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象”是重要的:“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文章里,阐明了“言象意”辩证逻辑关系,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为何题目用了“明象”而不是其他两个方面,即“言”或者“意”。
午饭后溜达,单位院子不算大,绿化却很丰富。比如就花朵而言,冬季开始到现在,次第开放过冬梅、结香、连翘、桃花、海棠、樱花,今天发现大片的杜鹃要开花了,少许早熟杜鹃的红色花蕾绽放中。
说这些的意思,是指花草树木带给这个世界的是形象,是花开花落的形象,简称就是“象”。
这些植物的形象是鲜活的,具体的,活生生的,包括颜色、形状、姿态、位置等等,这就是象,“不远不近、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你见或不见,它就在那里。
那么植物形象在展示什么意义吗?
当然,植物不会这样无聊的追问,只有“吃饱了撑的”人类会如此,会主动寻找原本无意义的“意”。
比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展示野草的顽强生命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默默付出自有收获。“草木本无情,何须美人折”。
这些如实的精细描述,我们不由自主的予以主观赋意。就草木形象而言,我想它们的意义或者意图就是“生存”“活着”“展示”。
就人类而言,生存这个意义也是重大无比,毕竟先生存再生活,先生存再发展,先生存再生长。
而生存这个意义首先对应的是婴儿期。婴儿期作为前语言期,还没有掌握好口头语言,主要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生存的意义。婴儿肢体语言表现为动作、喊叫、哭泣、微笑、烦躁等等情绪行为,即各种形象,也就是“象”。
这些形象是我们感觉器官的产物,是面对世界直接刺激的结果。可见,象最为我们熟悉,也是最具生活气息的存在。
婴儿期的象,更多表现为各种情绪,表达的意就是活着、生存、展示,非常类似花草树木。
从这个意义说,王弼把象作为题目内容非常恰当,我们首先是作为形象在展示,在存在,在活着。
可是,人类毕竟是高级动物,不会甘心满足于活着,而是要欲壑难填的好好活着,活的有意义,活的有趣味。
于是,作为形象的人的存在,随着语言的发展,有了新的赋予存在的意义,这是更加深层的“意”。
这个意表现为各种层次的需要,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表达的,最高层级的需要即“意”,就是成长性需要。
成人充分发展了语言,包括口头与书面的,也不遗余力的表达者“意”。于是,形成了“言象意”体系,象是主体外在展现,包括行为、情绪等非言语活动,依然占据心理活动的主体。
作为主体的象,向外发展的是语言,用语言和形象表达着内在的意图与意义。
只不过这时候的意,不仅仅是生存需要,夹杂了现实各种需要,以及成长性需要。一言多意,一意多言行,也就不奇怪。
须知,当言不达意时,就需要象来表达,因为象才是最原始的,也是最基础的,好比我们用情绪行为而不是语言表达爱,更加富有深度。
由此可以理解老祖先的话语:
《周易》说“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