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你并不无辜!””

这是山阴张侯的第413篇原创文章

文/山阴张侯

这几年,我总在一些场合,看到很多专家、大V说“河南文化多么多么灿烂”“河南对中国多么重要”,他们的情怀我十分理解(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我对河南也怀有深厚感情)。

但在公众场合,任何观点都应建立在一定的研判和科学分析上。否则,除了宣泄情感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心理学上有一种溢出效应,即:某个领域的专家,往往过度强调本领域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注意,他才能获取巨大的流量,从而牟利。

这就像河南人,总是“过度强调”河南多么多么重要,河南文化多么多么厚重。这么做,能为家乡带来流量,展示河南的新风貌,固然是一件好事。

但如果我们没有直面现实和历史的勇气,那这种所谓的“家乡情怀”不啻于一种自欺欺人。

河南,从文化和政治方面来看,对中国远远没有很多大V说得那么重要(不是说不重要,只是没有他们说得那么重要)。

“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句话当然没问题。但这里的“中原”,愿意是“天下至中的原野”,主要指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和今天的河南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

“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句话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期,当时范睢向秦昭襄王献统一天下之策,言道:

“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之枢,以威楚赵”。(《战国策·秦策三》

意思就是说,韩国和魏国处在天下的中心地区,秦国想要称霸,就必须夺得这个地区。

站在当时秦国的位置来看,韩国和魏国就是“中原”。攻占了韩国和魏国后,东可攻齐,南可伐楚,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而早在战国时期,这块“中原”地区,就远非文化繁盛之地。齐国、赵国、楚国的文化都比这里灿烂得多。

也就是说,“得中原者得天下”是基于当年秦国的视角来说的(毕竟秦国位置太靠西了),而且这里的“中原”也不全是今天的河南省。

以北宋为标志,北宋之前,河南在中国历史上确有很高的地位;北宋之后,河南的衰落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所谓“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说法既无任何佐证,也无确切来源,只是河南人自己的臆测。

当然,出于对家乡的情感,这么说也无可厚非。

这属于典型的宣传式话术。正如山西也可以说“一部山西史,半部中国史”,山东也可以说“一部山东史,半部中国史”,湖北也可以说“一部湖北史,半部中国史”一样,用来增强凝聚力、强化家乡情感,当然是很好的。但在学术上,属于没有任何价值的话术。

事实上,从文化的角度看,河南之于中国,并没有那么重要。

严格来说,河南属于典型的杂糅文化,它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大融合的重要舞台,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譬如,山东是齐鲁文化,四川是巴蜀文化,湖北是荆楚文化,安徽是徽派文化,而河南呢?

说是“中原文化”吧,历史上的中原并不单指今天的河南;说它是“黄河文化”吧,黄河流域的范围又远远不止于河南。

从饮食到方言,从习俗到相貌,河南人处处带着游牧民族文化的痕迹。即使,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下,这种痕迹已显得越来越模糊。

现在的河南人基本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杂交后代。

安史之乱以后,真正的河南人大量迁徙到了今天的闽南一带。所以,福建、闽南一带才是正宗的河南人后代。

当然,这并非说河南文化就不伟大,河南人就不值得传颂。能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一代又一代人坚毅地生存下来,这本身就是河南人的伟大之处。

(中国主要的内陆省份里,河南的生存环境是最恶劣的。这一点,可参看我之前的文章《黄河,你不配做河南的母亲河》)

北宋之前,河南的文化固然堪称辉煌,但和临近的山东比,不免相形见绌;北宋之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迁,河南对中国文化更是无甚贡献。

到了明清时期,无论从经济、文化还是交通方面, 河南府在全国,都没啥影响力。

仅以文化而论,唐代以来,中国一共诞生了416位状元,江浙就占了114位;明清时期的202名状元里,仅苏州府就有35名。

江浙地区属于吴越文化圈,吴语是江浙地区通用语言。江浙民风细腻,温润,灵秀,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子佳人产地。这也就是为什么江浙出状元的原因了。

吴越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沟渠纵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吴越文化的形成准备了充足的条件。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处于相对安定的吴越之地,吸引了大批人才,江浙一带的大学问家、大藏书家、文人墨客,层出不穷,可谓是真正的文化昌盛之地。

再拿河南的近邻山东来说,儒家至圣先师孔子是山东曲阜人,东岳泰山在山东泰安,管仲、孟子、王羲之、辛弃疾……诸多中国文化史上的奠基型人物,都是山东人。

如果从文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更简单。人类的任何文明,一定起源自大河或近海区域。河南这个地方,不临海,又缺乏优质水源的灌溉,不可能诞生出十分辉煌昌盛的文明。

不承认这一点,就是对人类文明起源的无知和背叛。

其实,远古时期的河南,本无人类居住、远古时期的气候和现在完全不同,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就和今天的云南差不多。

当时,大量在热带、亚热带生活的动植物,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存活,典型的比如大象。

而炎热的天气既显得闷热,又容易产生瘴气,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加上昆虫和一些对人类有危害的动物的侵袭,因此,诞生于河南的商王朝频繁迁都,只为找到一块良好的生存土地。

说白了,早期中国文明的土地局限在黄河中下游这一片,能够定都的无非就是洛阳、安阳、西安这几处。随着元朝建立疆域辽阔的大帝国后,中国文明的视野和版图大大开阔,人们发现,比黄河中下游适合建都的地方太多了,河南,也注定只能被边缘化了。

北宋之后,凡是强大的王朝,再也不在河南建都了。

平心而论,河南文化绝非不厚重,但这种文化是北方游牧文化和汉族文化杂糅的产物(当然这也不是坏事),文化本身就只有在交融中才能不断创新。

早期的河南,尤其是洛阳以中心的黄河流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并非唯一),确实对中国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这种作用和意义不应被无脑式地夸大,否则,才是对家乡最大的不尊重。

对家乡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驱动下建设家乡的热情,是每一个河南人的精神底色。但无脑的吹牛,绝非热爱家乡的表现,反而会显得十分无知。

另外,新中国成立后,之所以河南不太被国家重视,原因还是在于:在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建设过程中,河南的贡献太少了。因为贡献少,所以不被重视,虽然听起来很无奈,但却是事实。

好在,今天的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北宋之前河南的自信、繁荣的身姿,这才是最重要的。

衰落了一千多年的河南,今天正在迎来出彩的新机遇。这是真正值得我们自豪和欢愉的。

河南,在中国历史的上半场,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中国历史的下半场,由于种种因素,显得不甚重要。

近代以来,河南人又多被误解、嘲弄,这当然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但河南人不能一味地说自己很无辜,那只会是一种逃避和懒惰。

只有不无辜,才能不辜负。

河南,今后更出彩。

(全文完)

滑动手指,点个“在看”,感激不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