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俄罗斯陶醉

拥有音乐,对人的一生而言已然足够,但是,只用有限的一生去拥抱音乐,是不够的。——拉赫玛尼诺夫

      2018年9月的第三周末,连续四场的音乐会,最后以9月15日晚上的《指挥大师尤里·特米尔卡诺夫与俄罗斯圣彼得堡爱乐乐团音乐会》完美收场,也是这四场中演出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现场气氛最为热烈的一场,是2018年度交响音乐会中极为值得关注也极为重要的一场。看罢细品,个人认为这也是今年以来听到的最具感染力的交响乐。散场后回家,演出的场景历历在目,那种时而松弛、时而震撼、时而广袤而华美,时而像从一扇门进去再推开另一扇门不断变换新天地,令人陶醉而不能自拔。就像完成一件重要的事,顿时从紧张中放松下来而彻底放空,除了躺着听现场录音的回放,什么也不想干。在极为繁忙并将继续紧张到下周乃至到十月中旬的忙碌中,一场激动人心的音乐会是调解心情、消除疲劳的最佳良药。虽然转天周日还要工作,但卸掉疲惫可以尽情地投入到新的征程。

本场演出是拉赫玛尼诺夫专场,相对其他俄罗斯作曲家,本人非常喜欢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觉得从作品中显示出的俄罗斯忧伤和压抑乃至悲剧性的精神气质与柴科夫斯基极为相近,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中,俄罗斯精神当中的某些无法调和的东西永远纠缠在那里,他深入到这些矛盾之中,热情而沉郁、放纵而内敛、强烈追求而又无奈放弃、承认宿命而永不屈从,他是在抑制中积蓄力量,因而更具暴发性,往往在钢琴连续不断的敲击或弦乐的协奏中,一种精神闪耀或迸发,虽然同是忧伤与和压抑,但有着明亮与希望,这是老柴的作品中看不到的。而本场演出的作品《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和《e小调第二交响曲》则是这种气质的代表作。

上半场《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由被乐迷戏称为“钢琴拳击手”的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操刀,这位1990年以压倒性优势夺得了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金奖的钢琴家,素来以无懈可击的技巧,专攻那些技术十分苛刻的作品,曾有过音乐会上一口气演奏全套李斯特《12首超技练习曲》的创举,他演奏力度之强悍,甚至激情酣畅之时时有“咔嚓”断弦的情况,“钢琴拳击手”绝不是浪得虚名。本场演出也确实现场感受到了他的力度。

来一段别列佐夫斯基的视频,与音乐会对比一下。

与传统的摆位不同,为了压制一下强悍的管乐和低音声部,本场演出第一、二小提琴声部分列两厢,大提琴在钢琴家后面,而钢琴则是竖着摆,琴盖也被卸掉。此前看过别氏的一段视频也是这么摆,但从现场效果看,这种钢琴的摆位和处理似乎声音出来偏散。

第一乐章开始的段落是我非常喜欢的,甚至说也是我一提到拉三钢协时马上能够反应出来的旋律,充满阳光的、温柔中带点轻松,如天鹅绒般的柔滑的旋律在以后多次出现。后面的沉郁的旋律如迅捷且悄然无痕的乌云从远处飘来,并在第一段旋律重复后逐步增大,进一步将悲愤的情绪带向疯狂且呈现歇斯底里的状态,然后又再度走进心中最阴暗的角落,而在第12分钟时,在那最强烈激昂的乐段,内心的拉锯与痛苦几乎将自己完全分裂,原来的轻快主题此刻却讽刺地用最阴郁的方式诠释,不知所措的心情就像在琴键上不停舞动的双手,想彻底发泄又仍受羁绊,在疯狂与压抑的边缘不断交织着,直到无力与虚脱的来临。

在这一乐章的处理上,自感别氏发挥得不是很理想,上半场前半部分感觉如同喝醉了酒一般有些摇摆,开始便有些犹豫,其后触键也不那么清晰。但到后面逐步出来效果,那种震撼到心脏的颤动开始显现。最后那段高难度的华彩乐段处理得极为漂亮!

由于第二与第三乐章是连在一起演奏的,而且第二乐章一开始还是第一乐章的延续,被孤独与绝望的氛围完全笼罩,但最终,在节拍愈来愈慢之下,在音量愈来愈小,无力与孤绝中停止反抗。第三乐章几乎无缝衔接,随后上行模进音型开始,旋律将绝望与希望接了起来,乌云渐渐地散去,管弦乐团与钢琴的搭配无可置信地完美,黑白键上的手指又恢复了元气,用愈来愈快的速度带领我们找到阳光,第一乐章开始的旋律又精炼地回来。悲伤被锁在门外,所有的精神此刻已然恢复,旋律找回速度与勇气,并兴奋地表现内心的激动,这一刻,每项乐器都拥有强韧的生命力,整首乐曲在此刻达到了高潮,在钢琴炫技的表演下,音符为拉赫玛尼诺夫留下了尾声的签名,做了完美的终结。

别氏在这两个乐章的处理上显示出他独具特色“钢琴拳击手”的特质,在乐队的配合下以重金属般坚实的力量将琴键一砸到底而不混乱,均衡潇洒不赶不躁,如飓风扫荡、如海浪澎湃,以雷霆万钧、气吞山河的气势,让观众听得毛孔扩张、血往上涌、脑袋嗡嗡作响,心脏为之震颤。特别是返场时重奏的第三乐章末段那种挥洒自如的震撼力是我几十年观看演出生涯中所未见。此时即便你没听过拉三钢协,即便你是否听懂,你也会被这气势所击倒,所感染、所震撼,此时我们都不需要语言,只有爆棚的掌声和叫喊来说明自己的感受!

拉三钢协被称为史上最难的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自己也称之为“大象之作”。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西里尔·史密斯(Cyril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这回在现场真实地感受到了别氏超绝的技巧和大气磅礴的强大气场。演出前在大剧院的六号门看到正在抽烟和乐团乐手聊天的别氏,蓬乱的头发,粉色衬衣包裹下腆着的大肚子和睡不醒的眼神,与我手里CD封面上的小鲜肉有着天壤之别,而第一乐章前半部分时,我还怀疑别氏是否浪得虚名,但一曲下来真的为之折服,这种特质不是后天得来,甚至可以说不论怎么模仿都不会模仿得到,它是一种深厚文化积淀的折射,一种生与俱来的天资和背后汗水的收获。为今天能够在现场感到幸运,这将是永生难忘的“拉三”!

有幸请大师给存的CD签名

20分钟休息后,指挥大师尤里·特米尔卡诺夫与俄罗斯圣彼得堡爱乐乐团音乐会开启了下半场的演奏——拉赫玛尼诺夫《e小调第二交响曲》(Op.27)。

Symphony no 2, op. 27 in E minor 1 mvtMoscow Radio and TV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ed by Pavel Sorokin - The Russian Masters: 40 Classics By Tchaikovsky, Rachmaninoff, Shostakovich, Scriabin and Sviridov

Symphony no 2, op. 27 in E minor 2 mvtMoscow Radio and TV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ed by Pavel Sorokin - The Russian Masters: 40 Classics By Tchaikovsky, Rachmaninoff, Shostakovich, Scriabin and Sviridov

Symphony no 2, op. 27 in E minor 3 mvtMoscow Radio and TV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ed by Pavel Sorokin - The Russian Masters: 40 Classics By Tchaikovsky, Rachmaninoff, Shostakovich, Scriabin and Sviridov

Symphony no 2, op. 27 in E minor 4 mvtMoscow Radio and TV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ed by Pavel Sorokin - The Russian Masters: 40 Classics By Tchaikovsky, Rachmaninoff, Shostakovich, Scriabin and Sviridov

这是我第二次聆听特米尔卡诺夫与俄罗斯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的演出了,上次是2016年6月11日,那次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当时印象非常深刻,被特大师优雅绵长的气质所折服,但由于本人对老肖的作品不是很感冒,加上两个曲子风格不同,表现手法也迥异,所以还不是很尽兴。这回同一作曲家的作品也同样是喜欢的曲子,让我对这部作品的演绎多了份期盼。

作为当年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继承者,圣彼得堡爱乐乐团随着特米尔卡诺夫常年游走于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经历,让这个在穆拉文斯基经营了40余年的乐团,在诠释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时少了些粗粝但特质鲜明的“毛子味”,而多了些华贵色彩的欧洲风格。今晚在现场感受《第二交响曲》时对此有确切地感受。

《第二交响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在他的《第一交响曲》首演失败后近十年后的第二部交响乐作品也是他三部交响乐作品中最出名的。两年前领教了特米尔卡诺夫的指挥风格。这回大师从第一乐章开始,再次展现出来那种如同太极高手白鹤亮翅般舒缓,清晰而严谨的风格,让乐团把拉氏作品中温暖而厚重的色彩表现得非常到位。第一乐章,指挥的节奏较慢(总体偏慢,除了第四乐章),将那种由阴郁到明亮的过独表现得极具俄罗斯特性,置身在空旷的原野上,或是苍茫的暮色中,看归鸟投林,荒草摇曳,第一主题那个有些阴郁的主题,在最后再次出现,但已经有着明亮的色彩,对此印象十分深刻,似乎觉得在哪个俄罗斯电影中听到,顿时想到了童年的时光。整体看这个乐章处理风格相对其他版本较为舒缓。有乐迷指出,结尾处的英国管出了一个小BUG,,后来听录音才反应出来。

第二乐章的处理上,大师仍然秉承一贯的传统,将开始一段诙谐曲特色的粗狂的主题处理得比较圆润,少了一些棱角,但在主题呈现的弦乐上其特有的美感就比较突出了,那种如流水般悠扬的声音令人心醉。

第三乐章是整个乐曲中最为著名也最为打动人心的乐章,堪称世界交响曲中的皇冠明珠,经常是把它摘出来单独欣赏。小提琴以斯拉夫风格的优美情调拉出了流畅的旋律。接着由单簧管以优美的旋律演奏出主题,这一主题美得令人心醉,回味这个旋律,泪水慢慢地会浸润出一种甜蜜的忧伤。这样富有温柔、暖性和冥想的歌曲性旋律不会不使它沉谧,想到俄罗斯牧笛升起在夏日乡村的苍穹,想到无尽的平静大草原。这个歌唱性的主题成为拉赫玛尼诺夫最迷人的旋律,成为二十世纪最暖性的阳光。而大师对这部分的诠释可以说无出其右。

第四乐章,辉煌和光明战胜压抑和黑暗,各种乐器全开,交替登场,速度开始快起来,第二主题和随后的前面的主题再现,又让我似乎置身俄罗斯广袤大地上。最后钟鼓齐鸣,欢腾热闹,也给全场带来欢乐的结束。虽然感觉这个乐章有些与前三个乐章风格相违,有点赶,特别是最开始时候。但这部曲子,大师处理得化骨无绵,精巧而带有如画般的俄罗斯风格,即便没有接触这部曲子,也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俄式风情,那种华美,是以往的“毛子味”所缺失的,也是其他地区交响乐团呈现不出来的。当大师以短促但坚定的手势华丽地结束了全曲,场上观众爆发掌声和欢呼,让整个音乐厅显得有些脆弱,这种感染力贯穿了所有在场上的人。圣彼得堡爱乐乐团以其精彩的表现,让人们感受到俄罗斯

文化的精髓,那种流淌在血液里的虽历经波折与磨难但永远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Allegro moderatoSt Petersbu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20th Century Classics: Sergei Rachmaninoff

纵观全场,大师举重若轻,和蔼可亲,注意每一个细节的雕琢,保持一种稳重又华美甚至是古典主义的风格,又超然于物外,在欢乐与掌声中表现出淡定与从容,如入定之高僧,又如得道之道长,展现出特有的魅力,也一改传统对俄国人的印象,却处处又让人觉得他就是俄罗斯人,在他身上爆发出的能量只有“战斗民族”才能具备。

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乐团返场演奏了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的《爱的礼赞》,这部有着极美旋律的曲子,在曾经担任英国皇家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特米尔卡诺夫手里呈现出令人飘飘欲仙的效果,全场的观众都醉了……

本场演出前请周晓静教授做了近8分钟的导赏,虽然时间所限,但不论增加观众对作品的理解还是秩序的维护都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得益于大剧院的有效管理和本场观众的高素质,不仅没有在乐章间鼓掌,就是以往诟病的演出时照相、大声咳嗽和演出期间走动都很少,良好的演出秩序也保证了这场演出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可以说观众本事就是演出的一部分,大家以自己的表现与艺术家们共同创造了经典,也见证了伟大。感谢艺术家,感谢周老师、感谢每一位观众,当然也要感谢保利天津大剧院创造的机会和巨大的付出。

“作曲家所创作的音乐,应该反映出他祖国的精神,他的信仰,他的爱情,音乐中应该有他生活道路的总结。”虽然拉赫玛尼诺夫的后半生因为与苏联意见相左没有再回到他的祖国,但正如他上面所说的那样,他用他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了俄罗斯。在今天的演出中,除了音符带给我们的喜乐,我们还感受到了俄罗斯文化——普希金的诗歌,蒲宁的散文以及列维坦、希什金的绘画:深沉而丰富的灰色调,宽广而忧郁的大地和旷野,孤寂的沼泽墓地和教堂;白桦树黄绿相间的秋叶,雄伟的森林,枯死倒下的大树,静静的小河……

    这一切构成——伟大。

    我在此见证了,感受了,陶醉了……

文章已于2018/09/16修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