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鼎磁铁冠名】“隔膜如隔山”!上市公司跨界造膜受阻 一个仍在路上一个业绩堪忧

近年来,锂电行业跨界频频,从资本公司到传统制造业再到食品业,各路人马十分默契的聚焦于锂电行业,玩起了跨界。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是全球发展的大方向,锂电行业也会因此受益,未来前景十分可期;另一方面,新进入者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

大东南造了七年还在路上

2017年8月25日,大东南发布2017年半年报,公司实现营收4.65亿元,同比增长15.8%;净利润亏损270万元,同比增长85.6%。其中,锂电池隔膜营收79.4万元,占总营收比重0.17%。

与目前锂电池隔膜业务成拖油瓶的现状相比,大东南进军锂电池隔膜领域之时可谓是信心十足。

2011年9月,大东南定增募资,拟投入3.66亿元进军锂电池隔膜。根据当时的预测,项目建成后,新增年销售收入2.7亿元,新增年净利润5491万元。

当时规划项目建设期为2年,第2年开始进入达产期,生产能力要达到设计能力的100%,即年产6000万平方米锂电池隔膜。

在2013年7月,大东南表示,公司专注于薄膜生产38年,隔膜的技术在项目投入之前就已经进行了储备,且公司拥有自己的研究院,70%的专家已经到位。

如此齐全的准备,彰显了大东南进军锂电行业的雄心壮志。然而事与愿违,大东南于2015年7月投产的2条锂电池隔膜生产线,投产当年隔膜收入仅为57.3万元。2016年年报显示,大东南锂电池隔膜业务占比仅0.16%,收入不到200万元。

历时七年的造膜之路,从建设到投产,再到开拓市场,投入了巨大的物力和财力,然而实际营收与计划相差甚远,造膜之路几成败局。

小结:隔膜作为锂电池四大材料中技术壁垒最高、附加值最高的部分,相对国外企业而言,一直处于技术相对落后的状态。近年来干法隔膜才形成自身的技术体系,进口替代基本完成,而湿法隔膜仍是锂电池材料进口替代的最后一块阵地。

也正因如此,国内众多公司瞄准了背后蕴藏的巨大商机,想要自己研发生产隔膜。大东南正是如此,在锂电行业风起之时就眼光精准的发现了隔膜行业大有可为,积极布局,然而大东南只是薄膜制造商,尽管已有38年的经验,但在锂电池隔膜领域却未必能够发挥自身优势。

胜利精密锂电之路遇阻

2017年8月18日,胜利精密发布2017半年报,其中显示,苏州捷力2017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89亿元,同比增长58.07%;净利润-156万元。

据了解,苏州捷力主要致力于锂离子电池湿法隔膜的研发和生产。2015年11月,胜利精密使用自有资金不超过6.12亿元收购苏州捷力51%的股权。且收购之时,标的拥有2条湿法隔膜生产线。

根据股权转让协议,苏州捷力负责人彭立群承诺苏州捷力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为1.3亿元、1.69亿元和2.197亿元。

而信息显示,并购之前,苏州捷力业绩似乎也并不理想。但胜利精密依然选择加码,2016年10月,胜利精密决定以支付现金方式再购买苏州捷力公司33.77%股权。

加码依旧没有达到业绩承诺。根据胜利精密2016年年报,苏州捷力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2.69亿元;实现净利润6000万元。尽管扭亏为盈,但与业绩承诺的1.3亿元相差甚远。

2017年上半年,苏州捷力的净利为负,距离业绩承诺的兑现时间越来越近,届时1.69亿元的净利能否达到,仍存在较大问题。

小结:胜利精密主营业务为电视、笔记本电脑、移动通讯及智能制造,锂电池材料并不是公司擅长领域,进军锂电行业,选择向外寻求隔膜并购标的视为明智之举,然而标的公司的盈利情况同样需要慎重斟酌,业绩承诺难兑现,拖后腿的情况只会对公司的发展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

另外,今年上半年胜利精密的公告称,已建成并贯通8条湿法隔膜产线,基膜设计产能可达4亿平方米/年;8条涂覆膜生产线,设计产能可达1.2亿平方米/年。

如此高的产能却没有相应的匹配业绩,其背后的原因不得不深思。而胜利精密也是2015年至今跨界锂电并购,而标的业绩承诺未达预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总结:起点研究(SPIR)分析认为,锂电行业新进入者以大集团和上市公司背景为主,未来3-5年仍然具有较大投资吸引力。

上市公司跨界锂电行业时:

①审视自身所长。上市公司跨界锂电行业不能盲目自信,需正视进军领域的技术难度;

②衡量标的业绩承诺。上市公司需要充分考虑标的业绩承诺是否合理,以及充分分析标的往年盈利情况;

③躺着赚钱的时代已去。锂电行业风起之时,十分火爆,产品供不应求,然而目前资本的扎堆涌入很有可能引发产能过剩,需要理性投资并在培育优质产能上下功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