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胠箧》原文及翻译

《庄子   胠箧》原文译文

标签:杂谈   分类:古代作家作品

原文】 
  夫川竭而谷虚①,丘夷而渊实②。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④,则是重利盗跖也⑤。为之斗斛以量之⑥,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⑦,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⑧,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⑨,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⑩,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11),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12),斧钺之威弗能禁(13)。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14)。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15)。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16),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17);掊斗折衡(18),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19),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20),铄绝竽瑟(21),塞瞽旷之耳(22),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23);灭文章(24),散五采(25),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26),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27)。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28),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29)。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30);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31),而以爚乱天下者也(32),法之所无用也(33)。 
  【注释】 
  ①竭:干涸。虚:空旷。 
  ②夷:平。渊:深潭。实:满。 
  ③故:事故,变故。 
  ④重(zhòng)圣人:使圣人之法得到重视。 
  ⑤重利盗跖:使盗跖获得厚利。 
  ⑥斗斛(hú):古代的两种量器,十斗为一斛。本句两个“之”字含意不一,前指天下之人,后指斗斛所量之物。 
  ⑦权:秤锤。衡:秤杆。 
  ⑧符玺(xǐ):古代用作凭证的信物。“符”由两半组成,合在一起以验明真伪;“玺”就是印。信:取信。 
  ⑨矫:纠正。 
  ⑩钩:即“钩”字,本指腰带钩,这里泛指各种细小的不值钱的东西。诛:刑戮,杀害。 
  (11)逐:竞逐,追随。揭:举;“揭诸侯”即高居于诸侯之位。 
  (12)轩:古代大夫以上的人所乘坐的车子。冕:古代大夫或诸侯所戴的礼帽。“轩冕”连用,这里代指高官厚禄。劝:劝勉,鼓励。 
  (13)钺(yuè):大斧。“斧”和“钺”都常用作刑具,这里代指行刑。 
  (14)示:显露。 
  (15)明:显示,使人明白的意思。 
  (16)擿(zhì):掷。 
  (17)朴:敦厚朴实。鄙:固陋无知。 
  (18)掊(pǒu):破,打碎。 
  (19)殚(dān):耗尽。残:毁坏。 
  (20)擢(zhuó):拔掉。 
  (21)铄(shuò):销毁。绝:折断。竽瑟:两种古乐器之名,这里泛指乐器。 
  (22)瞽旷:即师旷。因其眼瞎,所以又叫他“瞽旷”。 
  (23)含:保全。 
  (24)文章:文彩,花纹。 
  (25)五采:即五色。 
  (26)攦(lì):折断。工倕(chuí):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27)有:保有。此处“有”字很可能是“含”字之误。 
  (28)攘:推开,排除。 
  (29)玄:黑,幽暗;“玄同”即混同。 
  (30)累:忧患。 
  (31)外立:在外表上树立,即对人炫耀之意。 
  (32)爚(yuè):炫耀。“爚乱”就是迷乱的意思。 
  (33)法:这里指圣智之法,一说“法”即“大道”。 
  【译文】 
  溪水干涸山谷显得格外空旷,山丘夷平深潭显得格外充实。圣人死了,那么大盗也就不会再兴起,天下就太平而没有变故了。圣人不死,大盗也就不会中止。即使让整个社会都重用圣人治理天下,那么这也是让盗跖获得最大的好处。给天下人制定斗、斛来计量物品的多少,那么就连同斗斛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秤锤、秤杆来计量物品的轻重,那么就连同秤锤、秤杆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符、玺来取信于人,那么就连同符、玺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仁义来规范人们的道德和行为,那么就连同仁义一道盗窃走了。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偷窃腰带环钩之类小东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杀害,而窃夺了整个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诸侯之门方才存在仁义。这不就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所以,那些追随大盗、高居诸侯之位、窃夺了仁义以及斗斛、秤具、符玺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禄的赏赐不可能劝勉,即使有行刑杀戮的威严不可能禁止。这些大大有利于盗跖而不能使他们禁止的情况,都是圣人的过错。因此说,鱼儿不能脱离深潭,治国的利器不能随便拿给人看。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来明示天下的。 
  所以,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浑厚;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尽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搅乱六律,毁折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们原本的听觉;消除纹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角尺,弄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们原本的智巧。因此说:“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样。”削除曾参、史的忠孝,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摒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齐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视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毁坏;人人都保有原本的听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忧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邪恶。那曾参、史、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都外露并炫耀自己的德行,而且用来迷乱天下之人,这就是圣治之法没有用处的原因。

(0)

相关推荐

  • 庄子完全版-外篇

    刻 意刻 意 [题解] 以篇首两字作为篇名,"刻意"的意思就是磨砺自己的心志.本篇内容是讨论修养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修养要求,只有"虚无恬淡"才合于" ...

  •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注释] 选自<庄子·胠箧>. 窃:盗窃,偷盗,窃取. 钩:衣带钩.指不值钱的小物件. 仁义存焉:仁义存在于此. [赏析] 战国中期,在各诸侯国纷争的局面中,封建阶级关系已大致形成,其意 ...

  • 《庄子·胠箧》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胠箧"为名,但不是篇文的首二字.只以首二字 "将为"非实字,不能取以为名,故取其下两字.虽非首字,亦当以首字相看."胠" 旁 ...

  • 《胠箧》原文及翻译

    原文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 ...

  • 庄子·外篇·胠箧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藤,固扃鐍,此世俗之 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藤扃鐍之不 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 ...

  • 《庄子·佝偻承蜩》原文及翻译

    庄子 原文:     孔子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粘蜩①,如掇②之也.子曰:"子巧矣!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竿头叠泥丸二而不坠落,则粘蜩失手者锱铢:叠三而 ...

  • 庄子及门徒《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水(节选)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

  • 庄子·外篇·胠箧(译注)

    胠 箧 [题解] "胠箧"的意思是打开箱子.本篇的主旨跟<马蹄>篇相同,但比<马蹄>更深刻,言辞也直接,一方面竭力抨击所谓圣人的"仁义" ...

  • 《现代庄子》胠箧 | 现代庄子 | 道家

    研究盗贼与知识的关系 一.知识武装了强盗 当今战国时代,社会看重知识.知识乃力量,无知无识要上当.你看<防窃须知>大字写在驿馆门墙:敬请各位驿客小心,谨防摸扒钱囊,暗撬货柜,偷启物箱:行李 ...

  • 《洛神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洛神赋 朝代:魏晋 作者:曹植 原文: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 ,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 ...

  • 韩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五蠹原文 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