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王中兴,不过是西周衰亡前的回光返照 | 经典中国通史50

宣王即位以后,在召公和周公的辅佐之下,一方面努力恢复周王朝自文王、武王、成王、康王以来建立起来的好传统,一方面继续革除厉王时的各种弊政,使周王朝在政治上有了一番新气象。

有一件宣王时的铜器“毛公鼎”,把周宣王汲取厉王实行“专利”引起国人暴动的教训记载得十分详细。“毛公鼎”是我国直到目前发现的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铜器,共有497字,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早已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熟知。

铭文记载说,宣王要求臣下处理政事时,要广开言路,不得雍累庶民,必须使下情上达;同时,宣王还警告他们对其僚属平时要严加管束,不准那些人沉醉于酒。等等。很显然,“毛公鼎”铭文记载的宣王所发布的各项禁令,都是针对厉王时的苛政和官纪败坏等往事而发的。

由于周宣王的励精图治,使国内的各种矛盾有所缓和,一些诸侯也纷纷来见宗周朝见宣王,周王朝的威望逐渐又有所提高。宣王在努力整饬国政的同时,还不断对西北和南方的一些不服从统治的少数民族部落大举用兵。

西北一带的猃狁和西戎,是对西周王朝威胁最大的戎狄部落。他们以游牧为生,战斗力相当强,经常对周王朝进扰乱。特别是自懿王以后,随着西周王朝国力的衰弱,他们的骚扰活动也愈发频繁,直接威胁着首都镐京的安全。

公元前825年,宣王首先任命了召穆公为相,秦仲为大夫,进行大规模反击戎人的战争。这年大旱不雨,宣王迷信地认为是战争不利的征兆,急得他连忙向群神祈祷。也是凑巧,就在宣王祈祷后不久,果然下起了大雨。虽然如此,在与戎人的战斗过程中,秦仲还是兵败被杀。但宣王并不甘心失败,继续选用了秦仲的儿子庄公为将,又给他7000人马,让他征讨西戎,终于取得了胜利。

与此同时,宣王还发动了对猃狁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猃狁族被赶到了北部很远的地方,减轻了对北部边境的威胁。在与猃狁交战中最出名的英雄是南仲和尹吉甫。南仲曾受宣王之命驻守朔方,使这一带成为周王朝北部的重要屏障。另一名大将是尹吉甫,他率领大军攻伐猃狁,一直打到他们的根据地太原。

宣王还从公元前823年开始,对南方的荆蛮和东南的淮夷发动了战争。他曾命令方叔带兵攻打荆蛮、召虎带兵攻伐淮夷、尹吉甫征伐徐戎。直到公元前810年,经过了多年艰苦激烈的战斗,把这些部落征服,江汉徐淮一带从此才正式纳入了西周王朝的版图。周宣王把这些新征服的地区赏赐给召虎、申伯、仲山甫等有功之臣,申伯也被加封。仲山甫被封往东方。

宣王时期,经过连年的对外征战,不仅“复先王之境土”,夺回了在周王朝中期以后因国力衰弱而被一些少数民族占去的土地,而且还使周王朝的版图比以前有所扩大。边疆的一些少数民族又像从前一样,恢复了同周王朝的联系。这与周王朝自恭王以来的那种门庭冷落的局面恰成了明显的对比。因此,历史上把宣王对外战争的胜利称为“宣王中兴”。

周宣王时期与北方、西方、南方、东南方的少数民族的战争,在铜器铭文中也有记载。宣王五年的“兮甲盘”,就记载了兮甲曾随从周宣王出征北方的猃狁,砍得了不少人头和捉了许多俘虏。此后又受宣王之命去征伐南淮夷,向他们征收布帛、冠服和奴隶。这个兮甲,就是尹吉甫。尹是他的官名,兮是他的氏,甲为他的名,吉甫是他的字。

另一件宣王六年时的铜器“召伯虎盨”,记载了召伯虎伐淮夷取得胜利后回到丰京,宣王为他举行献俘报捷的“告庆”典礼。

虽然周王朝在与周围一些少数民族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但周王朝的政治和军事力量都早已十分虚弱,“宣王中兴”只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没过几年,周宣王在与外族的继续斗争中连吃败仗,周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很快就处在灭亡的前夜了。

宣王即位不久,就废除了每年春天必须举行的藉田典礼。周王朝的大臣们对宣王的这一违反祖训的做法十分不满,有一位大臣虢文公劝谏宣王说:

“您把一年一度举行的藉田典礼取消了怎么行呢?先王立下这个规矩,是为了向万民表示对农事的重视呵!……您不是立意要继承和发扬先王的传统么?怎么能够'不藉千亩’,放弃了重视农业的政策呢?您这样做下去,将来是不堪设想的!到那时,祭祀鬼神用的供物将会十分短缺,老百姓的生路也会被堵死,又怎么能求得上天的福佑和让老百姓为您卖命呢?”

周宣王拒绝了虢文公的劝谏,因此“不藉千亩”就成了他为政“失德”而受到猛烈攻击的罪状之一。据说,因为他不听劝谏,三十九年(前789)与姜戎交战,受到老天爷的惩罚,在千亩这个地方被姜戎打得大败。为什么宣王“不藉千亩”引起了虢文公等人激烈的反对,并把30年后大败于姜氏之戎的原因也归罪于此呢?

原来,西周初期,土地为周王朝国有并划分为井田。奴隶们在国王和他的大小爪牙监督下集体耕种,每年春天举行的“藉田”典礼,不过是向全国进行一年耕作的总动员而已。

到了宣王时期,井田制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不仅大小贵族利用奴隶的剩余劳动所开垦出来的一块块“私田”,就是原来的大片“公田”,也不少被贵族化公为私,可以随意进行交换或转让。贵族开始把这些田地划分为许多小块,交给原来的奴隶们去自行耕种。每年春天,农师之类的农官再也没有必要到田野里去监督生产,一些贵族也早就习惯了不去田里,而通过收取地租的办法过着坐享其成的生活。

宣王“不藉千亩”,实际上是对自恭王以来就出现的土地国有制逐渐瓦解的承认。周宣王面对现实、顺应历史潮流的做法,受到顽固维护土地国有制的贵族的强烈反对和攻击。他们把“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的原因一股脑儿归咎于“不藉千亩”,以发泄对宣王实行的这一新措施的不满。

正是由于宣王承认了土地关系发生变化的事实,从而使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宣王凭借暂时得到恢复的国力,开始了对外的战争,北伐猃狁、西戎,南征荆蛮、淮夷,才取得了“中兴”的局面。

宣王实行改革以后,部分得到了人身解放的奴隶,不但对原来的贵族,而且对于周王朝也应负担兵役和各项杂役了。但是,一贯拼命利用奴隶的剩余劳动为自己开辟私田的贵族,想法设法向周王朝隐瞒人口的数量,这就引起了他们和周王朝的矛盾。

宣王晚年,不断的对外战争,使国力消耗很大。人力和物力的严重缺乏,使得宣王开始对各级贵族手下不在国家控制数字之内的隶农打主意,让贵族们按照实际的人数带领他们参加战争或从事各项劳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料民于太原”。

宣王“料民”——统计人口的措施,激起了贵族们的强烈不满。有一个大臣名叫仲山甫,危言耸听地对宣王说:“老百姓的数目是不能进行统计的!自古以来从不进行人口统计,但都能知道人口的多少,这是因为设有各种官职管理这方面的事情……国王的责任就是让万民在田里好生劳动,在农闲时去打猎。通过藉田或狩猎就可以进一步检查人口数字了,又何必亲自大张旗鼓地统计人口呢?您这样做,就向天下暴露了周王朝人口减少、兵源枯竭,而您又没有办法处理好政事的弱点。这样,各国诸侯就会远远地离开您,不再亲附王室了。所以我认为,您无端地进行人口统计,连老天爷都会被激怒的!这不仅妨碍您今后对天下的治理,还会对您后世子孙也产生不利影响!”

周宣王不顾仲山甫等人的反对,坚持“料民”,使周王朝所能控制的人口数目有所增加,兵源的问题也得到了暂时的解决。但是,由于西周奴隶制王朝已病入膏肓,宣王实行“不藉千亩”和“料民于太原”的改革也无济于事。到了他的儿子幽王即位以后,西周王朝便在天灾、人祸和外族入侵的交相打击下灭亡了。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西周史话》。《西周史话》作者为王宇信先生,1940年5月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17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