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传颂,后稷、公刘为周族崛起打下基础 | 经典中国通史40
以善于经营农业著称的周族和夏、商一样,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部落。其先祖后稷曾为尧的农官并与夏禹、商契一起服事过舜,后稷还协助大禹治过水。周族自弃以后有了明确的世系,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农牧业的发展,周族内部逐渐产生了私有财产和阶级。到了古公亶父时期,周族进入阶级社会,在陕西周原建立了国家,成为对商王朝构成严重威胁的一支政治和军事力量。
周族的始祖叫后稷,原来的名字叫“弃”,意思就是“被丢弃的孩子”。弄明白这个奇怪名字的来历,有助于我们了解周族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历史。
根据历史传说,我们只知道弃的母亲叫姜嫄,她可能是羌族的妇女。有一天姜嫄和同伴到野外去游玩,忽然看到路上有一个奇怪的脚印。姜嫄看到这个脚印很大,十分好奇,不由自主就把自己的脚踩在了这个大脚印上,说也真奇怪,她的脚才踩上去,只觉得自己肚子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动了一下,自此她就怀孕了。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姜嫄怕这个没有父亲的孩子给自己带来灾祸,便想把他丢弃。她把孩子丢弃在狭隘的小巷里,想让走过来的成群牛马把他踩死,可是当牛群通过小巷时,都小心地避开,没有一头牲畜踩他一脚。
姜嫄抱回孩子,又丢弃在没有人迹的深山密林。可是真巧,这天密林深处却来了许多人,姜嫄又把他从山林里搬开,丢在河面的冰上,想让他冻死。又哪里知道,一群飞鸟落在这个孩子周围,用毛茸茸、暖烘烘的翅膀覆盖在小孩身上。
姜嫄看到孩子大难不死,着实觉得有些奇怪,便改变了最初的念头,把他抚养成人。因为一生下来就想把这个孩子丢弃掉,因此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弃”。
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拥有较大的权力并受到尊敬。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生产、共同消费,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男女的婚姻关系是不固定的族外婚,氏族的血统只能以女系计算。弃无父而生的传说,正是周族也曾经历过“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反映。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男人们逐渐成了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随着私有财产的产生,发生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深刻转变。在父系氏族社会里,血统是以父系大家长为中心的男性计算的,这样就保证了把财富传给自己确切的儿子。
姜嫄之所以千方百计要把不知父为何人而生的弃丢掉,可能是因为受了父系氏族社会这种强大舆论压力的影响。这说明,弃时周族父权制战胜了母权制社会的残余,已逐步确立了。
弃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喜欢种植麻和豆类等作物,经常给这些小苗浇水、除草、施肥,所以他栽培的麻类豆类作物生长得很好。弃长大成人以后,由于自小就养成了种庄稼的习惯,所以很喜欢钻研种庄稼的学问。他还能分辨土质的好坏,并能在适合不同作物生长的土地上种不同的庄稼,所以他的庄稼总是获得好收成,周族老百姓看到弃种庄稼有办法,纷纷照着他的样子做,果然也都增了产。
弃种庄稼很有学问的事,一下子传到尧的耳朵里。尧把弃请来,任命他为管理农业的官。弃把他种庄稼的一套办法向全国推广,果然获得了大丰收,收到了尧的奖励。
舜时,弃参加了禹治理洪水的斗争。洪水退后,赤地千里,老百姓都没有粮食吃。为了解救受灾的老百姓,舜命令弃教老百姓种植百谷。弃多年参加治水,疲惫的身体还没来得及休息一下,就又踏上了广大的田野,认真而辛苦地教老百姓种植谷、稻、高粱、豆子。
由于弃管理农业有功,被舜封在邰,人们称他为有邰氏,他的封地近姬水,所以又称姬氏。这个姬姓的弃,因为主要当管理种植黍稷的农官,所以人们又叫他“后稷”。
后世把后稷作为农神供奉在庄严的社坛里,表示对他发展农业的尊敬与怀念。在《诗经·大雅·生民》这首诗里,周人的后世子孙歌唱他道:
后稷种庄稼,(诞后稷之穑,)
学问真不少。(有相之道。)
除去田中草,(茀厥丰草,)
好谷长苗茂。(种之黄茂。)
吐芽又含苞,(实方实苞,)
茁壮渐长高。(实种实褎。)
茎长谷花香,(实发实秀,)
杆坚穗匀好。(实坚实好。)
穗垂籽粒实,(实颖实栗,)
就要进家了。(即有邰家室。)
周族自后稷起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后稷对周族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在周人中享有很高的威信。由于后稷的威望和他早已逐步把姬姓部落的权力都抓在了自己手上,所以在他以后,不经过全部落选举就把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不窋。
不窋末年,正是夏王朝衰落的时候。夏朝统治者太康奢侈腐化,政教失修,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不少方国诸侯相继离判而去。不窋继承父亲后稷的职务当了个农官,但夏朝统治者只顾享乐,根本不去过问农业上的事情,后来索性把这个徒有虚名的农官也罢掉了。
不窋丢官之后,就率领姬姓部落跑到戎狄地区放牧牛羊去了。不窋死后,君位传给了他的儿子鞠。鞠死后,君位又传给了他的儿子公刘。
公刘虽然身处戎狄,但对畜牧业不感兴趣,一心想恢复他高祖后稷重视农业的好传统。公刘为了种好庄稼,一天到晚在田野上忙个不停,带领全部落的人整治田地,种植庄稼。到了收获时节,不仅部落的公共仓库里装得满满的,而且各父系家族也有了自己的积蓄。
公刘为了求得自己部落的农业得到更大的发展,他看中了隔渭河相望的豳地。在原始社会,虽然地广人稀,但每一部落都有自己的管辖范围,其他部落恶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只有用武力把原居住地的部落征服或赶跑,别部落的人才能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公刘为了得到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豳地,率领着本部落的人民,在武装男子的护卫下,带着干粮,手持弓、矢、斧、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人们到了豳地一看,这个地方有山有水,土地肥沃,再没有人想离开这块富庶地区,回到原来居住的戎狄地区去了。他们在依山傍水平坦的地方建起房屋,高高兴兴地定居下来。
人们住下以后,公刘又率领大家去伐树除草,开垦荒地,为种庄稼作好了准备。公刘还登上山顶,利用太阳的影子测量土地的方位,观察土地的冷暖和水源的情况。然后他又丈量规划了土地,并将土地分给每个父系家族耕种,还规定每个家庭根据分得土地的多少向部落交税和助耕。从此,豳地一天比一天繁荣起来。
公刘从戎狄地区来到豳地以后,跟他一起去的其他部落成员,一个个都富裕起来,也有了家庭的私有积蓄。而那些留在戎狄地区没有走的人,全因为公刘在时早就教会了他们种庄稼,所以也都有不少存粮。
无论是到豳地去的人还是留在戎狄地区的人,都交口称赞公刘做了大好事。特别是那些留在戎狄地区的人,很是怀念公刘的恩德。后来,不少人也悄悄地迁到了豳地,又与公刘生活在一起了。
公刘居豳,在开发荒原的过程中,周族的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据说这时已经能够“取厉取锻”,使用天然的陨铁制作生产工具。
因为公刘继承并恢复了后稷重视发展农业的好传统,为以后周族的崛起打下了基础。所以周族的后人对他的功劳念念不忘,在《诗经·大雅·公刘》的诗中歌颂他说:
品格忠厚高尚的公刘呵,(笃公刘,)
带领我们迁居豳地。 (于豳斯馆。)
渡过了渭河不怕困难, (涉渭为乱,)
捶打陨铁做。 (取厉取锻。)
发展农业,一切都从头做起,(止基乃理,)
人丁愈来愈兴旺。 (爰众爰有。)
…… …… …… ……
我们周族能有今天这么强大, (止旅乃密,)
是因为你遵从祖训,不忘后稷。 (芮鞠之即。)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西周史话》。《西周史话》作者为王宇信先生,1940年5月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17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