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6.基本物理作用力和原子结构的递增趋势

4466.基本物理作用力和原子结构的递增趋势

2021.4.10

原子结构是基本物理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破解了原子形成的原因。但是为什么以质子、中子对无限递增的形式呢?应该与光合作用的极值现象有关。

一个正反光子最多与305个巨光子结合;一个中子最多由306个巨光子形成;一个质子最多相伴形成两个中子;两个“氘”结构自然聚变为“氦4”结构;两个质子可以且至少与一个中子结成对结构;中子是质子无限对结构的媒介;原子结构的扩大离不开质子、中子对的增加;过多的中子冲击可能破坏质子、中子对的稳定性,导致核裂变;质子、中子对的增减与重力条件密切相关,亦受制于光子密度和种类。

宇宙射线只有“氢”、“氦”两种元素,说明外太空的重力条件只能形成第一周期元素,第二周期元素可能是大气层元素,以后各周期元素的形成可能与重力环境的不同相关。大爆炸可能瞬间形成复杂和极端的重力环境,产生复杂的元素形态,完成星球元素重组过程,可能是恒星和行星形成的必然过程,超新星现象的原因。

如此,恒星和一定规模的行星不可能只有第一周期元素,也不是“煤球”在缓慢燃烧(所谓持续不断的“氢”——“氦”聚变)。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可能来自宇宙射线冲击和磁场核聚变,地球表面的热层亦是如此形成。地球大气成分和热层下面的低温主要源于大气层核聚变,地球表面的第二周期元素主要源于大气层核聚变。光子向化学元素的转化是吸热反应,不是放热反应。“氘”——“氦4”聚变没有能量释放。除了正负电子聚变为光子,“聚变能”是不存在的。“氚”——“氦4”聚变释放的能量是两个中子发生的核裂变,不如直接燃烧氢气来的实惠!

所以,耗费巨资、人力研究聚变能是浪费国力的“科学陷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