瑞看来,这其实是人们破解自身体内大数据的过程。

这些大数据中包含了一个人的所有基因烙印,比如他这一血脉的祖源信息、血统构成、遗传性疾病、天赋和兴趣等。这些能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的信息,也使得人们对基因检测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花钱来进行基因检测的人数量正在变多,年增长率超过70%。”

行业发展之痛:离精准医疗相距甚远

国家的积极参与不是基因检测火爆的唯一因素,或许更关键的因素还是基因检测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商业前景深入了每个人的心底。首先将这个商业化图景点亮的,是基因检测成本急速下降至1000美元左右。但成本其实仅仅是这个产业的基础门槛,关键是,人们预期成本降低可以极大扩展基因检测的应用领域和应用人群。

预测行业未来会拥有一个巨大的市场,许多人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做战略布局。于是,在基因检测的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的时候,这个行业就已经形成了一个软硬件+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对于预测性检测,应该要承认,它多半仍停留在学术研究阶段,距离所谓“精确医疗手段”的期望还相距甚远。精确医疗,是指针对每个病人的基因图谱和个体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目前遇到的明显障碍有两处:其一,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去做基因检测,即便是肿瘤患者。因此缺乏巨大的共享数据库,无法帮助科学家识别基因图谱和某些疾病的内在联系。

其二,针对癌症易感基因治疗的靶向药物,在临床效果上经常达不到预期疗效。这是因为,精准医学确实能实现基因靶向的治疗,做到同病异治。但最大的困难在于,怎么精确地区分不同亚型的肿瘤,怎样知道具体在某种亚型下,哪种基因和哪种药物存在交互作用?这些问题,尚处在研究阶段。

作为“精准医疗手段”的基因检测,需要更多耐心等它发展、完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