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先生课徒稿(珍贵)
趙剛山水畫
純真、純善、純美
近代中国的剧烈动荡,堪称自古未有。真诚而敏感的艺术家,总是能够感应时代的脉搏,勇于承受命运的压力,并自觉地予以回应。国画大家潘天寿,以大写意花鸟山水名世,在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诸大家之后,别开一重天地。潘天寿的作品,富于刚劲奇崛的气象,以结构与格调取胜,这都与其笔墨追求有关,而深层根源在于潘天寿的人生与人格,切实关系到他对传统和时代的切身理解与自觉回应。在本质上,潘天寿不是职业画家,而是具有道义感与责任感、追求理想人格的中国儒士。
——潘公凯
潘天寿 西湖碧桃图
墨笔花图 1931年
艺术原为安慰人类精神的至剂,其程度愈高,其意义愈深,其效能亦愈宏大。艺术以最纯静的,至高、至深、至优美、至奥妙的美之情趣,引人入胜地引导人类之品性道德达到最高点,而入艺术极乐之天国。蔡 孑民先生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亦就是这个意思
——1949年,关于“国画与诗”
八哥图 年代不详
画至化境,形神皆着我意。“夺”者,须有我之精神移入于物,交流引动,方可夺物之精神也。是精神,实为物我精神之融合。
山水画家,不观黄岳、雁山之奇变,不足以勾引画家心灵中之奇变。然画家心灵中之奇变,又非黄岳、雁山可尽赅之也。故曰:画绘之事,宇宙在乎手。
黄岳之峰峦,掀天拔地,恢宏奇变,使观者惊心动魄,不寒而栗;雁山之飞瀑,如白虹之泻天河,一落千丈,使观者目眩耳聋,不可向迩:诚所谓泄天地造化之秘者欤。
绘画必须有思想,否则就不成绘画。自然界的形和色是死的,只描摹对象,其艺术也是死的;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自然,其艺术就是活的了。这是古今中外不变的定律。
农家清品图 1958年
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
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
——《论画残稿》
凌霄图 年代不详
——1963年,对来访学生语
春兰新放图 年代不详
——196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附中作中国画讲座
梧桐甲虫图 年代不详
白描水仙图 年代不详
——《听天阁画谈随笔》
芭蕉蜘蛛图 年代不详
有万物,无画人,则画无从生;有画人,无万物,则画无从有;故实物非绘画,摄影非绘画,盲子不能为画人。
——《听天阁画谈随笔》
荷叶蜻蜓图 年代不详
荒村古渡,断涧寒流,怪岩丑树,一峦半岭,高低上下,欹斜正侧,无处不是诗材,亦无处不是画材。穷乡绝壑,篱落水边,幽花杂卉,乱石丛篁,随风摇曳,无处不是诗意,亦无处不是画意。有待慧眼慧心人随意拾取之耳。“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惟诗人而兼画家,能得个中至致。
——《听天阁画谈随笔》
蘑菇图 年代不详
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蓄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
——《听天阁画谈随笔》
葫芦菊花图 年代不详
法自画生,画自法立。无法非也。终于有法亦非也。故曰:画事在有法无法间。
——《听天阁画谈随笔》
蜻蜓荷石图 年代不详
——论画残稿
甬江口炮台图 1932年
美情与利欲相背而不相容。去利欲愈远,离美情愈近;名利权欲愈炽,则去美情愈远矣。惟纯(真)坦荡之人,方能入美之至境
霜天暮钟图 1931年
谁有创造,谁就能在历史上占一席之地;谁没有创造,谁就会被历史淘汰,所以,你们不要以学像我为满足。
——20世纪40年代,对学生语
柏园高士图 20世纪30年代
画人胸中生生郁勃之精神灵感,融会自然之形神,激发流(行)于运思挥毫之间者,气韵是也。
钩花兰石图
落笔须有刚正之骨,浩然之气,辅以广博之学养,高远之神思,方可具正发眼,入上乘禅;若少气骨、欠修养,虽特技巧思,偏才捷径,而成新格,终非大家气象。
——《论画残稿》
雁山观瀑图 年代不详
山水画之布置,极重虚实。即世所谓虚能走马,密不透风也。然黄宾虹云:“虚处不是空虚,还得有景。密处还须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此即虚中须注意有实,实中须注意有虚也。实中之虚,重要在于大虚,亦难于大虚也。虚中之实,重要在于大实,亦难于大实也。而虚中之实,尤难于实中之虚也。盖虚中之实,每在布置之意境。
——《听天阁画谈随笔》
師傳統精髓大乘
悟自然神韻歸心
心覺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