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汗王宫就没有沈阳城
没有汗王宫就没有沈阳城
作者:佟佳明修
2016年12月19日,可谓黄道吉日。沈阳市文化局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将2012年发掘的沉睡在地下300多年“汗王宫遗址”免费对公众开放,一起开放的还有“豫亲王府”遗址。这是一项解读沈阳城历史,意义深远的活动。把一座清朝原汁原味的宫殿式建筑遗址裸现给市民,并在遗址露天的围城内通过壁画、APP等现代影像展现现出来,可以说:是个浓缩沈阳城清史的缩影,是生长在沈阳城微型清史的博物馆。
我们沈阳文物保护自愿者团队,亲历了这个盛大活动的全过程。
2016年12月19日上午10点整,汗王宫遗址陈列馆开馆仪式在中街豫珑城如期举行。
沈阳市副市长姜军等多位领导及专家学者亲临豫珑城参加开馆仪式,并分别做了重要讲话,共同为汗王宫遗址陈列馆揭牌,宣布汗王宫遗址陈列馆正式开放!
开馆仪式结束后,沈阳市考古所赵所长引领各位领导学者参观了汗王宫遗址。开放的遗址包括两部分组成:豫亲王府遗址和汗王宫遗址。赵所长对当年的修建、历史意义、考古发掘过程以及发生在遗址内的历史故事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此次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跟随参观游览,姜军副市长及专家学者被参观队伍包围其中,身后甩出一条长龙,由此可见市民对汗王宫的传奇历史表现出浓厚兴趣。能在馆内零距离观赏遗址真容,浓重的文化气息感染着每一位参观者流连忘返。
从汗王宫遗址的红门步入陈列馆,迎面而立的是多媒体APP展板,只要一部手机扫描二维码,下载汗王宫智慧导航APP,就可以360度欣赏3D效果的复原后的汗王宫。以后坐在家里就可以饱览遗址全貌。
环视汗王宫遗址陈列馆好似一座当年的方城,这个占地面积2182平方米的露天主体部分,带着历史痕迹呈现在市民眼前。
遗址被围墙栏杆保护起来,望着一个个金色醒目的指示牌,仿佛看见考古工作者的足迹,他们将遗址的宫门、柱础石、一进院、宫墙、探沟的位置逐个明示。沿正门望去,一个两进院院落,一座传统的满族高台院落式建筑,飘然而至。其中的二进院有三间正房,为努尔哈赤的寝宫,两侧有厢房。如今能看到的,主要是遗址的基础,但也能大致看出当年的轮廊。前院整体高出当时路面一米左右,经一组台阶进入北侧更高的二进院。可以确定汗王宫是当时盛京最高的建筑了。
环绕陈列馆四周的石雕壁画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与汗王宫遗址相关的史实。汗王宫遗址的另一侧的玻璃窗内,展示了一部分出土文物,包括瓦当、滴水、脊砖等建筑构件。
赵所长说:“汗王宫是盛京城第一座宫殿式建筑,当时故宫的大政殿还没建好,清初1625年到1626年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均在此决策。”
同时开放的豫亲王府遗址,坐落于“豫珑城”一楼与“汗王宫”遗址相邻的一个红门内,占地面积332平方米,主要保留的是近10长的甬道,被罩在玻璃地面之下,甬路被一影壁挡住,两侧迂回延伸出去(据考古发现在甬路的尽头还有个方形的影壁广场)。影壁基座的大小与此前收藏于沈阳故宫的豫亲王府的小豆红石雕影壁的尺寸完全相同。
在游览参观结束后,赵所长又被众多媒体包围,他独有的学识配上浑厚的男中音,用朴素的语言揭开了当年汗王宫历史的面纱。
如何确认这里为汗王宫?
汗王宫始建于1625年,是努尔哈赤迁都盛京后的寝宫.一是: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吻合。2012年5月至8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沈阳中街“豫珑城”项目用地范围内发掘出一组明末清初建筑遗址。经专家论证,并结合《盛京城阙图》等文献分析,该遗址为努尔哈赤迁都盛京城后所建的汗王宫遗址;二是,典型的满族两进院高台式建筑与时代相吻合。考古发掘,发现了宫殿门址、甬道及带有满族建筑特点的高台建筑台基、宫殿基址等建筑遗迹;三是,在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黄、绿琉璃瓦等带有莲花纹的建筑构件与之前在赫图阿拉、辽阳、出土的文物相吻合。为考古学上确认“汗王宫”的位置、布局、形制提供了实证。汗王宫与沈阳故宫大政殿为同时期建筑,两者的关系真实体现了清早期宫与殿分离的满族宫廷两点一线的建筑特征,因此,汗王宫遗址被考古学界认定为“一宫两陵”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11月2日,汗王宫遗址被列入辽宁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同年,汗王宫遗址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
当年的汗王宫为何如此简陋?
游览着大汗的寝宫遗址,不忍要问,现在看到的宫门、中六个柱础石形状不一柱础石的基石,有圆形,也有长方形?断断续续的宫墙里砌着大小不一的砖。原来是因为当时建汗王宫时比较仓促,并且清初的经济实力较弱,汗王宫的砖很多都是从其他建筑拆迁而来。考古工作者从挖掘出的汗王宫遗址建筑构件中发现了汉代、明代的砖石,进一步证明汗王宫的建筑材料来源于当时周边地区的遗址及房屋。开放前对此实施了保护工程,主要包括遗址建筑基础补夯补砌、遗址防风化处理、遗址地貌修复等。
这里曾经的主人是谁?
努尔哈赤与他的五位福晋于1625年至1626年曾居住于此,由于大政殿尚未落成,当时的汗王宫既是努尔哈赤的寝宫,又是他理政的主要场所。值得一提的是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福晋,即大妃,相当于皇后,名叫阿巴亥,也就是多尔衮的生母。是名义上皇太极的继母,在1626年努尔哈赤伤重不治后,被迫殉葬,一同殉葬的还有两位妃子。
遗址门前的锣、鼓、云板的秘密?
一踏入遗址首先看到的是立在遗址前的鼓、锣和云板各一块,据说是当年努尔哈赤用于传递宫外信息的工具。可见当年的汗王很重视后宫的防卫,同时,在宫室两道门中间设有值守人员,夜间有紧急事情通报,也不准进入宫内。所以就有了打胜仗时击鼓,有人逃出城鸣锣,敌情入侵打云板的历史展现。
盛京城历史上的九门?
汗王宫遗址是清早期努尔哈赤的居住和办公的地方,“高台建筑、两进院落、宫殿分离”典型的满族传统建筑风格,建于高台,便于防御敌情。汗王宫紧贴盛京九门,便于努尔哈赤狩猎出行,也给自己留了一个逃生的后门。
汗王宫为何废弃?
在康熙年间,汗王宫基本废弃,原因是:努尔哈赤去世后,汗王宫没了主人,最后由三位白旗老人看护,到康熙年间逐渐损毁废弃。
再去探访当年的豫亲王府遗址?
现开放的遗址是豫亲王多铎的府邸,他是清太祖的第十五子,多尔衮的弟弟,大福晋所生,也是努尔哈赤最喜欢的儿子,努尔哈赤各个儿子的王府都建在盛京城内。只有豫亲王府建在汗王宫附近,单就这个王府的位置就能感受到他们的亲近程度。
考古人员发现王府也是高台院落建筑。院墙东西宽约44米,南北长有45米左右,近乎一个方形。王府的正门位于今天的北中街上,一条近30米的甬道通往正房,前后两院用影壁分割。
之前曾发现过豫亲王府的大门和南围墙遗址,可惜当时没有保留下来。此次展现在遗址是清晚期的甬道,这条碎石子和砖铺砌保存最为完好的甬道,经过考古人员的精心切割制成将近10米的甬道放回到原址保护。同时,复原了一座影壁仿制品放在甬路的尽头,这就是我们推开王府红门看到一个完整的当年场景。
这座沉睡的汗王宫与沈阳故宫大政殿为同时期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汗王宫的发掘,是我国都城考古的一个重要发现。盛京是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最后一个都城,清代统治者曾经先后在今赫图阿拉、辽阳、沈阳、北京建都。其中,赫图阿拉老城规模很小,辽阳古城遗址已破损,清代统治者在北京沿用的是明朝宫殿,只有沈阳的清代早期建筑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而汗王宫则成为清代早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汗王宫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满族文化史、沈阳城的历史演变,以及后金和清代的宫廷史、建筑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怀着对历史的深厚感情,聆听了赵所长的历史回顾,感觉真真正正的补了一堂大清朝的历史课,更加深爱这座历史名城。
最后,用赵所长的一句话结束本次活动。“没用汗王宫,就没有沈阳城”。
保护文物,铭记历史,我们停不下的脚步,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