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阿汤练习中做到百分百的投入?
昨天看到一个朋友的论点,他认为根据二八定律,我们在练习中最多专心投入练习的时候只有20%,剩下80%的时候都被浪费了。既然是这样,那么不如等到状态好的时候再练习,这样有助于提高效率,没必要每天练习低效浪费时间。
关于这个问题,阿汤哥觉得要从两个方面来讲。首先不要把体式练习凌驾到你的生活之上。练习瑜伽是帮助我们更好的融入生活,有了生活的支撑,我们的习练之路才能走的更长久。练习瑜伽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第二份需要应付的工作。如果我们需要谋生、需要赡养父母、需要照顾子女,这里面很多事情是时不我待的,那就先去处理好这些事情。不要把这些事情和瑜伽练习对立起来,处理完这些事情再回来继续练习完全没问题,瑜伽练习一直可以练习到你七十岁八十岁练不动为止,既然是一辈子的事情,就不急在这一时。反过来说,处理好了这些关键事情,当你再回到练习中,也会更专心投入。
其次,就像这位朋友说的二八定律一样,我们确实很多时候专心投入练习只有20%的时间。因为相对于一个半小时左右的练习,我们平均只能集中注意力十五分钟左右,这是人类几百万年进化造就的。看看非洲大草原就知道,太过专注的动物无法保持警惕,都被自然抉择淘汰了。所以不长时间保持专注是我们几百万年间世代相传的本能,不过这几百年人类文明发展的太快,我们的进化系统还没跟上 现代文明的要求。
有没有可能提高我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呢?当然,把这一段十五分钟和下一段十五分钟相加就延长了,但更直接而且有效的因素就是压力。当你遇到危险,身体开始分泌肾上腺激素,注意力马上会非常集中到或战或逃的抉择上,甚至会忘记时间。考试、面试、入职、比赛、交稿等等,随着截止时间的临近,我们会愈加专注到事情本身。可是压力也会带来副作用,集中的注意力无法放松下来。身体如果一直由交感神经主导,不能交给副交感神经主导,那么不仅仅是睡眠出现障碍,身体的消化吸收系统也会出现问题,最终往往导致我们发挥失常。
如何集中注意力并能随时切换呢?很多心理学家都研究过这个课题。美国人提摩西加尔韦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放松的专注,简单说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是心理状态是高度放松的。如何做到这一点?加尔韦讲的就是放下头脑的评判,放下自我成就感,专注到事情本身,不要在意结果。
我们常说练习就是练习,不要评判练习,目的正在于此。因为我们的紧张感正来源于对结果的预期,我们头脑预设了结果,但又不信任身体可以做到,二者之间的落差不但会让我们发挥失常,也让我们禁锢在紧张里出不来。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放下头脑里的评判,放下我表现得好,放下我表现得差,让身体根据以往的训练自由发挥,让内在自我引领我们。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明白了所谓高效练习和低效练习,只不过是头脑对练习的评判而已。我们当然期望每次练习都是高效练习,但事实上根本不可能,头脑的这种评判和欲望正是我们心意波动的由来,而心意的波动也是影响练习的重要原因。Tarik老师常说,初级序列要练习一千遍。为什么要练习一千遍呢?因为你的练习要经历过各种情况才能做到心意的稳定。在失眠的早上练习,在宿醉的清晨练习,在失恋的第二天练习,在婚礼的前一天练习,在家中练习,在异国旅社中练习,在雨天中练习,在海潮声里练习。你的练习陪伴你经历了各种状况,练习本身就会越来越稳定,止住心意波动的效果也就越好。
如何做到百分百投入练习中?其实这种想法本身就是有点问题的,但也不是全无可能。在稳定练习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向往最理想的练习状态:自己在练习,但是仿佛是第三者一样观看自己的练习,练习是全自动发生的,好像与你无关一样,此时的时间和空间都有着完全不同的感觉。这就是练习到动态冥想的状态了。
在心理学中,这种状态被称为高峰体验,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称之为“心流”,并以此为名写了一本书,他总结“心流”发生规律说,找一个你基本能控制的事物,稳定地投入其中,并且要有挑战,就是所做的事情,有时会超出你的能力,但不要超出太多,然后不断努力,并不断接受正反馈,那么久而久之,心流就可以出现。
怎么样,是不是在描述你每天的练习所通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