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原来这就是最好的中药和药方入门篇!
中药
叶天士来到病家,只见产妇已奄奄一息,其家人称,薛生白诊断后认为是产妇气血双亏,无力运胎,气血滞行,交骨不开。其处方以气血双补、行滞活血、催生下胎药为主。叶天士接过药方一看,此方甚佳,但难以治此病人之病。因缺乏同气之药,如何能使诸药达到病所?时值秋天,窗外桐叶飘落,叶天士似有所悟,随即将原方中的药引“竹叶三片”改为 “桐叶三片”,产妇遵方服药,不出叶天士所料,不久便神奇地顺利产下一胎儿,母子均报平安!
概述
当我们真正深入了解中药,真正走进“药”的天地,就会发现,我们身边许多东西,信手拈来都是药材。只要我们用对了,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经常有病人对我说:“大夫,给我下点好药,让我快点好!”那么什么药才是好药呢?人参大补就是好药?鹿茸贵是否可以算是好药?
其实不然!
如果你饿了,一天没吃饭,头晕眼花,四肢发凉,这时对你来说最好的药就是食物。让你吃一顿饱饭,比喝人参汤还强!
如果你连续三天三夜没有休息,腰酸背痛,头昏脑涨,这时候让你好好睡一觉,比吃十全大补丸强多了!
在上面两个例子中,“食物”、“睡眠”就是最好的药物!
针对病人的病情,找到疾病的根源,针对根源采取的治疗方法,就是求本。针对根本用药,就可以达到神奇的治疗效果,就是好药。
一、什么是好药
药无贵贱之分,对证的药就是最好的药。
当我们真正深入了解中药,真正走进“药”的天地,就会发现,我们身边许多东西,信手拈来都是药材。只要我们用对了,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几个月前的一个晚上,有位老奶奶找到我,自述头晕得厉害。查体发现血压偏高,左右脉象均有上越之势,即气血并走于上。如果患者心情急躁,血压继续升高,很有可能出现脑血管意外。患者病机为下焦阴分不足,不能涵阳,虚阳上越。当时已是夜里11点多,开中药煎服已来不及,而降压药物患者每天都在正常服用。于是要求患者回家,将大蒜捣碎后,敷两脚的涌泉穴,敷1小时左右。
第二天患者过来道谢。她告诉我,昨晚敷了一刻钟后,就感到头脑清醒,腿有劲了。敷了一个小时,头已经不晕了,舍不得取下来,直接睡觉了。早上起来,感觉病彻底好了,但脚心出现了水泡。她感叹道,没想到大蒜还有这么好的药效。
我给她处理了脚下的小水泡,随后切脉,发现双尺脉象虽然不强盛,但已有根,脉象上越之势已经消失了。
旅行提示:什么是上越的脉象?后面讲到脉诊时会详细说明。
谈到这个例子只想说明,要重视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性,运用好了,信手拈来,都可以治病,就好像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拈花摘叶均可杀人。习医到了一定境界,也可以拈花摘叶救人于无形。名医叶天士用三片梧桐叶救了两条命的故事,正是例证。
清朝乾隆年间,江南名医叶天士正在家中书写医案,忽听有人前来请求救治一难产妇女,叶天士不假思索,立马前往,在途中听病家说已请了同派温病大家薛生白诊治过,但仍不见产下。薛生白是叶天士同乡近邻,其医术与叶天士齐名于江南,只是更为年轻些。叶天士十分纳闷,薛生白诊技也不错,为何不见效呢?
叶天士来到病家,只见产妇已奄奄一息,其家人称,薛生白诊断后认为是产妇气血双亏,无力运胎,气血滞行,交骨不开。其处方以气血双补、行滞活血、催生下胎药为主。叶天士接过药方一看,此方甚佳,但难以治此病人之病。因缺乏同气之药,如何能使诸药达到病所?时值秋天,窗外桐叶飘落,叶天士似有所悟,随即将原方中的药引“竹叶三片”改为 “桐叶三片”,产妇遵方服药,不出叶天士所料,不久便神奇地顺利产下一胎儿,母子均报平安!
此事传到薛生白耳中,薛不以为然,认为叶天士巧立名目而已。叶天士闻之,当即修书一封与薛生白,信中题一诗谜为:有眼无珠腹中宝,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落叶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秋分之时,梧桐叶落,同气相求,胎儿立下……薛生白阅后,豁然贯通,深感叶天士博学多才,大为叹服,自惭不如。
叶天士诊病当天恰值秋分之日,寒暑燥湿交替季节,梧桐叶纷纷落下,人与自然互为相应,同气相求,故在薛生白原方中加入梧桐叶以求其气,并引诸药达于病所,瓜熟蒂落,桐籽熟叶落,合而为一,故药效如桴鼓。不久,“叶天士三片梧桐叶,一字救两命”之佳话传遍江南水乡。
二、药性的重要性
药性有寒热温凉,有升降沉浮,不明白药物的药性,处方时只是按照药物功效一味叠加,则难获奇效。在前文病例中使用大蒜,就是取其引气血下行的性能。气血下行了,病也就好了。现代药学对药物的研究,喜欢从药物的成分入手进行研究,大蒜含有大蒜素,可以抗菌消炎,可以软化血管,甚至可以抗癌,但却无法研究出大蒜能引气血下行这一条来,为什么?这是药物自身具有的偏性!
有一味中药 “井底泥”,又名“井底沙”,就是淤积在井底的灰黑色泥土,味甘而大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治妊娠热病,胎动不安;头风热窟,天泡疮,热疖。
小儿热疖,井底泥敷其四围(《千金方》),泥热后再换鲜泥,几次就好了。
我们将“井底泥”晒干后再使用,还有效用吗?没有了!因为其寒性已经消散了!我们用它治病,用的就是其寒性。
不同井底的井底泥,可能成分各不一样,但其大寒之性是相同的。正因为其具有大寒之性,所以对于热性病效果好。如果按照现代的药学研究方法,提取其有效成分,研究其中有什么抗菌成分,我想很难有结果。
谈了这么多,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药性”远远比“药物的成分”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古人非常重视中药炮制的原因,因为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药性。
通常酒炒性升,姜汁炒则散,醋炒能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如黄柏原系清下焦湿热之药,经酒制后作用向上,兼能清上焦之热。黄芩酒炒可增强上行清头目之热的作用。砂仁为行气开胃、化湿醒脾之品,作用于中焦,经盐炙后,可以下行温肾,治小便频数。莱菔子能升能降,生品以升为主,用于涌吐风痰;炒后则以降为主,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由此可见,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并非固定不变,可以通过炮制改变其作用趋向。
意识到药性的重要性,我们再来学中药,思路就会大大开阔,看病下药,也会活泼很多!治疗中只需按照中医理论,辨证用药,当升则用具有升发性的药物,当降则用具有降气、沉降性质的药物;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不会受现代研究思维的限制,不受其成分的局限,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走进了中医用药的大门,这才是“中医用药之秘”。
为了加深印象,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肝气郁结的病人,常常感到出气有些费力,严重者会有心慌,甚至胸闷的症状,为什么呢?因为人体的阳气需要肝气来升发,肝气郁结,升发不了,就会气短,就会胸闷!
通常运用柴胡等来升发郁结的肝气,症状就能立时缓解。
有一次刚好柴胡没货了,病号又是老熟人,我告诉她用生麦芽泡茶喝。病人疑惑了,生麦芽不是消食、回奶用的吗?也能治疗胸闷?我费了很大劲才讲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最后给她包了一两生麦芽。第二天见面她就说,生麦芽用得好,胸不闷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生麦芽具有升发的作用。那么患者因肝气郁结,肝气不疏所致疾病,还有没有其他的药物可以使用?其实只要能够疏理肝气,升发肝气的药物都可以,比如薄荷!
这就是药性的运用,掌握了药性,临床上遣方用药就轻松自如了。
现在的《中药学》教材中,中药是按照功能分类的,比如麻黄归于辛温解表药,薄荷归于辛凉解表药,麦芽归于消食药……
这样对不对呢?也对!对于初学中药的人而言,很容易明白药物的大体功效,也就是说按照这种模式学习后,你很快就知道“什么药治疗什么病”!
但这与“什么病用什么药”不是一个概念。虽然只是颠倒顺序,但却是两个方面的问题。
治病如同打仗,第一步你首先得明白每个士兵的特点,每种武器的特点,但仅仅知道这些并不一定会打仗。你只有在战场中熟练运用你的士兵,利用现有的武器,针对目前的战役,组织最适合的战略战术,才能取得胜利。
你知道了“什么药治疗什么病”,只能说明你书读到位了,书上的东西你记住了,但这是不够的,你还得更进一步明白,如何针对疾病来用药。
“什么药治疗什么病”教材上写得很清楚,我就不再赘述。在这里我要谈的是如何站在疾病的角度,站在脏腑的角度来学习中药。学习的过程中,希望首先能记住上一章讲的指南针,记住了,学习就方便了。
旅行提示:学习本章节前,请先参阅《中药学》教材,或者先背熟《药性赋》,对常用中药的功效有一个系统的学习之后,再阅读此章节,这样才会有很大的收获。如果常见药物的功效都不熟,阅读此章会有些费力,提高比较慢!
下面我们按照“指南针”的几个点来谈中药。
人体的生命之轮,如同这两个轮子一样,永远在前进。无论哪个点卡壳,轮子都无法前进,人体就会生病。治疗疾病,就如同修复被卡住的轮子,找到卡住的原因,并修理它,使它可以正常运行,这样就可以了,下面我们首先看看肝脏。
三、肝脏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研究肝脏相关疾病的用药,我们先看看肝脏的功能。
肝属木,主疏泄、主藏血,肝藏魂,为谋虑所出,开窍于目,肝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在液为泪。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没有争议的,从这些入手就不会错,不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一)肝脏疏泄失常的用药
疏泄异常,临床上最多见的情况就是肝气郁结。大多数女性都存在肝气郁结的情况,而且多与情志抑郁有关。
临床中除了情志抑郁所致的肝气郁结外,肝胆器质性病变也可以导致肝失疏泄,出现肝气郁结,比如:脂肪肝、胆结石、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就存在肝气郁结的病机。因此,不要将“肝气郁结”与“情志抑郁”画等号。病因多种,但结果是相同的,都导致了肝气郁结,肝脏疏泄失常,治疗上也是相同的。
肝气郁结之后,患者会有胁痛、胸闷、脘胀、嗳气等表现,就好比轮子上“肝”这个点卡住了,用药时,通过疏理肝气就可以修复,疏理肝气的药物有哪些呢?
疏肝理气的药物有:柴胡、香附子、郁金、青皮、川楝子、橘叶、薄荷、白蒺藜、生麦芽等。
肝气郁结没有及时治疗,气郁时间久了,就会化火,即肝郁化火,患者会出现心情烦躁,脾气急躁等症,这时治疗,除了疏肝解郁,还需要清肝泻火。
清肝火:桑叶、菊花、青葙子、决明子、黄芩、青黛、栀子、丹皮、夏枯草、羚羊角等。
泻肝火:龙胆草、川楝子等。
同时肝郁化火迁延日久,火邪就会伤及肝阴,导致肝脏阴血不足,患者除了心情烦躁外,会出现双目干涩,视物模糊、胁肋作痛等症状,这时的治疗,除了疏肝理气外,更重要的是养肝阴,养肝血。
养肝阴、养肝血可以选用下列药物:山萸肉、生地、熟地、女贞子、阿胶、白芍、乌梅等。
如果继续失治,病情加重,除了肝阴受损外,会出现肝叶枯槁,硬化、萎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肝硬化,这时就需要养血柔肝治疗。
柔肝养血:当归、白芍、首乌、枸杞、鸡血藤、木瓜、鳖甲等。
在这里分四个层次将肝气郁结导致的病理变化一一列出。在临床上遇到肝气郁结的患者,要想到患者处在什么阶段,有没有化火?有没有伤阴?有没有枯槁?不同的阶段,治疗时均有偏重,可以根据偏重来参选上述药物。
除了肝气郁结,还有没有其他病机呢?轮子上这个点还有没有可能出现其他问题?还有!肝气当升,如果升发无力怎么办?如果升发太过怎么办?
(二)肝气升发异常的用药
升发不够,为肝气下陷,有的称为木气下陷水中,这里的水指肾水,即肾阴。治本之法就是升发肝气,一方面补肝气,增强肝脏自身的升发力量,可以用黄芪等;另一方面,运用升提的药物,帮助肝脏升发,如柴胡、薄荷、生麦芽等。
升发太过,肝气上冲,会出现偏头痛。有的患者会出现血压升高,这时的治疗就得降气。降肝气就是“镇肝、平肝”,为什么称为“镇”、“平”,就好比国家内部出现暴乱,要镇压、要平息一样,这里就是镇压肝气,平息肝气。
常用的镇肝药:代赭石、灵磁石、石决明、珍珠母、生龙牡等。
常用的平肝药:菊花、白蒺藜、天麻、钩藤等。
假如肝气上升,没有及时治疗,就会化为肝风,临床上出现手抖的症状,在治疗上除了镇肝、平肝外,同时还得息肝风。
常用的息肝风药物:羚羊角、钩藤、天麻、白蒺藜、僵蚕、全蝎、蜈蚣等。
镇肝、平肝、息肝风可以缓解病情,如果不用药了,肝气又上升太过,该如何用药呢?
古人创立了“滋水涵木”的办法,即补养肾阴,来滋养肝木,肝气就会变得柔和,就不会升发太过了。补养肾水用什么药?到下面讲肾这个环节时再细谈。
除了上面讲的,肝脏这一环节,还有没有其他问题?还有,如受寒后,寒凝肝经,临床出现睾丸疼痛等症状。
(三)寒凝肝经的用药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邪内侵,易伤阳气,凝滞肝经,筋脉阻滞,则肝经循行的部位就会出现疼痛。可以运用:吴萸、小茴、仙灵脾、荔枝核、川椒等治疗。天台乌药散就是治疗气滞寒凝肝经的经典配方。
既然谈到了肝经受寒,自然肝经也会有热的情况,临床常见的是肝经湿热。
(四)肝经湿热的用药
湿邪停留肝经,导致肝经湿热,患者可以出现右胁肋部胀痛、纳呆、尿黄、舌红苔黄腻等,可以选用:栀子、龙胆草、黄芩、茵陈蒿等。龙胆泻肝汤、茵陈五苓散就是治疗肝经湿热的经典配方。
明白了这四点,修轮子上“肝”这个点就算有眉目了,再结合教材来学习中药,对中药的认识就会深刻一些。
旅行提示:看完上述关于肝脏相关病机的用药特点,你是否感到这样来学习中药,已经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以及方剂学联系在一起,不再是孤立地学习中药?这样学习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学习时不再考虑乙肝、脂肪肝、肝硬化等这些病,而要考虑的是病机——肝脏失调的病机!
四、心脏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既然是从心脏的角度学习中药,我们来看看心脏的功能,它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心属火,心主血脉,心藏神,其华在面!
既然属火,就存在火力过旺与火力不足,临床上称为“心火亢盛”和“心阳不振”。
既然心主血,就存在阴血不足,临床上称为“心阴虚”。
既然心主血脉,血脉的不通、不畅就是问题,临床称为“血脉瘀阻”。
既然心藏神,就存在神是否藏得好,藏得不好就是“心神失养”。
既然其华在面,那么面部的神采有没有?面部的气色如何?面部长东西没有?这些都与心脏有关。与心有关的还有很多,我们就从上面这些来谈谈相关的中药。
(一)心火亢盛的用药
心火亢盛的患者会出现心中烦热、焦躁失眠、口舌糜烂、口渴喜饮、舌尖鲜红等表现。治疗时可以选用淡竹叶、生地、栀子、灯心草、莲子心、黄连、连翘等。
一般下火的药物味道都很苦,但清心火的淡竹叶、生地、灯心草一点也不苦。
别小看灯心草这味药,看似普通,对于心火亢盛非常管用,举个例子:
我曾经治疗一个失眠的患者,切脉后发现患者左寸浮实,舌尖红绛,于是采用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竹叶)治疗,效果不错,治疗五天,患者睡觉质量大大改善。但没过几天,患者又上火、失眠了,患者认为汤剂太苦,不愿再服了,要求我提供一个不苦的、效果好的方法。思虑良久后,我告诉他用灯心草煮水当茶喝,效果非常好,患者很满意!后来遇到心火亢盛的小儿,尤其是心火亢盛,晚上哭闹的1岁以下的患儿,运用灯心草1~2克,煎水后,加少许白糖当饮料喝,患儿很容易接受,效果也很好。
(二)心阳不振的用药
心阳不振的患者具有畏寒肢冷、胸闷胸痛、面色苍白、食欲减退、抵抗力差、经常感冒的特点,可以选用的药物有: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等。
心阳不振的患者,心脏没有火力,就好比冬天的太阳热量不足,人体就格外怕冷,经常手脚发凉,背心发冷,除了吃药外,通过食物保健也很有效。比如早上吃一碗肉桂粥。在稀饭中放上3g肉桂细粉(吃的时候加一些白糖调节口感),这样手脚发凉和背心发冷的症状会得到很好的改善,一整天都会很暖和。
(三)心阴虚的用药
心阴虚又称心血虚。患者以心悸、心烦、失眠、易惊、健忘等为主要表现,甚则可见盗汗、低热、五心烦热、口干等症。
治疗时需要补养阴血,可以选用的药物有:柏子仁、枣仁、丹参、麦冬、当归、阿胶等。别小看丹参这味药,俗话“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就是说丹参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还能养血,功效好比四物汤,对心阴不足非常有好处。
(四)心神失养的用药
心神失养的患者以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失眠多梦为主要表现。治疗时以养心安神、收摄心神为主,可以选用的药物有: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合欢花、酸枣仁、远志等。
(五)心气虚的用药
发汗、泻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或年老、病后体虚均可出现心气虚,患者表现为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苍白,体倦乏力。
心气虚的病人,可以选用人参、黄芪、党参、茯神、五味子、远志、炙甘草等。
(六)血脉瘀阻的用药
血脉瘀阻的病人以胸闷、心悸、嘴唇紫绀、舌质青紫为主要表现,对于血脉瘀阻的病人,可以使用丹参、赤芍、桃仁、红花、鸡血藤、红景天等。
心脏的气血阴阳平衡了,面部自然就神采奕奕了,面部的斑也就慢慢消失,皱纹也会少些了,这就是“神”。对于学习中医的人,如果紧密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来学习中药,再上临床时,就会胸有成竹,碰到面部长斑的病人,就知道从心入手,就不会告诉患者是内分泌失调了!
对于已经从事多年临床的中医医师,可能会问,还有心肾相交啊!胆火扰心啊!为什么不深入讲下去?不急,这些需要将五脏分述完后再串起来讲,理解会更深刻些!
旅行提示:在这一节中,我们举了两个验方,一个是清心火的灯心草,一个是补心火的肉桂粉,一定要记住哦!这在临床中可以经常使用。
五、胃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病人经常会说:“医生啊!我胃疼、胃胀、胃反酸、胃不知道饿……”
胃就是一个消化的器官,中医称胃为“水谷之海”,指的是胃为受纳、腐熟水谷的器官,既然是受纳、腐熟食物的器官,如果不能受纳,受纳后腐熟不了,这就是病了,又或者腐熟过快,也是有病了。
我们看看指南针(图见实体书),胃气是下降的,中医称“胃以降为和”。也就是说,胃气下降,就调和了,就顺了。如果不降,胃气上逆,胃酸就上反,吃饭就没胃口,就生病了。
所以胃病的治疗很简单,其关键就是一个“降”字,我们一边分析,一边学习!
(一)胃气上逆的用药
胃气上逆的情况在大部分胃病患者中都存在。胃液是酸性的,胆汁是碱性的,胃气下降后,在肠道酸碱正好中和。如果胃气上逆,胃酸就会腐蚀食道,引起食道炎,再向上反流,损伤咽喉,导致咽炎,很多顽固性的咽炎,通过降胃气就能治好。而西医治疗这类疾病常常采用抑制胃酸的办法,虽然胃酸减少,上逆引起的刺激症状可能减轻,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胃气上逆的问题。相反,长期过度抑制胃壁细胞分泌胃酸,壁细胞会逐渐减少,腺体萎缩,形成萎缩性胃炎,反而加重病情,有的甚至出现肠上皮化生,成了癌前病变!
所以降胃气非常重要,常用药有哪些?
竹茹、枇杷叶、代赭石、生姜、枳实、沉香、旋覆花、半夏等,凡是能降气的,基本上都可以使用。
举个例子,有个女性患者因反酸、恶心、咽喉不适三年前来就诊。患者平素不吸烟,但咽炎很重。切脉后发现右手寸关有上越之势,也就是胃气上逆的脉象。患者闻到中药味就恶心,惧怕服用中药。经过思虑,我给她开了生枇杷叶1公斤,让她长期煮水后当茶饮。过了半月复诊时,患者说好得差不多了,咽炎好了,食道也舒服了,早上也不恶心了,就是放屁多。其实就是降了降患者上逆的胃气,胃酸就不再向上反流了。气向下行,屁就多,这就是治本。也难怪张锡纯认为代赭石是健胃之妙品,因为这味药降胃气效果很好。学会了降胃气,治胃病的技巧可以说掌握了一半,还有一半是什么呢?是胃寒、胃热、食积、气滞等,我们来一一分析。
(二)胃寒的用药
胃腐熟食物需要热量,如果没有热量,就无法腐熟食物,很多病人朝食暮吐,就是说早上吃的饭,晚上吐出来还未消化,从早到晚不知道饥饿,是什么原因呢?
胃中无火!
如何补火?
看看指南针(图见实体书),在前面讲述五行时讲过火能生土,即心火生胃土,也就是说,补充心火,心火足就能让胃火旺,这也就是五行所说的“虚则补其母”。
常用的药物有: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等。
使用这些温心阳的药物,胃火就有了,胃腐熟水谷的功能就会得到恢复。
(三)胃热的用药
有胃火不足,出现胃寒,自然也就有胃火过亢,出现胃热。胃热的患者经常有饥饿感,总觉得吃不饱,俗话称为“慌饭”,中医称为“消谷善饥”。治疗很简单,吃点清胃火的药就可以了,比如:石膏、知母、黄连、黄芩、芦根等。
举个例子,曾经治疗一例经常“慌饭”的患者。他要求不吃中药,还要能治病,我说这很好办,吃点下火的食物就可以了!什么食物好呢?让病人吃皮蛋拌豆腐,每天用两个皮蛋,加上4两豆腐,拌匀后加上麻油,放少量盐,当菜吃。就这样坚持一周,病就好得差不多了!
有人会问,这也是中医治疗?是的!因为运用中医理论来指导饮食,指导养生,这就是中医的精髓。中医学好后可以贯穿于我们的衣食住行,随时随地都可以体会到中医理论的妙处!
(四)胃阴不足的用药
胃火长期过重,必然会伤及阴分,就好像烧锅炉一样,长时间地烧,锅里的水也会被烧干,同样的道理,长期胃火重必然会导致胃阴的亏虚。所以对于胃火重的久病患者,就要养胃阴了。养胃阴的药物有石斛、麦冬、花粉、玉竹、芦根、乌梅、沙参、生地等。
(五)寒热错杂证的用药
临床中胃病的情况有时并非上述这么单一,单纯胃寒和单纯胃热不多。大部分病人都是寒热错杂的情况,只是寒热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比如胃中有热,肠道有寒,这样容易形成胃的上半部分有热,下半部分有寒,形成寒热错杂证,用药时则需要寒热搭配,效果才好。
如黄芩、黄连配干姜,或者金果榄配干姜等,半夏泻心汤就是治疗寒热错杂型胃病的经典方剂。
(六)食积的用药
胃病还有一些情况,比如食积,同样影响了胃的和降,病情轻的可以采用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来消导,病情较重的可以采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二丑等来攻下,恢复其和降功能。
举个例子,很多小儿停食之后,反复发热,服用退烧药后当时可以缓解。第二天照常发热,针对这种情况,将二丑炒香后研成细粉,拌红糖后给小孩吃,每次3g左右,3岁以下的小孩可以适当减量,3岁以上的可以适当加量,一般服用3小时左右会出现腹泻。患儿将停滞在胃肠道的积食泻出来后,病就好了!
胃病的情况还有一些,比如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但以前面几种情况多见。了解了上述几种情况的用药特点,就知道了大部分胃病的用药思路,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旅行提示:学习这一节,最关键的是要理解一句话,“胃以降为和”,理解了这句话,就抓住了治疗胃病的核心,你明白了吗?
六、胆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胆气下降依附于胃气下降,胃液为酸性,胆汁为碱性,酸碱在小肠内中和。食糜进入小肠,由小肠受盛化物,分清泌浊。
这一点用阴阳理论来理解,胆汁为火之精,为火所化生,为阳;胃酸为胃之液,为阴。两者入小肠,则阴阳相合而化生万物。
如果胃气上逆,则胃之液——胃酸上逆,而胆汁下行无胃酸中和,碱性胆汁将损伤小肠;如果胃气上逆,带动胆气也上逆,则胆汁反流入胃,即“胆火犯胃”,也就是西医学所说的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气下行如果无胃气下降的支持,胃气上逆之力又不足以使胆气上逆,胆气不上不下,胆汁郁积在胆囊之中,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病。久之胆囊壁自然毛糙,形成慢性胆囊炎,严重者还容易形成胆结石。
所以针对胆囊的疾患,采取的办法很简单,也需要降胃气。
因此我们治疗胆的相关疾病时,一定别忘了胃气是胆气下降的力量源泉,但只考虑胃还是不够的,看看“指南针”,左边这个轮子胃气下降,肝气上升,一升一降,轮子运转才有力量,所以降胃气的同时疏理肝气、升发肝气非常必要。
结合上面所谈论的,我们再看看指南针(图见实体书),就很容易知道该如何用药了。
(一)胆气郁结的用药
胆气郁结的治疗思路就是降胆气,降胆气时要考虑降胃气、升肝气,这样才能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常用的药物有:柴胡、郁金、金钱草、栀子、茵陈、竹茹、枳实、大黄、枇杷叶等。
(二)胆郁化火的用药
胆气郁结,没有及时治疗,郁结化火,治疗必须泻胆火。可选用龙胆草、黄芩、川楝、栀子、黄连、虎杖、蒲公英等。
需要说明的是蒲公英,此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归肝、胆、胃经,世人多知其清热解毒功效,疗疮常用,但很少知其归肝胆经,能清肝火而明目,清胆火而解胆郁,只是治疗时剂量要大,我通常用30~50g,不用担心安全性的问题,春天蒲公英的嫩苗是可以当菜吃的。
胆火过重容易形成胆火扰心,患者出现心烦失眠,脾气急躁的症候,历代医家采用黄连温胆汤治疗,效果颇佳。
(三)胆囊炎的用药
胆汁郁积,囊壁毛糙,治疗时除了降胆气、清胆火,还需要解决已经出现的囊壁毛糙问题,可以选用:郁金、生牡蛎、玄参、绿豆、穿心莲、生内金、水蛭、白僵蚕等。
别小看鸡内金这味药,对于慢性胆囊炎的治疗少不了它,它能使毛糙的内壁慢慢变得光滑。除了胆囊壁毛糙,对于慢性膀胱炎膀胱壁毛糙、肠道有疳积、动脉血管内壁粥样斑块等都可以使用……其神奇疗效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凡有形之邪久服常服均可以化之!
在慢性胆囊炎胆囊壁毛糙的治疗中,生鸡内金配水蛭、白僵蚕疗效较好!
(四)胆结石的用药
胆汁郁积日久,化为砂石,疏肝利胆、清泻胆火的同时,要采用养阴散结、溶石化石的药物。常用药物有:玄参、牡蛎、鳖甲、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虎杖、硝石等。
对于胆囊息肉、胆管癌等,则要考虑胆热郁积日久,痰瘀互结之病机形成,除了上述用药思路外,还得选用鳖甲、白芥子、三棱、莪术等。
胆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用药尽量避免黏滞,但应注意疏肝理气之品久服易伤正气,应该酌加益气之品;行气理气药物多偏温燥,久用要防止伤及阴分。
旅行提示:对于胆囊用药的理解,在乎两点,即一疏一降,疏者疏理肝气,降者降胃气,明白此理,则胆病可治疗过半。
七、小肠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小肠的功能是“受盛化物”,受盛化物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受盛,一个是化物。
“受盛”就是“接受,以器盛物”之意,也就是小肠受纳、盛装由胃转输过来的食糜,这里小肠的功能就相当于一个容器,一个装食糜的容器。
“化物”就是“化生食物精微”的意思,说的是小肠具有消化、吸收的功能,能将食糜中的营养物质慢慢地消化吸收,产生食物精微。食物精微被吸收后转输给脾脏,由脾来运化,输送到其他地方。食糜中的残渣,最终转输给大肠,转为粪便。由食糜到粪便的过程,也就是“变化出焉”。
胃的功能是“腐熟水谷”,脾的功能是“主运化”,小肠就好像连接胃与脾的一座桥梁,我们再看看指南针。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象地概括小肠功能,那就是“承上启下”。
小肠属阳,从指南针中可以看出,在上依附于心、胃,在下依附于脾、肾。
如果人体心火过重,经胃下移于小肠,或者通过经络由里及表传于小肠,则小肠火重,人就会出现心烦、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
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木通、泽泻、栀子、黄芩、灯心草、瞿麦、赤小豆、苦参、小蓟、蒲黄、车前子等。
如果人体心、肾阳虚,则小肠就会有寒,其吸收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对于经常小腹和脐周冷痛,稍稍进食生冷食物即腹痛腹泻的患者,温补肾阳,即可解决问题。
常用的药物有:附子、小茴香、艾叶、高良姜等。
临床上单纯的小肠寒和小肠热较少见,大多数属于寒热错杂,其原因为心火亢盛、肾阳亏虚,心肾不交所致。用药时寒热搭配才能收到很好的疗效。
旅行提示:看完此节,你可以想象一下,临床上经常遇到身体消瘦的患者,中医大多诊断为脾虚,难道真的只是脾虚吗?有没有小肠的问题?小肠的化物功能出现异常,分清泌浊功能出现异常,食物的精微不能被吸收,身体就不会消瘦吗?
八、肾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古有“肝无虚证,肾无实证”之说,意思是说肾脏多虚证,无实证;肝脏多实证,无虚证。此话虽然不全然正确,但确道出了一个事实,“肾脏多虚证”!
通过肾脏来学习中药,我们得先了解肾脏。肾为先天之本,主骨,藏髓,藏精;肾主水,为水脏;肾中藏有肾火,能够温化寒水,这样水不至寒……
通过肾脏的疾病来学习中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入手,即肾阴、肾阳、肾精。这样更加清晰些!
(一)肾阴虚的用药
肾阴虚的人,通常表现为腰酸腿软、口干、咽干、手足心热等,治疗时以补养肾阴为主。
可以选用熟地、龟板、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玄参、天冬、枸杞、黄精、紫河车、怀牛膝、制首乌等,临床中使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肾阴虚,就是经典的代表方剂。
(二)肾阳虚的用药
阳虚则寒,肾阳虚的患者表现的是寒象,尤其是腰以下寒象明显,怕冷、手脚发凉(重者夏天也凉);腰膝酸冷、精神萎靡不振。
对于肾阳不足,可以选用鹿茸、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蛇床子、硫黄等。
(三)肾精亏虚的用药
何为肾精?既然有肾阴、肾阳,为什么另立一个名词肾精。肾精在人体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作用?亏虚后有哪些表现?
生活中我们通常遇到关于“精”的东西,比如:酒精、味精、鸡精、精制食盐等,这里的精的意思是“提炼或提纯出来的东西”, “精”意味着提纯后的精华!人体有肾阴,有肾阳,有肾精。肾阴好似“水”,肾阳好似“火”,那肾精呢?
其实肾精就是水被火炼而生成,说详细点就是“肾水”被“肾火”炼后化生为“肾精”;肾藏精,藏的就是肾精;肾主骨,肾精能够充养骨髓,能够补充髓海(脑为髓海),也能化为生殖之精。所以肾精亏虚的人,就会感到四肢萎软无力,或者特容易疲劳,记忆力较差,须发早白;男子精血不足,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性功能减退;在儿童则发育迟缓,囟门迟闭,身体矮小;肾精不足,髓少骨虚,故智力低下,骨骼痿软,动作迟钝。
为了进一步理解肾精的意义,我们看看身边的植物,只有经历过夏天——“火”的炎热,到秋天植物的种子才能饱满结实,种子就是植物之精,也是水火炼化而成。通过天人相应,古人总结出了以精补精的办法,就是服用种子类的药物来补养肾精,比如:菟丝子、覆盆子、韭菜子、枸杞子、补骨脂、五味子等。
对于肾精亏虚较为严重的患者,除了服用种子类的药物外,可以选用动物类的药材,如:鹿角胶、鱼鳔胶、紫河车、阿胶、冬虫夏草、蛤蚧等。
有些人既无肾阴虚,也无肾阳虚,其肾精不足并非是来源不够,而是封藏能力不足,流失过多,这时的治疗就需要提高肾的封藏能力,可以采用金樱子、桑螵蛸、芡实、莲须、鸡内金、益智仁等固摄肾精。
如果肾水不足,肾火过旺,出现阴虚火旺的状况,人体肾精的化生也会不足,治疗时除了补养肾水外,还可以采用知母、黄柏、地骨皮来泻肾火。
如果肾水过旺,肾火不足,同样人体肾精的化生也会不足,治疗时,除了补养肾火,还可以通过泽泻、黑豆等来利肾水。
肾脏只有阴阳平衡了,肾精的炼化过程才能顺畅,肾精来源才会源源不绝。
肾之阴阳平衡,既为人体下焦的水火平衡提供保障,又为炼精化气提供物质来源。因此肾阴、肾阳的平衡协调,对人体的健康尤为重要。
为了加深印象,我们举几个例子。
第一例:骨折延迟愈合
几年前遇到一个右上臂骨折的病人,在医院进行夹板固定,两个月后复查,发现骨折处无骨痂形成。病人前来就诊,切脉时双尺沉细若绝,询问中得知患者经常腰部酸软无力,性功能明显减退,于是采用填补肾精的办法,配合使用活血化瘀、接骨疗伤的药物,服用半个月,一个月后复查,骨痂形成,患者后来骨折愈合良好。
第二例:腿抽筋
临床上很多老年人,经常腿抽筋,每晚小便多次,服用钙剂后抽筋稍稍好转,但停药后又很快反复,切脉会发现右尺沉细而软,对于此类病人,补充钙剂的同时,服用补养肾精的药物,增强肾的封藏能力,减少钙的流失,病情可以很快好转。采用淫羊藿30g、菟丝子20g、益智仁15g、小伸筋草30g,煎水内服,几天就见效了!
第三例:痛经
痛经之痛,只有妇人最为刻骨铭心,有些年轻女性,痛经时可以疼痛到晕厥。疼痛有两个病因,其一:不荣则痛,此痛隐隐,病情轻;另一种:不通则痛,此痛病情重。不通为瘀,而瘀之形成有气滞、有寒凝。这里要说的是“寒凝”,此类病例占痛经的八成左右,许多中医治疗痛经,采用桃红四物汤加金铃子散,当时有效,下次月经照样疼痛,其实只要运用附子、肉桂、艾叶、小茴香、紫石英等来温补肾阳,暖宫散寒,同时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将胞宫寒邪、瘀血化尽,很快就可以彻底治愈。
上面谈到炼精化气,炼精就是提炼出肾精,化气就是肾阴在肾阳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缕阳气,此阳气虽然微弱,但却是人体五脏气化的根本。就好比大地上水分的蒸发产生水汽,水汽上升汇集而为云,这缕缕上升的水汽,正是天地阴阳交流之明证。人体的气化过程与肾化气、脾升气、肺敛气有密切关系。
旅行提示:读完此节,你是否对肾精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否明白“为什么很多种子类的药物都有补养肾精的作用”?临床上遇到气血不虚,但腰酸腿软,特容易疲劳,头发早白的患者,是否想到要通过补养肾精来治疗?
农村老人常说:“人从脚下寒!”
人体肾之阳气是人立身之阳,肾阳不足则腰以下发凉,人如同站在冷水之中,所以人会格外怕冷,也就有了“人从脚下寒”之说,目前流行的火神派就是站在肾阳的角度,来治疗人体很多虚寒性疾病。
《内经》云:“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人体的自然衰老,人体的阳气首先衰绝于上。
因此在我们强调肾阳重要性的时候,别忘了人体心之阳气更重要,因为心火为君火,肾火为相火,“君位”永远高于“相位”,这是不容置疑的。
就好比大地有了炙热的岩浆,土地才能向上散发热量,但别忘了太阳才是一切热量的源泉,没有太阳的光芒,则万物都会黯然失色。
人体心之阳气为生命之阳!
肾阳与心阳两者缺一不可,一损皆损,一伤皆伤!
没有肾阳的炼精化气,心阳的形成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心火向下的敛降,再旺的肾火也会有被肾水浇灭的一天。
火神派将姜桂附作为救命仙草,认为其能补肾阳,壮肾火,散阴邪,挽狂乱……
其实干姜、桂枝、附子也是补心阳之要药,心火旺,如丽日当空,一切阴邪自然散尽。心火旺盛,自然血脉流畅;心火旺盛,生命自然不会垂危。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火神派在强调肾火的同时,无形中通过补充肾火也补充了心阳,运用姜桂附增强了肾火,同时也增强了心火。
君明则国安!
旅行提示:目前流行的火神派,一味强调补肾火的重要性,看了上面这段论述,你是否意识到,心火为君火,心火更加重要?
人体心为离卦,肾为坎卦,上离下坎,成为未济卦。
“未济卦”为六十四卦最后一卦,以未能渡过河为喻,阐明“物不可穷”的道理。
火性炎上,水性趋下,所以人自出生之日开始,身体就存在一个阴阳分离的趋势,生的同时就意味着死的开始,为了阻止这种阴阳分离,人体心火始终会受到向下敛降的作用,肾水始终会借肝气上升,形成阴阳交流,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阴阳交流,所以人的一生变化无穷。未济者,物不可穷也。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脏腑功能逐步衰退,心火的敛降作用减弱,肾水上达济心火的作用也减弱,于是“未济”成了“离决”,成了阴阳分离,人体逐渐走向衰老、死亡。
在衰退过程中,通过补养心肾之火,人体内的阴邪得以消散,阴阳之间的对流得以恢复,脏腑功能得以康健。
心火旺盛,则胃的腐熟功能强健,为人体营养来源提供保证。
肾火旺盛,则脾阳不衰,脾的运化功能才能恢复,水谷之精才能正常输布,统摄气血的功能才能正常。
旅行提示:关于未济卦的理解,以及未济卦在养生理论中的重要性,可以参阅《医理真传》这本书,参悟透未济卦,对感悟中医非常有好处。
九、脾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脾的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布津液,主肌肉和四肢,脾喜燥恶湿。如果脾阳虚衰,容易被寒湿所困,其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我们先来看看脾阳虚的情况,因为这是临床最常见的。
(一)脾阳虚的用药
如果脾阳虚衰,则中焦运化功能受阻,寒湿内停,脾气郁滞,食物精微转化及输送均会出现异常,清气不升,就好比指南针中右侧的轮子卡壳了。
对于脾阳虚,可以运用:干姜、苍术、白术、肉豆蔻、砂仁、白蔻仁、草蔻、附子等。
对于阳虚日久,寒湿困脾,可以运用:茯苓、白术、干姜、附子、苍术等。
(二)脾气郁滞的用药
寒湿困脾失治,或思虑过度伤脾,均可导致脾气郁滞,这样的患者表现为腹胀难忍,稍稍进食后即感到腹胀,虽有饥饿感,食欲却不佳,四肢乏力,大便不调,时干时稀。
治疗时可以运用芳香醒脾的药物:陈皮、砂仁、蔻仁、香橼、木香、藿香、佩兰、厚朴、枳壳等。
这些药物中,别小看木香这味药,本人治疗许多脾气郁滞的病人,重用木香即能取效。
张某,男,40岁,公务员。
因腹胀一月余前来就诊,就诊时上腹部胀满如鼓,餐后加重。严重时无法下蹲。曾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两个加号,服用西药治疗半月,腹胀未能缓解,切脉时右关郁塞。
木香60g 山楂30g 党参15g 白术20g 生甘草8g
患者服用后,矢气连连,1剂症状明显好转,3剂临床治愈。
长期脾气郁结,会化热化燥,这时用药,除了理气,还要注意清热。
(三)脾气郁滞化火的用药
脾气郁滞化火,治疗时可以选用:黄连、连翘、大黄、石膏、山栀、绿豆等。
如果出现化火伤阴,导致气阴两虚,治疗时还得补脾气、养脾阴。
补脾气可以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等。
养脾阴:山药、黄精、芡实、白芍等。
如果仍然失治,形成脾积,治疗时就复杂些,可以使用枳实、大黄、山楂、神曲、麦芽、鳖甲、牡蛎等。
旅行提示:在本节中列举了一个案例,案例中患者既然腹胀难受,为什么还用上了党参呢?难道不怕服用党参补气之后腹胀加重?你想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了吗?
十、肺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肺属金,主气,司呼吸,主皮毛,主治节,主宣发肃降。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声为哭,在志为悲。这是肺的相关功能和五行属性,我们从这些入手来看看肺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一)肺气不足的用药
肺主气,如果人体气不足,头晕乏力,气短,就要补气!
常用的药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等。
(二)肺宣发肃降异常的用药
肺主宣发肃降,这一宣一降,是对立的平衡,如果宣发太过,人体就会咳嗽、气逆,咽喉不适,就得收敛肺气。常用的收敛肺气的药物有苦杏仁、五味子、白果、诃子、乌梅、米壳等。
如果宣发不足,肃降太过,肺气失宣,患者会感到呼气困难,胸闷,心慌,也会咳嗽,通过增强肺的宣发力度,就可以解决问题。常用的宣发肺气的药有桔梗、麻黄、牛蒡子、蝉蜕、细辛等。
(三)肺受外邪所伤的用药
肺为娇脏,意思是说肺脏娇贵,既不能受热,也不能受寒,还不能受燥,更不能受湿。受热则成肺热;受寒易成肺寒;受燥则肺干;湿邪停肺易成痰饮。
受热之后,需要清肺热,常用:桑叶、黄芩、栀子、桑白皮、地骨皮、生石膏等。
受寒之后,形成风寒闭肺,需要散肺寒,常用:麻黄、苏叶、细辛、干姜等。
燥邪伤肺,易出现干咳少痰,咽喉干燥,需要润肺燥,常用:沙参、麦冬、天冬、山药、百合、石斛、花粉、玉竹等。
痰湿蕴肺,出现咳嗽痰多,需要清肺化痰,常用:川贝、知母、瓜蒌、天竺黄、竹沥、胆南星、半夏、莱菔子、苏子、白芥子等。
在临床上遇到肺之疾病,多表现为咳嗽。咳嗽之证看似简单,也最为复杂,因为影响咳嗽的因素有很多,有外感、有内伤,外感分风、寒、燥、火,内伤“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还有外感与内伤同时出现,如常说的“寒包火”!但万病不离其本,什么是本?气机逆乱是咳嗽之本,肺主气,咳嗽皆可理解为气之逆乱所致,所以治疗咳嗽的关键是调理气机,同时纠正导致气机逆乱的因素,就会事半功倍。
调理气机不外乎在宣与降、散与收、寒与热、润与燥之间寻求平衡!这四对平衡调节到位了,没有治不好的咳嗽!学医能通此理,则习医已经达到一定境界了。
看看指南针,人体的气机通过肺的敛降,通过三焦,下输膀胱,这样就完成了一个降的过程。对于三焦的认识,历代医家都有争议,三焦为何物?我个人比较推崇张锡纯的观点。下面我们来看看张锡纯是如何论述三焦的,三焦疾病的用药特点有哪些。
旅行提示:本节中提到了肺主治节,“治节”是什么意思?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可以参阅刘力红著的《思考中医》,该书对很多中医概念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阅读此书,对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大有裨益。
十一、三焦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三焦之功能为通调水道,既然有明确之功能存在,必然有明确之物存在,历代医家对三焦认识均有争议,本人认为张锡纯对三焦认识较为深刻。
张氏认为:“人之水饮,由三焦而达膀胱。三焦者,身内脂膜也。曾即物类验之,其脂膜上皆有微丝血管,状若红绒毛,即行水之处。此管热则膨胀,凉则凝滞,皆能闭塞水道。若便浊兼受凉者,更凝结稠黏杜塞溺管,滴沥不通。”
三焦有寒,则水道闭塞不通,水饮内停为患,可以选用椒目、小茴香、威灵仙、肉桂、附子、干姜。
张氏认为,椒目之滑而温,茴香之香而热,散其凝寒,即以通其窍络。若佐以灵仙温窜之力,化三焦之凝滞,以达膀胱,即化膀胱之凝滞,以达溺管也。凉甚者,肉桂、附子、干姜皆可酌加。
三焦为通调水道之官,凡人体水液的异常积蓄,均与三焦阳气不得宣通有关,“上焦阳虚者,水饮停于膈上。中焦阳虚者,水饮停于脾胃。下焦阳虚者,水饮停于膀胱。水饮停蓄既久,遂渐渍于周身,而头面肢体皆肿,甚或腹如抱瓮,而膨胀成矣”。
临床中遇见水液停聚的情况很多,最常见的如慢性盆腔炎患者,做B超时,B超结果提示有盆腔积液,患者表现为小腹胀满、疼痛,西医学认为是炎症,建议采取抗生素治疗,往往治疗十余天积液消失,但没过多久,再次复发,就这样反反复复,没个尽头。其实我们只要明白了三焦管理水道,三焦有寒则水道不畅,就明白了盆腔积液的形成原因,也就知道如何遣方用药了。
周某,女,40岁。
小腹胀满3天。
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小腹胀满,解小便后胀满仍不能缓解,在医院行B超检查,报告盆腔少量积液,医院认为属于生理性积液,未作任何处理,三天来病情未缓解,病人胀满不舒,就诊时自述白带未见异常,舌根白厚,切诊时右尺细软。四诊合参,患者当属肾阳虚衰,三焦脂膜之下焦部分受寒而收引,水道不畅,水液积蓄为患。散三焦脂膜之寒邪,其积液自然消退,然寒邪非外感,乃自内而生,寒邪散尽后当温补肾阳,才能确保疾病不再反复。于是建议病人采用:
小茴香30g 花椒5g 煎水分两次内服
患者服用一次后,即觉小腹内气体窜动,矢气连连,半小时后解小便一次,病情立时缓解,服第二次药物后,病若失。随后服用理中丸,三年来未再复发。
三焦有寒则水液聚集,三焦有热则小便黄赤,甚至小便带血。《内经》云:“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关于胞的理解,历代医家都有争议,其实承接上下文,结合五脏六腑来理解,这里的胞就是“三焦”,称之为胞,是因为三焦本为脂膜,人体下焦脂膜与膀胱相依,看似胞状,故称为胞。三焦之水液本汇集于膀胱,若三焦受热,则热邪随水道移热于膀胱,此乃浅显之理。
临床中有些患者,小便潜血阳性,但肾脏、膀胱检查,均未见异常。其实很简单的道理,只要想通了“三焦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治疗起来就很好办了,栀子清泻三焦之火,炒炭又能止血,只需要将栀子炒至焦黄,煎水内服一段时间,这种不明原因的尿血就可以得到治愈。
谈完三焦,下面我们来看看轮子上的最后一个点:膀胱。
旅行提示:本节对于三焦的描述来源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作者张锡纯,临床实战家,所著之书,实用性极强,对于医理,多有发挥,欲学中医,必读此书。
十二、膀胱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膀胱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我们通过膀胱的相关疾病来学习中药,也是从这两点来学习的。
(一)膀胱贮存尿液功能异常的用药
临床上经常见到患者解小便次数很多,又没有其他不适症状,西医学检查时,又未见感染情况,其实这是膀胱储存尿液的功能出现了异常,治疗时只需要增强膀胱的固摄能力就可以了,常用的药物有龙骨、益智仁、鹿角霜、桑螵蛸、金樱子、鸡内金等。
还有一种,患者小便次数多,伴有尿频尿急,小便黄,这是因为膀胱内有湿热存在,治疗时则需要使用通利的药物,将湿热清理干净,这样小便次数就能恢复正常。
常用药物有:萹蓄、瞿麦、海金沙、金钱草、木通、滑石等。
如果湿热长期积蓄在膀胱,没有得到治疗,病情反复迁延,膀胱内壁变得毛糙,形成“劳淋”,即西医学所说的“慢性膀胱炎”,病情发展至此,治疗时,除了清热利湿解毒外,还需要考虑适当使用收摄的药物来扶正。这样邪去而正存,疾病才能恢复较快。收摄药物中有一味药——鸡内金。鸡内金具有健胃消食、化积排石、固摄缩尿的功能,其神奇功效前文已经提及,不再重复。
(二)膀胱排泄尿液功能异常的用药
膀胱为六腑之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如果膀胱的排尿功能出现异常,当通不通,通而不畅,就会形成癃闭之证。癃者点滴而出,闭者闭塞不通。
《证治准绳》中写道:“闭癃合而言之一病也,分而言之有暴久之殊。盖闭者暴病,为溺闭,点滴不出,俗名小便不通是也;癃者久病,溺癃淋沥,点滴而出,一日数十次或百次。”
癃与闭都是指排尿困难,二者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别,因此多合称为癃闭。
在膀胱排泄功能出现异常的疾病中,还有一种,就是淋证。《医学心悟》所言:“癃闭与淋证不同,淋则便数而茎痛,癃闭则小便短涩而难通。但淋证日久不愈,可发展成癃闭,而癃闭感受外邪,常可并发淋证。”
膀胱排泄功能出现异常的治疗,当以“六腑以通为用”为原则,而通利之法,又因证候虚实之不同而异。实证者宜清热利湿,理气散瘀;虚证者宜补脾肾,助气化。用药上不可见淋证即采取通利小便之法。
《谢映庐医案》指出:“小便之通与不通,全在气之化与不化,然而气化二字难言之矣。有因湿热郁闭而气不化者;有因上窍闭而下窍之气不化者,求北风开南牖之义;有因冷结关元而气凝不化;有因脾虚而九窍不和者,理中汤、七味白术散之类,扶土利水而化之。”
清热利湿通淋的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木通、滑石、防己、地肤子、车前子、通草、冬瓜子等。
下病上治,提壶揭盖,“求北风开南牖之义”可以选用:桔梗、麻黄、升麻、柴胡等。
冷结关元者,可以选用:附子、白术、干姜。
瘀血阻滞者,可以选用三棱、莪术、蒲黄、琥珀等。
肾精亏虚,点滴而出者,可以选用淫羊藿、补骨脂、益智仁、鸡内金等。
在这里我想说冬瓜子这味药,书上记载为:润肺、化痰、消痈、利水。《太氏药谱》(高洪玉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中写道:“用冬瓜子治疗肺病、肠痈在《金匮要略》中皆有记载,而冬瓜乃瓜果菜食之物,其子何能有此效?常见冬瓜子抛入猪粪坑中而不腐烂,次年凡施用猪粪之处可自然生长冬瓜。于秽浊中生长的冬瓜,其味甘淡,甚为爽口。注意观察这一现象,从中悟出冬瓜子'极善浊中生清,其子抗生力强,更属清轻之品’。根据冬瓜子升清降浊,清可去实的特点,用来治疗咳喘脓痰、肺痈、肠痈、妇科带下以及湿热病过程中出现的湿浊阻滞,都具有显著疗效……”
此物能利湿升阳,大凡湿热为患,用此物利其湿,阳气不被湿困,清阳自升,对很多湿热为患的疾病,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本人用此物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要表现,在辨证处方时,以冬瓜子为君药,病情很快能得到缓解。
膀胱排泄尿液异常,除了上述的几种情况外,还有砂淋,就是西医常说的泌尿系统结石,此病病机复杂,我们将在后面章节系统阐述。
旅行提示:此节对冬瓜子的描述,是否令你感受到天地造化之神奇,《太氏药谱》一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宝贵经验,有兴趣可以看看此书,可以学习太树人的成长之路,学习他很多独到的经验。
十三、常用的引经报使药物
谈完了膀胱,指南针上所有的点都谈完了,有些人可能会有疑惑,药物进入人体,被机体吸收,应该在全身均有分布,难道清利湿热的药物就只到达膀胱,而不到达肺脏?如果到达了肺脏,假如肺脏没有湿热,这些清利湿热的药物难道就不会伤及肺阴?
答案是肯定的,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这就涉及药物的另一个功效“引经报使”。
一些药物具有特定的功能,它能够带领其他的药物到达病变部位。就好似“定位仪”一样,掌握了这些药物,临床用药时就能指哪打哪。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
1. 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引药达额头:白芷。引药达头两侧:川芎。引药达目:菊花。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引药达巅顶:藁本。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 引药达颈部:葛根。
4.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
9. 引药走督脉:狗脊。
10. 引药达皮肤:蝉蜕。
11. 引药入胃:半夏。
12. 引药入肺:桑白皮。
13. 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 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 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 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 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正是:
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
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十四、游览中药“名胜”
讲了这么多脏腑与中药,有些枯燥,为了避免我们的学习旅程太单调,下面我们来参观学习著名的中药学“历史古迹”,看看这些历史古迹记载的古代圣贤,他们为了人类的健康,在中药整理研究中所作出的贡献。
中药学的“名胜古迹”,首推《神农本草经》,这部书是最早的药学专著,就好比药学领域的开国元首,此书的价值不可小视,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一点也不过分。
本书记载药物365味,应一年365天,根据药物的性能特点和不同的应用目的,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将《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的药物三品分类的理论付诸于实践。
“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品)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品)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每药载有性味、功用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药物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咸、甘、苦、辛)、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以说是汉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后来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世中药领域的发展,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丰富,但雪球的核心却是《神农本草经》,书中对疾病的治疗经验,直到今天还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
如:“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至今一直指导着临床用药。
“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明确指出了服药的时间与方法。
刚接触此书,对书中许多观念无法理解,但临床多年后,再反过来阅读,会发现《本经》中的每一句话都有深刻的意义,有时明白一句话,就解决了一个疑难杂症,此言一点也不夸张。
举几个例子,《本经》记载黄芪: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生山谷。
短短33个字,将黄芪的性、味、毒性、主治、产地清楚地描述出来,如果我们对这33个字有深入的研究,那么对于“痈疽溃久不愈”、“痔疮”、“淋巴结结核破溃不愈”、“小儿体质虚弱”等病的治疗就会有新的认识,经常看到杂志上报道用黄芪治疗各种溃疡,其实这就是《本经》内容在临床中的运用。
你看了,记住了,临床运用了,就知道是这么回事!
皮肤溃疡可以用黄芪治疗,脏腑的溃烂也可以治疗,只要是“久败疮”自然都有效!不是有医家运用黄芪治疗胃溃疡吗?其实也是《本经》的发挥。
“大风癞疾”可以治疗,一般的风证自然能够治疗了。许多患者春天出现皮肤过敏,痒!全身起疙瘩!吃抗过敏药暂时有效,停药又复发!重用黄芪,加上祛风的药物,就会有神奇的效果。这是因为春季风邪偏重,人体如果卫气不足,不能护表,风邪自皮毛而入,就会痒。
黄芪大补卫气,卫气得到充实,自然抵抗力强了,风邪也就不能进入人体了!配上祛风的药物,将体内的风邪驱散出来,病就好了!讲到这里,就明白为什么黄芪可以治疗“大风癞疾”了。
我们再看一味药——蛇床子
“蛇床子,味苦平。主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漏,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久服轻身,一名蛇粟,一名蛇米,生川谷。”这是《本经》原文。
“主治妇人阴中肿痛”,这一条经常使用。大凡妇科外用药物,均少不了蛇床子,此物燥湿解毒,对于湿邪所致的妇科炎症,配以苦参,无论寒热,均有捷效。
“男子阴漏,湿痒”,这一条在临床的运用就较少了。临床上我们经常碰到阴囊潮湿的病人,患者会阴部常年如水流淋,很多医生按照湿疹治疗,很难取效;有的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采取抗生素治疗月余,也未见良效。其实这个病就是“阴漏”,长期漏下如水,阴部自然“湿痒”,治疗此病,单用蛇床子煎水外洗,就可以取效。如果配上枯矾,则疗效更佳。
“除痹气,利关节”说的是蛇床子对于寒湿所致的关节疼痛也有好处。
“癫痫、恶疮”这一条,可能很少有人使用到。《内经》云:“重阳必狂,重阴必癫。”人体阴邪过盛,发于外,积于皮下,则易成恶疮;升于上,蒙清窍,则为癫痫。蛇床子内服能温补肾阳,壮肾火,肾火旺盛,阴寒之物冰消雪融,自然对癫痫、恶疮有效果。
通过分析上面两味药物,我们就明白了几个疑难病的治疗,如果我们反复研读《神农本草经》,我们对药物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治病就会有很多灵感。
许多网友问疑难杂症如何下手?如何用药?我的经验是反复研读《神农本草经》,尽量理解其中的每一句话,这样不仅对很多疑难杂症的用药有启发,对一些经方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观了最经典的中药学古迹,我们将进入下一站——药方,如果想照张相片,留个影的,记得翻翻《神农本草经》,看看里面的文字,感受古人深邃的智慧,领悟药学的至高境界,就是最好的留影了!
旅行提示:学习之旅第一站已经结束,你可以清点一下在这一章中的收获。读此章时,欲培养兴趣,可以结合《医学衷中参西录》、《太氏药谱》来学习;欲入门,必须要结合《药性赋》或《中药学》教材来学习;欲提高,必须要结合《本经》来阅读。
第二站:药方
概述
中医给人看病开方,就像炒一个菜。在学校学习中药,学习了每味药物的功效,就好比告诉你盐是咸的,糖是甜的,辣椒是辣的,花椒是麻的。前面一章讲中药,就好比告诉你,炒麻辣豆腐需要放盐、辣椒、花椒等,但这些之间是什么比例,如何配合运用,炒出来才好吃,就是中医的“方”了。
理法方药,最重要的是理,其次是法,再次是方,最后是药,为了便于大家学习,我按照药-方-法-理的顺序来讲,因为理的层次可以上升到很高,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在先讲前面的药、方、法的时候,我会穿插讲一些浅层次的理,这样理解方、药容易一些。
方是药的组合,用药如用兵,一个方就是一个布阵,有前锋、有后卫、有侧攻,一个病证如果你明白透彻了,用药就同排兵布阵一样,古人的君臣佐使就是布阵的方式,可以参考,但也不必局限于什么一君三臣之类的规定,任何东西凡是规定死了,就不灵活了。战场上还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呢。用药的关键是识病机、识药性!接下来,我们通过对一系列组方进行分析,来了解如何组方用药。
旅行提示:学习本章的同时,请参阅《方剂学》教材,按照本章对经方的分析思路,试着分析方剂学中的其他方剂,可以加深对指南针的理解。
第一个组方:二至丸
二至丸,补益肝肾。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
组方为:女贞子、旱莲草,处方简单,两药等量使用。
女贞子甘平,其隆冬不凋,色青黑,益肝补肾,补益少阴之精。
旱莲甘寒,汁黑入肾补精,故能益下而荣上,强阴而黑发。
谁是君谁是臣?我看都是君,就是两味补养肝肾之阴的药物组合而成,这就是相同功效的药物组合,既是药方,也是药对。
结合指南针来看,就是作用于左侧肝、肾阴这两个点!
第二个组方:二妙散
二妙散由苍术、黄柏等量组成。
但两者有主次之分,黄柏为君,取其苦为燥湿,寒以清热,其性沉降,能清肾中虚火,长于清下焦湿热。
臣以苍术,辛散苦燥,长于健脾燥湿。
二药相伍,清热燥湿,标本兼顾,用于湿热下注证。
患者可见筋骨疼痛,下肢痿软无力,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等。
结合“指南针”来看,二妙散正好作用于右侧轮子的肾阳、脾这两个点。
这些搭配是比较简单的,患者的病机也比较单一,如果病机复杂,用药就不会这么简单了。
简单的组方用药就好比吃泡菜,菜泡好后,放点麻油就很好吃;而复杂的病机就好比炒菜,相对就复杂些。但即使再复杂,只要我们理解透彻了“指南针”,治病如修轮,再复杂的病机也能解决。
为了便于大家学习,我们还是参照指南针,从左向右,按照:肾阴、肝、心、胃、胆、肾阳、脾、肺、膀胱的顺序,分析相关的经典药方。
旅行提示:请你试着分析三妙散,想想三妙散与二妙散的差异!
第三个组方:泽泻汤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组方:泽泻、白术。
泽泻入肾、膀胱经;白术入脾经。
两药配伍,白术健脾除湿,泽泻利水化饮。用于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犯,头目昏眩。临床中用于耳源性眩晕。
我们结合指南针来看,泽泻汤,其实就是从肾、脾入手,将人体内多余的水液排出体外,这样人体升清降浊机制才能健全。
第四个组方:六味地黄汤
组方: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六味地黄汤源自宋代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此方的分析,体现在补与泻之间。
很多人对补中有泻的理解有些困难,我常给病人讲,如果你向一个水缸里装清水,要想所装的水很干净,你首先得将水缸里的污水倒出来,你才能装得进去干净的水,旧的、浊的不去,新的是无法装进去的,就算装进去了,也已经变了!
补肾阴的时候,首先得将肾脏所藏的浊邪去掉,浊邪不去,肾阴难补!方中泽泻、茯苓就是为此而设!但利湿去浊的药物会伤及肾阴。通俗点讲,也就是好的坏的可能都会被利掉,如果是这样用药就没意义了。所以需要用药来收敛好的,只让浊的利去;中药中有一些药物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山茱萸就是代表,还有生牡蛎也有此效。正气收敛,邪气利去,补益才能达到“至精至纯”!
肾阴为一身之阴,肾阴亏虚,则五脏阴分均有所亏虚!
熟地、山药,一黑一白,一个入血分,一个入气分。
熟地入血分。入肾,补肾阴,养肝,养心,可以观指南针之左侧!
山药入气分。入肺、脾、肾,养三脏之阴,可以观指南针之右侧!
虽仅两味,但五脏之阴得以充养,肾阴得以补给,五脏阴分之化生功能得以恢复,既施之以鱼,也施之以渔!
丹皮之药,为凉血所设,治标之用。肾水亏虚,无以养肝,无以制约心火,心肝之火必盛,心主血,肝藏血,心肝之火过盛,则血热,投丹皮乃凉血清肝。
六味地黄汤药虽六味,标本兼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虽五脏之阴并补,但以补肾阴为主。
旅行提示:看完此方的分析,请你试着想想杞菊地黄丸和知柏地黄丸,结合指南针看看这两个处方,他们与六味地黄丸的差异表现在什么地方?
第五个组方:乌梅丸
组方: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用于治疗伤寒之厥阴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此为寒邪深入厥阴,患者除了厥阴受寒邪所侵,还有脾肾阳虚的病机存在,这一点的理解可以参阅后面医理章节。
“消渴”:寒凝肝经,肝经不畅,心血得不到肾水救济,心火亢于上,肺叶受熏,上焦火重,故而多饮,形成上消。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撞者,寒邪受肝气升发撞心所致;疼者,心包受寒,寒性收引,不通则痛;热者,心火无肾水相济,心火独盛。
“饥不欲食”:饥者,心火下移于胃,胃火亢盛;不欲食者,肾阳被寒邪所伤,不能温养脾阳,脾气不升,故不欲食。
“食则吐蛔”:并非所有厥阴证病人均会食则吐蛔,体内有蛔虫的病人,因上热下寒,下焦肠道蛔虫无所养,偶食饮食,则蛔闻食味,上行入胃,随胃气上逆而吐出。体内无蛔虫的患者,则不会吐蛔。
因肝脏上受心火之煎熬,下受阴寒之收引,所以肝脏阴液不足,木气枯寒。
方中乌梅味酸入肝,大补木气;附子、蜀椒、细辛,温散少阴之寒;黄连上清心火之亢盛;黄柏下制诸温肾药之燥热;当归养肝血而润肝燥;肝木有乌梅之补,有肾水之暖,有当归之润,则厥阴之证得解。脾得人参、干姜之助,得肾阳之温煦,脾阳自然旺盛。桂枝取其温通经脉,散心包之寒,解“心中疼热”之“疼”而已。
借用指南针可以看出,乌梅丸所治之厥阴证其实就是解肝脏“上受心火之煎熬,下受肾水阴寒之入侵,肝经上热下寒,形成肝木枯寒同时伴有脾肾阳虚、心肺火亢”的证候。
旅行提示:要读懂乌梅丸,不是易事,看完此节,如果不明白,可以在看完后面“医理”的章节后,再回过头来读此节。一定要彻底明白此节内容,要完全理解“肝木枯寒”的意义,这对于你今后接触临床大有好处!
第六个组方:逍遥丸
组方: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薄荷、炙甘草。
此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这个方很有代表性,我们再看看指南针。你会发现,逍遥散就是一个调理肝脾两脏的药物。
患者长期肝气郁结,肝这个点卡壳了,人体气机上升不了,原本依靠肝脾来升阳气的,肝气升不上去,担子全落在了脾身上,脾脏消耗自身精微物质过多,脾慢慢也虚了,即肝郁脾虚。
就好比两个人一起抬东西,结果一个人不出力了,担子大部分靠另一个人出力,没多久,另一个人也扛不动了……
肝气郁结,用柴胡、薄荷来疏理肝气,恢复肝脏升发条达的特性。郁结之气得到舒展,两胁作痛、寒热往来自然消除。
肝气郁结时间久了,就会化火,损伤肝阴,所以用白芍养肝阴,用当归养肝血。
脾虚了,用白术健脾益气、用茯苓健脾祛湿,这样脾脏功能恢复,升清功能也就加强,也就能分担肝脏的担子,人体阳气就可以升腾了,头也就不痛了。生姜既能升肝气,又能降胃气,促进左轮恢复运行。
或问:为何有柴胡,还用薄荷?
答曰:薄荷用意有二:其一,疏理肝气;其二,性凉,散肝经之郁火。
或问:炙甘草仅仅只是调和药性?
答曰:甘草与白芍,酸甘化阴,缓急、养阴也!
或问:如果肝气郁结化火较重,用薄荷能否解决问题?
答曰:如果肝气郁结化火较重,薄荷药力就不够了,可以用栀子来清火,用丹皮来凉血,这样就成了名方:丹栀逍遥散。
或问:从逍遥散还能看出什么呢?
答曰: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患者肝气郁结已经导致了脾虚,非一日之功。这类病人常常伴有肾阴虚的病机,为什么呢?因为肝火除了伤及肝脏自身的阴分,也伤及了肾阴,因为如果肾阴不伤,肾水上济,肝脏就不会化火!
继续深思下去,我们再想想,肝气郁结化火伤阴之后,心脏会怎样?
心脏的阴血要靠肝脏提供!为什么?
因为肝藏血,肝为母脏,心为子脏,木生子,五行之规律!肝脏自身的阴血不足了,还能为心脏提供阴血吗?当然提供的也少了,这样又会出现什么状况?
心火没有阴血的救济,火就会亢盛,就会心烦,就会急躁,就会失眠……
明白了这些,就知道肝气郁结的患者,经常患有“乳腺增生”,为什么吃逍遥丸有效,但不能彻底治好。这是因为没有补养肾水,肝木始终处于枯萎状况。所以在治疗“乳腺增生”的时候,配伍补养肾阴的药物,常常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旅行提示:读此节,可以与前面“肝脏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结合起来,这样思路会更加清晰,收获也会更大!
第七个组方:小柴胡汤
组方: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主治:①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舌苔薄白,脉弦。②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小柴胡汤的主治如上,如果我们结合指南针再看这段话,可能意义就不一样了。你就会明白,小柴胡汤治疗的其实是肝、胆、脾、胃这四个点。
寒邪入体,卡在胆这个部位,导致胆胃之气不降,反而上升,出现默默不欲饮食,喜呕。
胆气郁结化火,胆火随胃气上逆,出现口苦,咽干。
胆火上升扰乱心神,出现心烦。
左侧轮子是逆时针旋转的,胃气上逆,导致肝气上升受阻,肝气郁结,出现:咽干,目眩,脉弦。
肝气上升则病情好转,胃气上逆则病情加重,两者互不相让,左轮一会正转,一会反转,患者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如果此时正逢妇女经期,胆火随胃气上升,心火复炽,随肝气下陷入肾、入子宫,形成热入血室证,也就是左轮反转的结果……
如果病人平时肝气上升条畅,胆气下降顺畅,寒邪是不会停滞在胆这个点的,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现小柴胡汤证。
从事临床的中医工作者,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小柴胡汤证的患者多有胆囊炎或脂肪肝等肝胆气机不畅的基础病,肝胆经脉不畅,气血循环受阻,这就是正气不足。寒邪深入后,正好卡在薄弱的胆这个环节,出现小柴胡汤证。
有了肝胆气机不畅的基础病,时间稍长,患者就会有脾虚,所谓“木郁克土”就说的是这……
明白了这些,你再来分析小柴胡汤,就很简单了。
柴胡升发肝气,从左轮肝这个点,提升左轮的运行力量。
半夏降胃气,从胃这个点拉动气机向下运行,胃气下降,胆气也随之下降。
肝升胃降,一升一降,这样就能恢复左轮的运行力量。
黄芩清胆火。
人参补脾,恢复长期以来脾脏受到抑制后出现的虚损。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其实就是调节左右两轮的协调性,这样右轮的力量可以带动左轮。
炙甘草调和药性,说简单点,就是让上述这些药协同起来,同时发力,就好比推车时喊号子,“一、二、三推”,甘草就是个喊口号的,好让大家一起用力……
小柴胡汤的配伍,就是顺应脏腑的特性,该升就升,该降就降,各个脏腑都正常了,病就好了。也难怪有人说“小柴胡汤是百病良方”,因为它不是单纯治病,是调理脏腑的功能,推动人体气血的运行!
治病一定要顺其性,也就是顺应脏腑的特性,该升则升,该降则降,该藏则藏,这样脏腑功能得到加强,其病不治自愈。
如果你说,不用柴胡,用生麦芽代替柴胡来升肝气行不行?照样可以!
如果用竹茹来代替半夏降胃气,行不行?照样可以!
用党参代替人参呢?也可以,只要脾气亏虚不严重就可以用!
这样组方变为:生麦芽、竹茹、党参、黄芩、生姜、大枣、甘草。
药物变了,但组方思路没有变,还是小柴胡汤的思路,照样有效!
这是因为药物虽然变了,但机理没变,这就是灵活用药,灵活看经方,这样来学习,才能将方剂学中的组方学活,遇到疾病时,才会信手拈来,起效迅捷。
看完上面的论述,大家对药物在人体的作用有个感觉了。哦!药物就是这样起效的!
旅行提示:为了加深印象,大家可以试着分析一下舒肝健胃丸,借用分析小柴胡汤的思路,来分析这个配方。我会继续举一些例子,和大家一同分享古人遣方用药的奥妙,让我们站在一个简单明了的视角看待疾病,分析经典方剂。
读经方,要读懂经方的用药目的,读透之后,你再开处方,可能与经方用药完全不一样,但思路却是一样的。到了那一步,你随手开出的都是经方的思路,都是经方。
第八个组方:瓜蒌薤白白酒汤
组方:瓜蒌实、薤白、白酒。
功能主治:通阳散结,豁痰下气。用于胸痹,症见胸背疼痛、痰多喘闷、气短不得卧,苔白腻而滑,脉沉弦者。
本方治疗胸阳不振,气滞痰阻之胸痹证。结合指南针,我们可以看出,此方主要是针对心肺这两个点而设立。
瓜蒌实理气宽胸,涤痰散结,清理肺中之痰郁,条畅胸中之气机;薤白温通滑利,通阳散结,行气止痛,振奋心阳;白酒既能增强薤白行气通阳、振奋心阳之功,同时味辛入肺,又能开宣肺气。药虽然只有三味,却能使胸阳得振,肺气得宣,痰郁得散,胸痹得以消除。
如果伴有胃气上逆,痰涎壅盛,胸痛彻背,背痛彻胸,不能安卧者,加半夏降上逆之胃气,化壅盛之痰涎,这样就是针对心、肺、胃而设的“瓜蒌薤白半夏汤”了。
若病邪由胸部向下扩展到胃脘,至两胁之间,胃气又逆而上冲,形成胸胃合病,在瓜蒌薤白白酒汤基础上去白酒加枳实、厚朴增强降气理气之功,加桂枝协助薤白振奋心阳,而且桂枝也有平冲降逆之功。这样就是针对心、肺、胃而设的“枳实薤白桂枝汤”了。
旅行提示:为什么枳实薤白桂枝汤不用白酒?白酒对人体有什么作用?过量饮酒是如何伤身体的?这些问题想明白了,就可以深入思考酒精性肝硬化的治疗了。
第九个组方:炙甘草汤
组方: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主治:心脉失养证。症见脉结代,心动悸。
要明白此方的意义,首先得了解心脏在人体的状态。心脏属火,体阴而用阳,火的产生需要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就是心血,没有心血这个物质基础,心火就不旺。我们可以做一个心的模型,点燃一个沾满油的棉花团,看看棉花团的燃烧,就可以想象到中医的心脏,如果没有油,棉花团就不可能有熊熊大火,如果油烧干了,火自然会熄灭。
缺血的心脏,就好比缺油的发动机,时动时止。心血不足,自然出现心律失常,脉结代……
人体的心血来源于何处?来源于肝,肝藏血,为心脏提供阴血。
肝所藏之血来源于何方?来源于肾,肾阴是肝血补充的关键。
肾阴来源于何方?来源于胃,食物精微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转运……
看看指南针左轮,就明白心血的来源问题了。
再看看炙甘草汤配方:
重用生地,既能养肾阴,又能养心阴。
人参、麦门冬养心阴,阿胶养心血。
重用炙甘草,甘草味甘,能培脾胃之土,从根本上解决心血的来源问题。
反佐桂枝,是因为运用大量的滋阴养血的药物,为防止补水太过反而灭了不旺的心火,此物不可缺也。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协调两轮。
麻仁一物的功效,历代医家颇有争议,众说纷纭,其实麻仁就是润滑小肠,促进小肠通利,为何用此?心与小肠相表里,手太阳小肠经络心,小肠郁塞,则小肠经不畅,心脏也会受累,此经通畅,心脏经气也会更加顺畅。
一个炙甘草汤,其实从六个方面来解决心脏阴血不足、经气不畅的问题:
1.直接补养心阴(生地、麦冬、阿胶、人参)。
2.补养肾阴,增加心阴之来源(生地)。
3.补养脾胃,增加心阴之来源(炙甘草)。
4.通利小肠经脉,促进心经气血运行(麻仁)。
5.反佐温养心阳的药物,协同补养心阴的药物来提供心血(桂枝)。
6.调和营卫(生姜、大枣)。
或问:炙甘草汤中麻仁之通利小肠,前人尚未提出,此有根据乎?
答曰:观察小肠不通利之病人,其人或便秘或便溏,历时日久,则肠道郁塞或生小瘤,凡此类病人常伴有心力不足的表现,脉象显示左手寸脉浮取虚细若绝,西医往往查遍心脏无任何异常。小肠治愈,则心气自足,也是可以验证的……
此发前人之所未发,细心揣摩,能明此理,则近三分之一的心脏病可以治愈。
何也?心脏无过,小肠有罪也。
旅行提示:这一节,在对炙甘草汤的分析中,提到了“心脏不适”与“小肠病变”有关,此点想通之后,可以深入思考“肺与大肠”、“肝与胆”、“脾与胃”、“肾与膀胱”,他们互为表里,病变时常常相互影响。
第十个组方:丹参槟榔饮
组方:丹参、菖蒲、枇杷叶、槟榔。
功能主治:补养心血,祛风除湿,降气化痰,用于风痰湿邪上逆于心,闭塞心窍,胸闷不舒,心脏鼓动无力。
方中枇杷叶,量大为君,能降十二经脉之逆气,能化十二经脉之痰涎。槟榔下气行水,药走胃与大肠,两药相伍,体内风、痰、湿均从大肠排出。
丹参,既能活血通脉,又能养血养心;菖蒲祛风除湿,芳香开窍;两药相伍,补养心血,疏通心脉,同时也能搜心中风湿之邪。
药虽四味,立意深远,从指南针中可以看出,四味药主要作用于胃、心两处。临床中凡胃气上逆,痰涎壅盛,心血不足,心脉不畅者,均可以选用此方加减,对于风湿性心脏病,已出现器质性病变者,坚持服用此方,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旅行提示:此方为一道人所授,临证用此,疗效颇佳。使用时枇杷叶可根据病情,放胆用之,用量在20~100g,常获奇效。
前面主要立足于肾阴、肝、心三个点,分析了十个组方,接下来我们开始从胃这个点来分析一些经典的处方,感受古人的立方之妙处。
第十一个组方:小半夏汤
组方:半夏、生姜。
功用:和胃降逆,消痰蠲饮。主治痰饮内停,心下痞闷,呕吐不渴,及胃寒呕吐,痰饮咳嗽。
结合指南针,很容易看出,此方主要是针对胃这个点而设,半夏降逆化痰止呕,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两药相伍,共奏“和胃降逆,消痰蠲饮”之功。
此方药味虽少,但临床运用却能常见奇效,方中充分体现了一个“降”字,胃气以降为和!凡胃气上逆,胃中有寒痰寒饮者,均可放心使用。
第十二个组方:半夏泻心汤
组方: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
临床表现为: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
呕为胃气上逆;肠鸣下利为脾脏虚寒,清气不升反降;气机升降失常,郁塞中焦而成痞满之证。用干姜,辛温而散,人参、大枣益气健脾,脾寒得除,清阳得升。用半夏散结除痞,降逆和胃,胃之逆气得以消除。用黄连、黄芩苦寒泄热,与半夏合为苦降之势。炙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通方共呈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功,对于消化系统诸多疾病均有良效。
如果我们结合指南针来看:胃之上为心,胃下为肾阴;心主火,肾阴主水;火为热,水为寒;因此胃病最容易出现的病机也就是上热下寒,寒热错杂。如果患者存在脾肾阳虚的情况,就更容易形成寒热错杂之证。半夏泻心汤就是针对脾、胃这两个点而设立,熟悉此方,对于如何寒热搭配使用药物,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呕盛者,去干姜加生姜四两,而成生姜泻心汤。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之力,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苦降、补益脾胃之品,故能用于治疗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
若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为误下后形成中气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甘草泻心汤,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共奏益气和胃、消痞止呕之功。
结合指南针,从半夏泻心汤的加减变化可以看出,修复胃降脾升功能,调理中焦寒热之气,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根本。
旅行提示:理解胃病的病机大多为寒热错杂非常重要,再结合“胃气以降为和”,以此思路治疗胃病,则诸多疑难的胃病,均可获取捷效。胃为什么容易出现寒热错杂的病机,你想通了吗?
第十三个组方: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枳实、厚朴、芒硝。
用于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而成之里热实证。
由于实热与积滞互结,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脘腹痞满疼痛。
里热消灼津液,肠道干燥,糟粕传导不利,燥粪积于肠中,故腹痛硬满而拒按。
热邪盛于里,腑气不通,心气不能下移,浊气反而上逆,扰乱心神,故见谵语。
阳明里热炽盛,蒸迫津液外泄,则手足汗出。
热盛伤津,燥屎内结,故见舌苔黄燥,甚者可见焦黑起刺,脉沉实。
我们借用指南针来看,阳明腑实证的治疗,病位主要是在胃与肠,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泄热即可。
方中枳实、厚朴降气,推动胃肠之浊气下行。芒硝,软坚散结,软化燥屎;配以大黄攻下,荡涤肠胃,促进胃肠蠕动。药虽四味,有芒硝散结,有大黄涤荡,有枳实、厚朴降气下行,三方协助,层层推进,取其急下实热燥结,以存阴救阴,可谓“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旅行提示:你可以结合指南针,试着分析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看看它们的适应证,以及古人的立方思路!
第十四个组方:温胆汤
组方: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
功效: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本方出自北周姚僧垣《集验方》,方名为之温胆,其“温”字理解,历代医家均有争议。陈修园《时方歌括》将其列为“寒能胜热”之剂,并说:“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即温也。温之者,寒凉之也。”
秦伯未则解释说:“本方称为温胆,是根据胆的性质,以期达到升发的作用。与温脾、温肾等的温字,意义完全不同。”
方中半夏、枳实、竹茹,均为降胆胃之气要药,陈皮、甘草、茯苓理气健脾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从指南针可以看出,此方作用于胃、肠、胆、脾。
此方并非“温剂”,也非“温法”,乃是“和法”而已。
旅行提示:此方解读,可以与小柴胡汤相参。方虽针对胆而设,但临床上很多消化系统疾病均可以此作基础加减治疗。
第十五个组方:四逆散
组方: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两,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结合指南针,结合逍遥散,你会发现,四逆散也是调和肝脾的经典配伍。
“少阴病”,这里的少阴指什么?如果是少阴肾,四逆散的药、方、法、理均不支持。历代医家也是颇有争议,本人认为:此处不是指少阴肾,而是指太阴脾。少阴本为肾,四逆散所设的为寒邪由太阴转入少阴之初,尚未完全深入少阴之地,所以此处少阴实际上指的为脾,寒邪层层深入,由三阳转入三阴,寒邪进入脾经,影响脾脏的升清。
经云:“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脾主四肢,现在脾被寒邪所困,清阳无法实四肢,所以出现四逆之证,四逆者,四肢发凉也。脾属土,脾土郁滞,反侮肝木,木喜条达,被侮则升发受阻。
咳者,土不生金,肺气不足也。
悸者,木不生火,心血不足也。
小便不利者,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不足,三焦水道来源不足也。
腹中痛,寒邪停留肠间,寒性收引,气机不顺畅也。
泄利下重者,脾不升清,水谷精微无以运化,夹杂而下也。
柴胡升发肝气,疏畅气机,化解脾土侮肝,恢复左轮。
枳实降胃气,降浊气,浊气得降,清气自升。
白芍养阴柔肝,防肝气之郁结,化火伤阴。
甘草者,健脾胃,调和药性。
或问,通观全方,并无调脾之药,何来健脾?
答曰:脾之升清,赖肝之疏泄,肝属木,木能疏土,四逆散借调肝之药调脾,也属治病求于本。
或问:病邪已经深入三阴之地,四逆散借调肝之药来调脾,能化解此病?
答曰:四逆散只是针对“四逆”而设,四逆者,清阳无以实四肢,手足四肢厥逆也。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均有加减之法。
此虽寒邪深入脾经,但病程不长,尚未变生他证,故用四逆散调理肝脾,缓四逆之证。
再回头看看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升发肝气的同时清胆火之力较强;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逆散则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旅行提示:“四逆散”与“四逆汤”,均有“四逆”,两个“四逆”的病机有何不同?你可以深入想想。
第十六个组方:附子理中丸
组方:附子、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功用: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借用指南针可以看出,附子理中汤主要是针对指南针上脾、小肠、肾阳这三个点而设。
本方所治诸症皆由肾阳虚衰、脾胃虚寒所致。肾阳虚衰,就好比做饭时灶中无火,锅里自然没有热量。人体肾阳不足则脾阳不振,寒从内生,阳虚失温,寒性凝滞,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故而脘腹冷痛;脾虚不运,则呕吐泄泻;脾主四肢,清阳不能达四肢,则手足不温。
方中附子为君,大辛大热,温补肾阳,肾阳旺,脾阳自振。用干姜,温补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补气健脾。三药相配伍,起到温中健脾之功。脾喜燥,脾阳虚易生湿邪,用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合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又能缓急止痛,还能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纵观全方,立足于温补肾阳,着力于温养中焦,使人体清阳徐徐上升,则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症,随温而解。结合指南针,十分明了。
第十七个组方:麦门冬汤
组方: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功能主治:滋养肺胃,降逆和中。用于肺痿证以及胃阴不足证。
人体心脏主火,火性炎上;肺脏主金,金性收敛;胃属土,以降为和。
心火借肺金的敛降、借胃气的下降,方能下行交于肾水,此理借用指南针来看,非常清楚明白。如果胃气不降,反而上逆,这样心火就无法借胃气下行交于肾水,只能借肺金收敛来下降,短期内无碍,时间久之后,必然伤及肺阴,同时胃中阴液上行救济,也会受到损伤。这样一来,人体自然会出现咳唾涎沫而短气、咽喉干燥等症。
方中重用麦冬,其味甘微苦,其性微寒,归心、肺、胃经。重用此物既能清亢盛之心火,又能养已伤的肺胃之阴。
人参益气生津,补中益肺;半夏降逆和胃,促进胃气下行,并能祛痰除涎。
粳米、大枣、甘草,均为培补胃气,助君臣补养肺胃。
此方之妙,妙在大剂量麦冬配以半夏,使胃气上逆的病机得以消除,同时心火亢盛、肺阴不足、胃阴受损均因一味麦冬得以扭转,可谓妙中之妙。结合指南针,细细玩味,自能感受到经方之神韵。
旅行提示:对于胃气上逆,心火亢盛,长期咳嗽的病人,用此方常获捷效,方中麦冬配半夏意义尤深,可以反复琢磨,值得玩味!
第十八个组方:麻黄汤
组方: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风为阳邪,首先犯肺,肺主皮毛……
麻黄汤证讲的是寒邪借风邪通过皮毛而入,侵犯肌表,卫气与之抗争,正邪相抗,人体阳气郁滞,所出现的一系列症候群。
①疼痛:寒性收引,不通则痛。②发热:正邪交战的反映。③恶风:卫气抵抗已经入表的风寒,正邪相争,卫气不能发于外,无暇顾及外风再次来袭,所以恶风。是卫气被郁,不能发于表的一种表现。④无汗:风寒郁表,毛孔闭塞不通,卫气不能外布滋养皮肤。⑤喘:肺受寒邪侵犯,气机郁闭,宣发肃降失常。我们再结合指南针来看看药方:
麻黄汤就是针对肺这个点受风寒的影响而设立的。
右轮的动力来源于肺,麻黄配杏仁,一宣一降,肺气宣发与肃降得以恢复,肺的开合功能健全,风寒表散,卡在肺这个点的问题得到解决,整个问题都解决了!
麻黄和杏仁就是麻黄汤的核心!
或问:还有桂枝呢?甘草呢?
答曰:桂枝入心,温心阳,通血脉,是从左轮入手。就好比汽车陷在泥潭中,麻黄和杏仁是修复前轮,从前边拉;桂枝是提升后轮的力量,从后边推,这样“一拉”、“一推”,车子就起来了。至于甘草,这里同小柴胡汤中一样,也是调和药性。
或问:从后轮入手,可以从肝、可以从胃,为什么一定要从心?
答曰:如果这样想了,说明对“指南针”有了一定的理解,对疾病已经开始深入思考了。
寒邪侵犯人体,侵犯肺的同时,寒邪在体内会削弱人体的火力,心主火,从心入手,用桂枝也是补火,也是扶正,温通血脉。火力补足,血脉通利,卫气可以输布到体表,自然就不会恶风、畏寒,风寒之邪就会随汗一起排出体外,人体阴分也可以外布滋养皮肤。
或问:为什么会随汗而解?
答曰:汗出是卫气战胜风寒,皮肤毛孔打开的标志。发汗就是开鬼门,就好比赶贼出门,贼离开时,大门也是打开的一样,如果门都没有打开,贼肯定还在家里!
或问:前面小柴胡证是因为肝胆疏泄功能异常,寒邪才会卡在胆这个点,那麻黄汤证又是为何?
答曰:麻黄汤证是因为肺气不足,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不够强盛,所以受了风寒之后,没有能力来宣散,风寒郁而不解,麻黄汤证也是有“正气不足”。
或问:麻黄汤是寒邪借助风邪侵犯人体肌表所致,如果只是单纯的风邪或单纯的寒邪,他们是如何侵犯人体的?又该如何治疗呢?
答曰:单纯风邪侵犯人体《伤寒论》中描述为“中风”,这里的中风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脑血管意外的中风,是“中了风邪”,那就是桂枝汤证了。而单纯的寒邪侵袭人体,就是后面要讲的“葛根汤证”。
第十九个组方:桂枝汤
组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 阳浮而阴弱。说的是脉象浮取为阳,沉取为阴,此句讲,桂枝汤证的病人,脉象轻取有力,沉取无力。人体阳气浮于外,阴分亏于内。
2.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风为阳邪,首先犯肺,肺受风邪的侵犯,就会通过宣发来散风,若逢人体阴分亏虚,阴不制阳,人体阳气宣散就会太过,故而发热、脉浮。亏虚的阴分被阳气外散,故出现汗出。
3. 恶寒、恶风。阴为阳之基础,阴分不足,阳气化生也会不足,卫气护表之力不足,故而恶寒、恶风。
4. 鼻鸣者,肺开窍于鼻,阴液走表则为汗,发于鼻则鼻塞而鸣;干呕者,胃气随肺气上逆也。
如果要概括桂枝汤证的病机,那就是人体阴分不足,营卫平衡失调,风邪侵袭,肺气宣发太过!
我们借用指南针再来看桂枝汤证:阴分不足,营卫失调就好似前轮大,后轮小,两轮运动不协调。
治疗上养阴分为主,调节气血两轮的协调运动就可以了。
白芍量大,养阴分。阴分足了,两轮就平衡协调了。
桂枝目的有二:其一,调节白芍的凉性;其二,温通心阳,促进阴分化为卫气,增强护表之力。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也就是调节两轮的协调性。
服药后喝稀粥一碗,就是促进营阴向卫气转换,薄薄汗出,就是卫气充足,风邪驱散的过程。
这样阴分得到补充,卫气来源充足,风邪得解。
或问:桂枝汤是阴分不足,风邪外袭所致,如果患者阴分不亏虚,阳分亏虚,风邪外袭又是何证?
答曰:这将是玉屏风证候。
或问:如果阴分过盛太多,形成体内湿邪停聚,风邪再来外袭,又是何证?
答曰:内有湿邪停聚,外有风邪袭表,风与湿相合,则为风湿也!
湿邪何治?祛湿不在于发汗,在于利小便!
风邪何治?桂枝汤法,微微汗出则可!
讲了单纯风邪袭表,那么单纯的寒邪袭表又会怎样?我们来看看葛根汤条文。
旅行提示:你可以试着分析一下玉屏风散,看看玉屏风散是如何提高机体护表之力的!想通了这个道理,肺气不足的很多疾病都可以得到解决。
第二十个组方:葛根汤
葛根汤组方: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寒邪为阴邪,人体足太阳膀胱为寒水之脏,同气相感,寒邪则自太阳膀胱经而入。
膀胱经者,其循背夹脊过项。寒性收引,自然会项背僵痛!
我们再看《伤寒论》条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其实就是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结合指南针,很容易就明白,借用葛根来发汗解肌,借用麻黄来宣肺发汗解表,借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这样寒邪随汗而解,营卫得到调和,其病自愈。
人体五脏各有特点:
心主火。如果心火旺盛,寒邪传至心,则被心火温化,就不会再继续传变下去。
同理,肾阳充足,寒邪传至少阴,也会被肾阳温化,也不会继续下传。
肺主气,主表。风邪进入人体,如果肺的宣发功能正常,风邪就会被肺宣散,不会继续传变下去。
脾喜燥,湿邪进入人体,传至脾脏,如果脾脏功能正常,湿邪会被脾脏运化,也就不会再继续传变。
胃喜湿,燥邪进入人体,传至胃腑,如果胃中的阴分充足,燥邪就会被胃润化,也就不会再继续传变。
从上面这几段话可以看出,外邪进入人体之后,无论何邪,只要脏腑功能健全,在传变过程中邪气都能被相应的脏腑给消灭。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受寒,有些人得病,有些人不发病;同样是受风受湿,有些人患了痹症,而有的人却正常。
中医有句话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实这里的正气,并非单单指护表的卫气,它指的是脏腑健全的功能;邪不可干,不仅仅是说邪不能深入人体,亦指邪气深入人体后,会被相应的脏腑给消灭;“不可干”指的是“不发病”!
旅行提示:上面几节,讨论了《伤寒论》的几个经典方,要深入了解,你可以边看《伤寒论》,边思考,看看寒邪进入人体之后,应该如何传变?针对寒邪的入侵,人体有哪些防御体系,他们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第二十一个组方:桔梗枳壳汤
组方:桔梗、枳壳。
功能主治:宣肺行气,主治伤寒痞气,胸满欲绝。
桔梗归肺、脾经,性升;枳壳归胃经,性降。两者一升一降,胸中郁塞之气得顺,胸满自愈。
再看看指南针,升者肺气得宣,右轮运行有力;降者胃气得降,浊气下行,左轮运行有力,两轮运行通畅,气滞得运,胸满得消。此方看似简单,但升降相随,组方精妙。
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指南针,其实指南针可以理解为如右两轮。
这就好比大自然看到的漩涡一样,它也是太极图的一种演化形式。外边大轮子的运行,能够推动里面小轮的运行,同样,里边小轮的运转通畅,也会带动外边大轮的运行。桔梗枳壳汤就是升脾降胃,斗转中焦,从而拉动一身气血的运行。
旅行提示:看完此节中的演化图形,你再想想大自然河流中的漩涡,再想想龙卷风,想想银河系星云的排列。你就会明白,太极无所不在,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就是如此!天人相应,诚不我欺。
第二十二个组方:枳术汤
组方:枳实、白术。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结合指南针看看这个配方,你会发现也很奇妙。
白术归脾经,助脾升清,运化水气。
枳实归胃经,降胃气,行胃之气滞。
一升一降,则中焦水气停留所致“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立即可散。
我们再看看上面的图形,就会非常清楚枳术汤的作用原理。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这种病人有没有?
临床上比较常见,脾肾阳虚之人,如果贪凉饮冷,再加上思虑过度,脾气郁结,则水饮与气结停滞中焦,形成中焦痞满,大如旋盘,饱胀无饥饿感,体重增加,赘肉横生……运用枳术汤,升降相扶,推动中焦,行气运湿,两轮运行条畅,水气郁结消散,旋盘何复存在?此方对于腹型肥胖者效果亦佳!
在经方中有没有这种升降相随的用药思路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枳壳配桔梗在很多古方中都可以看到,因为这是一种技巧,四两拨千斤的技巧。不信你可以看看血府逐瘀汤,组方为: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为什么在一大堆活血化瘀药中加上枳壳和桔梗,因为这两味一升一降,斗旋中焦,这样会带动一身气血,气行则血行,瘀血自然得以消散。
借用指南针,我们讲了这么多组方的辨析,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临床上可以操作吗?我举个案例:
华某,女,65岁。
胸骨后针刺样疼痛3年。
患者3年来胸骨后针刺样疼痛,稍稍活动病情立即加重,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均怀疑冠心病,但针对心脏的各种检查均正常,医院也只能按照冠心病治疗,服药期间,时好时坏,三年来病情逐渐加重,就诊时患者步行50米即感到刺痛难忍,伴口干,口中黏痰较多。舌苔正常,切脉时右寸、关郁滑,左关郁塞如豆,心脉正常。
切完脉,我告诉患者,你心脏没问题,是痰气郁阻在前胸,吃吃顺气化痰的药就好了。随后开了一个处方,自拟为双升双降开郁化痰汤。
枳实20g 白术20g 桔梗15g 枳壳15g 莱菔子30g 郁金20g 归尾15g 鳖甲30g 甘草10g
患者服用3剂,步行几站路也无任何不适,对疗效大感惊奇,随后续用6剂,巩固疗效。
分析一下这个处方,枳实、枳壳降胃气,桔梗、白术升脾气,两升两降,浊降清升,郁塞在胸骨后的气自然就顺畅了,配上莱菔子化痰,效果就更加明显。左关郁塞为肝气郁结所致,当归归肝经,配上郁金解郁,重用鳖甲,化痰散结,肝气自然顺畅。
通方升清降浊,条畅气机,配伍解郁化痰之品,有何痰气郁结不能开,故而起效迅捷……
旅行提示:学习中医第二站已经结束,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你是否对遣方用药的规律有了一些感受,是否意识到药物升降沉浮之性的重要性,因此学习中药一定要记住药性、归经,开处方时,一定要思考处方中药物的走势!只有这样才能以简驭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