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你可以自私,但别无情
自《你好李焕英》后,中国电影仿佛发现新大陆似的,明白原来走情感路线,也可以票房走高的。
虽然票房未必代表着作品的水平,但没有票房的作品总是有点遗憾的,因此,目测情感类的将在不久的将来迎来新高潮。
其实也很正常,比不过国外大片的视听效果,相对而言,情感戏成本小、投入少,如果题材得当、三观主流,是容易赚得观众们的眼泪滴。
《我的姐姐》在清明档的走红,似乎就是一个例证。
喜欢的人,说这片好,看得人眼泪流个不停;当然也有不喜欢的,毫无感觉地呼呼大睡在影院里……
故事很简单,说的是父母意外双亡后,姐姐在面对追求个人独立生活还是抚养弟弟的问题上展开的一段心路历程。张子枫饰演的安然,是不被家人重视的姐姐,从小被寄养在姑妈家,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一心要去北京考研,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奈何,父母因车祸离开,多年未见的弟弟闯进了她的生活。一边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一边是被爸妈留下来的弟弟,安然该如何选择?她最后到底是留在老家照顾弟弟,还是去北京追求梦想?由此引发了很多社会家庭问题的讨论和深思。
编剧游晓颖谈到创作初衷,曾说:是因为2015年二胎政策放开,身边有一些女孩在经历着和片中姐姐一样的事情,父母想要生的二胎和她们差十多岁,甚至二十多岁,她们会有一些委屈和不安。
家庭戏非常难写,也很难拍,导演殷若昕拿到剧本后有一种使命感,她想要告诉大家,她们应该被看见!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姐姐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就要抚养自己的弟妹,她的人生恐怕挺悲剧的——虽然现在也说不上多好。在刚刚踏入社会的时候就要单身抚养一个孩子,要给他提供衣食住行、培养教育,先不说自己会不会做这个事儿,生活的压力也很难承受。此外,在婚恋市场上,价值肯定会大幅降低。
而且,职场也很难进步。刚开始工作肯定要加班努力工作拼几年,然而,走哪都得带着一个幼弟,接弟弟上下学之类的,想想看,这种日子大概要等到弟弟成年。从20岁单身带娃,到39岁(如果幼弟18岁就独立),一个人最好的黄金时期就彻底完了。
可以说,一旦这位姐姐选择了抚养弟弟,那么,她的命运很大概率会成了她的“姑姑”。
父母生育养育孩子,作为孩子理应尽可能孝顺,但是,父母之恩、及身而止,就是说父母养育之恩是不能“推恩”的。父母不应该拿我养你这种话,来用亲情绑架姐姐牺牲自己养育弟弟,一声所谓的“姐姐”,也不应该用女儿的后半生来偿还。
站在这个角度,我能理解姐姐的自私,这种自私与其说自私,不如说是自保。
所以,这部片子的大部分时间,看到姐姐的拒绝抚养,我是认可的并不希望她成为第二个“姑姑”。
只是到了最后一段,当姐姐在把弟弟送给领养家庭时签字时,我想,完了……
如果签了,其实是顺应了从一开始的初衷,也使影片有了更强的震撼力和更深的思考空间。不得不说,编导们的求生欲还是很强的,她们选择了不签,而是让姐姐重新牵着弟弟的手离开了领养家庭。
只是这一选择让许多人感得郁闷,绕了一大圈,貌似强调个人发展优先的姐姐最终还是向现实的潜规则低了头,那这样的影片又有何意义??
所以,有人问:一声姐姐就该半生偿还?
有人说,你是姐姐,是我听过最毒的鸡汤!
有人怒,作为一个姐姐,我讨厌《我的姐姐》!!
据说,这部影片是有原型的,故事最早的出处有两个,一个是知乎,当年有个热门问题,一个匿名的“姐姐”在知乎提问,她父母双亡有个刚出生的弟弟,但是不想把遗产分给弟弟于是把弟弟送到农村断绝了关系,问“我这样做对吗”。当时这个问题引起了大规模的讨论。
另一个是2013年某知名论坛一篇标题为《父母去世后,我把两岁的弟弟抱养了出去》的帖子。原帖中,这位姐姐对这个相隔21岁的弟弟没有丝毫的感情。“我也很庆幸选择放弃了这个所谓的亲弟弟。”“弟弟这个词,在我之前的21年,从没让我感觉到见之欲呕。”
文中,作者写到:“我当了一辈子的独生子女,要我在十多年应该成家立业的时候,像封建社会长姐一样含辛茹苦带大一个弟弟。抱歉,我做不到。人都是自私的,人性本恶。自私是天性,无关乎独生还是不独生。”
她直面人性:“我告诉他们谁要养谁抱去,我没有条件也没有兴趣,亲戚说要告我。”
她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益:“我问了律师,实际上我对弟弟没有抚养的义务,弟弟也没赡养我的义务。”
原发帖人当时跟网友怼,很多网友觉得父母给了她两套房子,起码应该给弟弟留一套,觉得她太自私。
实事求是地说,与理,与法,姐姐的拒绝与自私都没错。
只是作为成年人,别人犯错,并不能成为你伤害无辜者的理由。
而那个弟弟,不仅是无辜者,还是双重受害者。
你不该一分钱都不留给他。
你可以自私,但别无情。
人之所以为人,不仅应遵循法律、道德伦理,同样也应是有温度、有情感的。
如此看来,《我的姐姐》的结局,倒也算得上是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