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语文课
今天的语文课
□朱宗然
我是教语文的,但现在感觉这个语文越来越难教。平实普通的中国话,意思包蕴的太丰富了,有时让我实在不知道怎样去理解,去把握。我曾经对现在的语文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如果说正确答案是一个圆心,那学生的答案就必须围绕这个圆心展开。离得越近,那准确性就越高,如果远飞到圆外,那只能判为错误。
如果让我出语文试卷,我只出两大题,一题是短文阅读,一题是作文。学生阅读理解,在短文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今天的考题也真的在向这方面走,只是有时一个出题者对一篇短文的解读也太深了,太远了,让身为老师的我有时也觉得很难作答。理解某句话的含义,可以有很多种解读,只是有时吧,一句本来意味隽永的话,非要把它拆解开来,弄得大白话,弄得意境全无。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靠意念去理解,去想象,而这正是语文学习最为关键的地方。离开想象,再美的文字也苍白无力,再美的意境也淡而无味。似是而非的答案,判别对可以,判别错也无可厚非。如果是我主出短文阅读,我一定要学生回答阅读后的想法,这很重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考的过程,表达的结果,是了解学生阅读态度和理解深浅的最好方法。从中老师也许还能得到意料之外的答案,这很宝贵的。一直强调创新,可有时有的老师固步自封,只要答案和自己设想不一样,或有悖于“正统”的想法,他就要判为错误。这真的是教育的悲哀。从我教学的情况来看,不管是学生所买资料还是平时考试,里面的短文基本都是文质兼美。有的比课本所选文章还要好。我不是个死板的老师,在教学某篇课文时,我会告诉学生,有的话就是说错了,我们完全可以质疑。比如一篇叫“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是杨红樱写的。我让学生改一下文题,学生觉得可以改成“一本孩子们必读的书”,我大加赞赏。“安塞腰鼓”,想象性太强,文字跳跃性也大,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孩子,理解起来实在有困难。我对学生说,这篇课文应该在高中学,我们才可以更好的消化吸收。
对于作文,方法就更多了。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必须要积极写起来。有时,我会即兴写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思考习作。范围和思路都不加限制,只要文通理顺就可以。学生作文时,会遇到有的字不会写的情况,我主张思路不要停,一直写,可以用音近字或自己觉得正确的字代替,写好后,再检查。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如果耽于一些字不会写,会停滞不前,会影响整篇文章的完成进度,会打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平时的作文,有时间,我会尽快浏览,给出口头意见,对其中的错字进行指导。大的作文,那一定是要精批细改的,要让学生受教益。我有个想法,觉得小学的作文要尽量写得“放”一些,就是要丰富词汇,语句要表达清楚明白,篇幅可以长一点。而到了初高中,就要学会写精炼的文章。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思。看我们古代的诗词歌赋,是文言,但不管从遣词造句还是整篇结构,都绝对可以成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典范。可惜,现在作文不大强调方法,说要尊重学生,但也不能由着学生随便表达吧。写得好要好好表扬,写得不好,要指出不好在哪,鼓励不可少,不能打击积极性,但模糊界线,不敢断然否决,也是要不得的。如果学生连接受批评的心理承受力都没有,那以后,比这个还要大得多的压力,他怎么能承受?
文章不要苛求意义重大,但一定要言之有物,一定要注意表达的顺序。所以,现在虽然不强调给课文分段,甚至有的老师都不讲,在开公开课时,这个更是要不得,绝对不能有。可我还是固执地坚持给课文分段,不是我非要和大形势对抗,而是觉得理清作者写作的思路,可以供学生写文章时作参照。如果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且也没到插叙补叙的程度,那这篇文章一定是乱的,是看不下去的。
作者介绍:朱宗然 毕业于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非常喜欢写文章,但是一直非常苦恼的是没有绝佳的文笔支撑。看着别人用别致的文笔写作心里是非常的羡慕啊!后来无意中看到老舍先生谈写作的书,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有的人可能天生会写,而有的人只能是把简单的道理给说清楚就可以了。我明显属于后者。因此从那之后,我不再追求文笔的高深曲折,而转向于把事情说清楚就行的路上来。没想到竟然也得到了一些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