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故宫晓知——元代沈阳路城隍庙碑(六)
元代沈阳路城隍庙碑——原置于沈阳中街路北城隍庙内,元至正十二年(1352)立,碑阳为城隍庙记,述修庙立碑经过;碑阴为题名记和庙院坐落方位,是现存最早记录“沈阳”名称的石刻。
沈阳是一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从中国历史地图集和近古以后出版印刷的地图上,都曾看到沈城有过候城、沈州、沈阳、盛京、奉天等称谓,其中“沈阳”的名字出现的频率最多,持续的时间最长。
距今700多年前,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后,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1296年因沈阳地处沈水(今浑河)之北,根据“山北为阴,水北为阳”的方位观,元朝在这里设置沈阳路,“沈阳”二字便正式出现在了历史的文献中。(沈阳名称来历的一种说法)
历史上沈阳城隍庙始建于辽金时期,后在战火中焚毁,元代时重建及修复,皇太极建立清朝时,盛京的城隍庙升级为都城隍庙,其行政规格和地位,均高于普通的城隍庙。
古人认为:“城”指城池,“隍”指干涸的护城河,城隍并非神仙,为神职——即城市的保护神。早在汉代,民间就有了祭祀“城隍神”的记载,有本事有口碑的神仙或名人都可以当城隍。
沈阳原城隍庙的位置,在现在沈阳中街附近。清帝退位后,“城隍神”的专门庙宇颓圯荒废,至上世纪20年代,城隍庙的正门也被中街北侧的店铺挤没了……
如今在沈阳故宫大政殿东侧,迎阳耸立的——元代沈阳路城隍庙碑,正轻轻的向人们追述着“沈阳”的来历,及“城隍”辉煌的经年往事。
陈赫编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