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宇路的东方不亮西方亮
近日,一则《如何在北京拥有一条以自己命名的路》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热传。文章称,一位名叫葛宇路的中央美院研究生从2013年起寻找地图上的空白路段,并贴上自制的“葛宇路”路牌。随后,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收录这条道路,这条本来无名的道路竟以“葛宇路”这个人名来命名,弄假成真。相关部门表示,市民不可私自命名道路。7月13日,路牌被拆除。(7月13日《北京青年报》)
根据相关法规,个人不能随意制作并悬挂路牌擅自设置路牌,否则处以罚款,“道路名称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命名,对于新修的市政公共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向规划部门咨询后,再开展管理工作”。这些条款指向十分明确:葛宇路同学无权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无名路,“葛宇路”是非法的!问题是,为什么之前这条路会“没名没分”这么长时间?可考证的是,“2007年的时候建了苹果社区,当时就有了这条路,但是当时没有立路牌,那会就叫南北区之间”。掐指一算,到2013年,被叫做“南北区之间”已有6年了。如果一条城里的道路长期处于“无名氏”状态,对于市民来说也是很不方便的,要找到一个准确的地址就很困难,说不清方位,有人问路、投递快件等等都成了问题。对于路名的命名与管理,每个城市都有相关的职能部门,从事必要的管理,这是职责所在,北京作为一个大都市,这项管理更不能出现任何问题。葛宇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艺术创作”背后暴露了相关部门工作的短板。
中央美院的一个研究生自掏腰包干了相关部门该干却没干的活儿,相关部门的“不作为”顿时成了众矢之的。早在2007年这条路就诞生了,但一直没有官方名字,有人帮着取名并制作路牌,结果还面临被“依法拆除”的命运,相关部门的尴尬无疑是大写的。对相关部门来说,此事是一个提醒,也是一种鞭策。
“葛宇路”仅仅是个艺术品,别想太多。葛宇路坦陈,此举最初只是源于艺术设计,目的是思考名字和个人的关系,以及私人符号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某种趣味性,后来“葛宇路”被地图软件收录成为具备功能性的道路名称,已经大大出乎葛宇路本人的预料。天马行空,充分释放想象力,是艺术设计的特点,大概也是艺人的特点吧。
作为一种尴尬的存在,“葛宇路”将何去何从?一般来说,道路命名需要公开征求社会意见,相关部门不妨开放胸襟,依照相关程序启动这条路的正式命名工作,并将“葛宇路”作为备选项,综合各方面意见最终确定路名,这比一拆了之更能服人 。不得不说,“葛宇路”的存在已经暴露了市政管理部门的怠政与懒政。虽然官方介绍此条道路早已被命名为百子湾一路,但却无法解释为何长期以来没有树立铭牌,权威的地图应用上却一直是“葛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