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物保护,发现历史老建筑”沈阳市文保志愿者团队开展文保志愿者培训第一期

“书香飘香四溢,古建风韵犹存”,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如今的建大校园可以说是恰如其分。十王府后巷的老院子、八王寺仅存的大殿、奉天医科大学建筑这些历史老建筑因城市改造异地复建工程得以在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保留下来,见证着沈阳这座古都悠久的历史。

2019年3月9日,沈阳市文保志愿者团队走进建大校园,为来自辽宁大学、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沈阳建筑大学以及社会各界的文保志愿者共计三十余人开始了第一期的记录家乡历史短视频培训活动。此次培训由杨树、河西两位资深的文保志愿者担任主讲老师,他们用丰富的经验和优秀的作品阐述了文保志愿者的工作方式,即通过手机拍摄来记录下分布在沈阳各处具有历史参考价值的老建筑。

      河西老师通过讲述英国艺术家保罗·施耐德来华体验生活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代社会是一个“读图时代”,因此手机便成了人们记录生活、发现生活的最方便的工具,号召我们用手机随时随地的记录下身边的老建筑,在保证拍摄内容的真实性和史料性的前提下,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些老建筑了解沈阳历史。杨树老师则在技术方面为我们进行了培训,强调了要口述结合发现,做历史的见证者。

此次培训让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了历史文物保护,标志着我们已经正式的成为了一名文保志愿者,以下是参与活动的建筑大学学生的一些感悟:

今天是我第一次参加有关文物保护的讲座,我受益匪浅。在这之前,作为一个对文物领域没有什么涉足的大学生,我还没有什么兴趣,但是今天听了几位老师的讲解,我萌发了了解文物,探索文物的兴趣。沈阳,虽然没有首都北京那样闻名昭著,但是它也是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杨树老师为我们播放在沈阳的各个地方发现历史文物的视频,让我增强了对这个城市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作为一个大学生,可能还做不到去中国的各个城市去实践,去进行文物探索和保护,但是我们置身于沈阳,可以深入到沈阳的大街小巷,带着发现文物的眼睛去探索。今天老师讲的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我感同身受,手机的出现,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美好,在如此便捷的生活环境下,做一些有意义的志愿实践活动是再好不过了。

——工程管理1803班 金美辰

通过此次活动,让我深刻的意识到文物保护在身边的点点滴滴,博物馆里的文物要保护,身边那不起眼的木房子甚至是井盖,都是需要保护的。对于文保活动也不只是说说而已,更要付诸于行动,杨树老师和河西老师用十年的时光坚持文保工作,我们身为志愿者更应该有这份参与的决心,力争为文保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不敢说为国家做到什么,至少能为沈阳,为浑南新区,为了沈阳建筑大学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从八王书院做起,从身边的百年建筑做起。我不敢说我今后做的文保工作会多么的出色,但我会努力的坚持下去,从身边的每一滴做起。感谢这次意义丰富的文保讲座,更感谢文保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道桥1804班 谢济远

   今天,两位老师现身说法,用丰富的经验与优秀的作品让大家真正地了解到了文保志愿者的工作,使我明白了其中的意义与价值,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文物,也许就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不被发现,也许它正在某个工地,面临着要被拆除的噩运,如果我们不去发现它们,不去将它们记录下来并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它们就不会得到真正的保护,因此,我们要行动起来,成为一名文保志愿者,为文物保护献上一份力量。

———电气1805班 张启蒙

   城市和人一样具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并且这些历史并没有走远,它就在我们脚下,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后人保留下这些珍贵的记忆,而这些急需我们保护的历史老建筑,它们写满了历史的故事。

最后感谢沈阳建筑大学志愿服务中心为本次活动提供的培训场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