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解说 | 3大类颈部肿物大汇总
1、颈部边界:上部以下颌下缘、乳突至枕外粗隆的连线与头面部分界。
下部以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与肩峰的连线与胸部、上肢、背部分界。
2、颈部分为三部分:
(1)颈前区—颌下颏下区(1)和颈前正中区(2);
(2)颈侧区—胸锁乳突肌区(3)、肩胛舌骨肌斜方肌区(4)和锁骨上窝(5);
(3)颈后区—(6)
3、颈部淋巴结:浅、深淋巴结,按部位分为颈上部、颈前区及颈外侧区淋巴结。
>>颈上部淋巴结:
(1)枕淋巴结:收纳枕区及项上部皮肤淋巴,注入颈外侧浅、深淋巴结。
(2)乳突(耳后)淋巴结:收纳颞、顶、乳突区及耳廓的淋巴,注入同上。
(3)腮腺淋巴结:收纳面、耳廓、外耳道的淋巴,注入颈外侧浅及颈深上淋巴结。
(4)下颌下淋巴结:收纳眼、鼻、唇、牙、及口底的淋巴,注入颈深上及下淋巴结。
(5)颏下淋巴结:收纳颈部、下唇中部、下颌切牙、口底及舌尖等处的淋巴,注入下颌下及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
>>颈前区淋巴结:
以颈筋膜浅层分为浅、深两组。
(1)颈前浅淋巴结:收纳舌骨下区的淋巴结,注入颈深下或锁骨上淋巴结。
(2)颈前深淋巴结:
喉前淋巴结:收纳声门裂以上及喉的声门下区及甲状腺的淋巴;注入颈深上或下淋巴结。
甲状腺淋巴结:收纳甲状腺的淋巴,注入颈深上淋巴结。
气管前淋巴结:收纳甲状腺及颈部气管的淋巴,注入气管旁及颈深下淋巴结,并与纵隔淋巴结相交通。
气管旁淋巴结:收纳甲状腺、喉、气管与食管的淋巴,注入颈深下淋巴结。
咽后淋巴结:收纳鼻腔后部、鼻窦、中耳、腭后部及鼻咽部的淋巴,注入颈深上、下淋巴结。
>>颈外侧区淋巴结:
以颈筋膜浅层分颈外侧浅、深淋巴结
(1)颈外侧浅淋巴结:收纳枕、耳后及腮腺淋巴结引流的淋巴,注入颈深上、下淋巴结,也可注入锁骨上淋巴结。
(2)颈外侧深淋巴结:分三组
a.副神经淋巴结:收纳枕、耳后及肩胛上的淋巴,注入颈深上及锁骨上淋巴结。
b.锁骨上淋巴结:收纳副神经淋巴结、胸上部、乳房和上肢引流区的淋巴,注入颈深下淋巴结,或直接注入胸导管、右淋巴导管。
c.颈内静脉淋巴结:以肩胛舌骨肌分颈深上和颈深下淋巴结。
颈深上淋巴结收纳枕、乳突、鼻咽、腭、扁桃体及舌引流来的淋巴,注入颈深下淋巴结。
颈深下淋巴结收纳颈深上淋巴结及颈上部淋巴结引流来的淋巴,其输出管变粗,注入右淋巴导管、胸导管(左侧),或直接注入静脉角。
颈部肿块:颈部任何部分组织或其间隙发生的异常肿胀、膨大或隆起。按发生原因及病理,分为先天性、炎症性、肿瘤性三大类。
1、炎性病变
由于头颈部淋巴网络丰富,炎性肿块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
临床上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块,有反复发作病史,无腺体导管阻塞症状。查体可见肿块位置表浅,可有多个,可呈串珠状,活动度好,无压痛。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后常导致颈部淋巴结炎。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相对少见一些的病原体包括结核杆菌、不典型分枝杆菌、真菌、猫抓病等。因为这些病原体对生存环境的挑剔性,快速培养往往很难培养出结果,这时了解病史及对针吸活检物质行相关的斑贴试验则有助于诊断。
淋巴结核:多见于青年,患者可有低热、盗汗等结核毒性症状。查体可见肿大的淋巴结,常发生在颈部血管周围,大小不等,可互相粘连或与周围组织粘连,如内部发生干酪性坏死,则可触到波动,穿刺可抽出稀薄脓液,可夹杂干酪样坏死物;晚期破溃后形成瘘管,愈合后可形成瘢痕。若无典型结核病史,尚有肿块发生于颈前正中,随吞咽上下活动等特点时,导致误诊为甲舌囊肿行手术切除,形成结核瘘口久治难愈。因此对病程较短的颈部肿块怀疑结核者,可行结核杆菌特殊培养、胸片、血沉检查、PPD试验及PCR等检查。
涎石病90%以上发生于颌下腺,而80%的下颌下腺导管阻塞由涎石引起,二者息息相关,成年男性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排除唾液障碍及继发感染,当导管堵塞时可发生涎绞痛(在进食时,尤其进酸性食物时腺体肿大、胀痛)。查体:腺体肿大,质硬,可有压痛,颌下腺导管口常有红肿,溢脓,双手触诊可及呈条索状的导管,有时可扪及导管内的结石;多为单侧受累。X线检查或造影可显示有无结石、导管狭窄或堵塞部位。
导致颈深部感染的疾病主要包括扁周脓肿,上消化呼吸道外伤,涎腺感染,先天性颈部囊肿及瘘管感染。路德维希咽峡炎(Ludwig angina)是一种特殊的颈部深部间隙的感染,涉及舌下及下颌下筋膜间隙,牙源性感染是此类脓肿的主要病因。由于舌下间隙肿胀,舌体被抬升至口顶,可造成呼吸困难。路德维希咽峡炎早期可单纯静脉抗感染治疗,但晚期出现呼吸受限时,需紧急手术。口底肿胀明显插管困难时应及时行气管切开术。在治疗上,应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很重要。偶尔当抗感染治疗无效或颈淋巴结炎反复发作时,需行切开引流,但患牙亦应拔掉。
2、先天性疾病
>>颈前正中区
1)甲状舌管囊肿:
约1/3出生即被发现,但多于青少年期发病;囊肿多在颈正中线舌骨上下,尤以舌骨上区为多,一般无自觉症状。查体可见肿块质软,界清,和表面皮肤无粘连,但可随吞咽活动,伸舌试验阳性。需与异位甲状腺、皮样囊肿、颈部结核等鉴别。
甲状舌管囊肿
2)异位甲状腺:
一般位于舌根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少数位于喉前正中者易误诊为甲状舌骨囊肿。异位甲状腺质地较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但不随伸舌而移动。超声的诊断价值较大,可表现为正常甲状腺区域无甲状腺组织,颈前区皮下层内有回声类似甲状腺的块状结构,无正常甲状腺的形态。但仍须注意鉴别,在诊断困难时,穿刺也有助于判断肿块的性质。术中肿块为暗紫色是甲状腺组织的特殊征象。必要时可行甲状腺核素扫描。
3)皮样、表皮样囊肿:
多见于儿童或青年,好发于头颈部、头皮、腮腺附近,尤以颏下区多见。多为单发,肿块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查体见肿块质韧,界清,和表面皮肤无粘连,触诊呈典型的面团样感觉;穿刺可抽得牙膏状油脂样物质。病理可鉴别二者:囊腔内有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件者,为皮样囊肿;囊腔中如只有上皮细胞而无皮肤附件者,则为表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Dermoid cyst)
>>颈侧区
1)鳃裂囊肿:
第二、三、四鳃裂囊肿可表现为颈部肿块。发病原因为发育过程中鳃裂和鳃弓融合未完全,尤以第二鳃裂囊肿最为常见。好发于一侧颈部,位于下颌角后方,下颌下腺和胸锁乳突肌前缘之间,外口多位于颈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中下1/3交界处。但不随吞咽动作而活动。
鳃裂囊肿
2)颌下腺囊肿和舌下腺囊肿:
舌下腺囊肿较为多见,而舌下腺囊肿有些病例舌下区正常而颌下区有囊肿表现(潜突型舌下腺囊肿),因此发生在颌下区的囊肿不应简单视为颌下腺囊肿,要注意术前及术中的鉴别诊断,以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可仔细观察口底有无肿胀,用手指轻压颌下区肿块,如口底出现有波动感的囊肿,即可确定为舌下腺囊肿;二者穿刺液淀粉酶试验均为阳性,但以舌下腺囊肿的液体较为黏稠;如无法在术前确定囊肿来源,可于手术中观察囊肿与腺体的关系,最后确诊。舌下腺囊肿应将舌下腺与囊肿一并切除,残留舌下腺或误将舌下腺囊肿当下颌下腺切除常为术后囊肿复发的原因。
3)囊性水瘤:
临床上以儿童多见,90%在颈侧部,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查体可见肿物表面皮肤正常与肿物无粘连,但深部活动度甚差,肿物呈分叶状,质软,触诊有波动感,体位移动试验阴性,透光试验可阳性,但如肿物部位较深或有内出血和感染则失去透光性。穿刺有时可抽出清亮透明的淋巴液,不含胆固醇结晶,镜检可见淋巴细胞,较易临床确诊。颈部B超和CT是重要的辅助检查,尤其CT可清晰显示肿块范围及累及部位。
囊状水瘤(Lymphangi oma )
4)海绵状血管瘤:
位置表浅时表面皮肤呈蓝色或紫色,如位置深则皮肤颜色可正常;触诊肿块边缘不清,按压时柔软,且可压缩,放手后又恢复。体位移动试验阳性(瘤体低于心脏平面时瘤内血液回流受阻,瘤体增大,瘤体高于心脏平面时血液回流通畅,瘤体缩小),在瘤体内有时可扪及静脉石,穿刺可吸得可凝固的血液,应注意:神经鞘瘤较大时中央可发生液化甚至呈囊性时穿刺可得红褐色血性液体,但经久不凝,可资鉴别。
血管瘤
3、肿 瘤
>>良性肿瘤
1)神经鞘瘤:
好发于青壮年,以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常见,生长缓慢,可伴有神经功能症状:来自交感神经者可有Horner征;来自迷走神经者可出现声音嘶哑;来自舌下神经者可有伸舌偏斜,半舌萎缩;肿瘤来自感觉神经(颈丛或臂丛)可有疼痛、麻木,甚至患臂丛肿瘤的上肢可有放射性电击样疼痛。颈动脉三角区的肿块、颈动脉移位及神经功能障碍为临床三主征。多表现为颈部单个圆形或卵圆形肿块,有完整包膜,质地中等硬度,界清,可呈分叶状,有时囊性变或黏液性变;肿块活动度与神经方向有关,一般肿块可沿神经干左右活动而不能沿神经干长轴方向移动,囊变区穿刺可抽吸出褐色不凝血性液。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特点、B超、CT以及细针抽吸活检等。需与颈动脉瘤、鳃裂囊肿、皮样囊肿、颈部转移癌等鉴别。
神经鞘膜瘤
2)脂肪瘤:
临床上多表现为无痛性,生长缓慢的圆形肿块。触诊肿物呈分叶状,质软、基底大、活动度小、界限不清、有假波动感。穿刺偶尔可吸得淡黄色油脂样物质。
3)纤维瘤:
无痛性、生长缓慢的圆形肿块。触诊表面光滑、质地较硬、活动度大、界清,和周围组织无粘连。
4)颈动脉体瘤:
较少见,多见于中青年。在颈动脉三角区出现无痛单个肿块,生长缓慢,常有数年病史,肿瘤较小时可无症状,较大时可有神经压迫症状。查体见颈动脉三角区内肿块,位置较深,质地较硬,可左右移动但不能上下移动;在肿块上可扪及传导性搏动,听诊时可闻及杂音,压迫颈总动脉肿块不缩小,部分病例肿块可向咽部突出。B超、CT检查在确诊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CT检查,可清楚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位置关系。颈动脉造影可见“高脚杯”样改变(颈内、外动脉分叉部角度增大,角的顶端由锐角变为钝角等)。
颈动脉体瘤
>>恶性肿瘤
颈部恶性肿瘤
1)转移癌:
颈部出现质硬、活动度差的肿块,尤其40岁以上患者,有长期烟酒史时应高度怀疑转移癌的可能,可依据颈部转移癌80%规律,结合淋巴引流的区域及时、准确地寻找可疑病灶。要在关注肿物的同时兼顾头颈部的检查及全身检查以免误诊或漏诊。
颈部转移癌在颈部肿块中的发病率仅次于慢性淋巴结炎和甲状腺疾病。原发病灶多位于头颈部。其中鼻咽癌较早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可为鼻咽癌的首发症状,多侵犯Ⅱ区及咽后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位于下颌角后方,逐渐增大,有时融合成团,质硬,活动差,无压痛;常为单侧性,也可双侧颈淋巴结同时受累;鼻咽部活检有时需多次施行方可得出正确诊断,若高度怀疑而反复活检为阴性,可全麻内镜下活检或切开表面黏膜取深层组织活检。口咽癌亦可转移至Ⅱ区及咽后淋巴结。喉癌所致颈淋巴结转移尤以声门上型者易发生,多转移至Ⅱ、Ⅲ区,晚期可转移至Ⅰ区、Ⅳ区;下咽癌与之类似,但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常转移至Ⅱ、Ⅲ、Ⅳ区。鼻腔、鼻窦癌的淋巴结转移,常发生于病变后期,肿大淋巴结多位于同侧Ⅰ区。肺癌、食管癌等病变,有时可发生Ⅳ区淋巴结转移,其中肺癌可表现为同侧Ⅳ区淋巴结转移,胃癌可表现为左Ⅳ区转移。
2)恶性淋巴瘤:
以青壮年多见,主要表现为多发性淋巴结肿大,逐渐互相融合成团,不移动。浅表淋巴结的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常是恶性淋巴瘤的首发表现,尤以颈部淋巴结为多见(60%~80%),20%~25%的结外淋巴瘤发生于头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提示病灶已有播散(右侧来自纵隔或两肺,左侧常来自腹膜后)。同时多伴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头痛、吞咽困难、咀嚼困难、发热、消瘦、贫血、盗汗等,还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最常见者为脑膜浸润。需与慢性淋巴结炎、结核性淋巴结炎、颈部转移癌等鉴别。确诊主要靠组织活检,血沉、血清碱性磷酸酶检查、骨髓穿刺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许多头颈疾病都可表现为颈部肿块。在病史的询问中,年龄、发病时间、肿块最初发生部位等可提供初步的诊断思路,查体时应包括肿块检查、头颈部其他器官和全身的检查,不同部位的肿块对于诊断有提示意义。原发灶不明时可在内镜下于鼻咽、扁桃体、舌根、梨状窝、食道等处行多点活检。若怀疑为恶性但FNA为阴性结果,可行肿块切除活检。FNA及组织活检是颈部肿物诊断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