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残篇之十二 求道之二:以物观物——悟道
原著:无极道人
生死轮回一场梦,
迷悟只在一念间。
俊鸟出笼游太虚,
大道无极任逍遥。
观物是方法,悟道是结果,用以物观物来探求大道是求道的第二步。
观物是一种从理的角度去认知宇宙万物的方法,由宋代邵雍在其著作《皇极经世‧观物篇》提出的,我们先看一下与之相关的文字:“《易》曰:'穷理尽性,以至於命。’所以谓之理者,物之理也。所以谓之性者,天之性也。所以谓之命者,处理性者也。所以能处理性者,非道而何?”又:“天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于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于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
“观之于理”是观物的核心。
因为“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于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于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我们不能主观唯心的观察事物,也不能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宇宙万事万物都有其原理和本性,这是事物的本质,我们在以道论道章节也分析过,道即是理,理即是道,所以观物之核心在于观理,观理即是悟道。
“穷理尽性”是观物的内容。
因为“理者,物之理也。性者,天之性也。”“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穷理尽性就是穷究事物原理,洞彻万物本性,换句话说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只有从其原理和本性上理解和认知事物,才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这跟我们前面分析大道本质的结论是不谋而合的。我们平时所说的“理性”一词,其本意也是来源于此。
“以至於命”是观物的结果。
因为“命者,处理性者也。所以能处理性者,非道而何?”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命”就是道。又“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至”的意思一是到,二是极、最,这里“至之”就是到达极致的意思。“知”就是知道,明了。我们把内容连起来理解,意思就是:将穷理尽性做到极致,就可以知“命”,可以知“道”,这也就是达到悟道的境界了。
邵雍将观物法分为两种,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皇极经世‧观物篇》:“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第一种“以我观物,情也”,这是一种感性的认知,是“观之于情”。我们观察分析事物的时候,如果忽略物性,带有个人情感与喜好等主观因素去分析,就会影响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说“情偏而暗”,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认知方法。这种情感思维在易学预测的时候需要考虑,因为在术的具体运用时,会出现物性和人情的相互影响,到时候再详细讲解,这里不作讨论。
第二种“以物观物,性也”,这是一种理性的认知,是“观之于理”。我们在观察分析事物的时候,要抛开人情,单纯从物性的角度进行观察,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进行分析,最后做出比较真实合理的判断,这样才能够做到“性公而明”。这样的以物观物就相当于现代的逻辑思维方法,是客观唯物主义的认知方法。这种把与事物相关的方方面面综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判断,就是某个领域内小范围的穷理尽性。比如现在某些专业领域的专家,就是在本专业范围内做到了穷理尽性,他们从专业角度做出的一些结论就具有可信性和权威性。
举个例子,我们古代有很多发明创造,都是通过观物受到了启发而发明的,比如我们熟悉的,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据传说,鲁班在一次进山砍树时,路上不小心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伤,出血了,但他并没有因为受伤而懊恼,而是好奇野草柔弱的叶子怎么会这么锋利,于是他摘下叶片仔细观察,原来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齿,他用这些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割开了一个口子,鲁班就是从这里受到了启发,经过反复试验而发明了锯子,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相传,鲁班一生有很多发明,木匠师傅用的很工具都是鲁班发明的,如钻、刨子、曲尺、墨斗等,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受到启发,再经过反复研究试验而发明的。鲁班因为善于观察、推理和实践,从而达到了他在木工领域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就是在木工领域达到了悟道的境界,所以鲁班被后世奉为木工的祖师爷,直到现在政府还专门设有鲁班奖,来表彰和奖励表现优秀的建筑工程人才。
其实,我们现在进行科研试验也是用的观物法。与古代的观物法不同的是,科研试验是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对象的相关试验现象和试验数据,通过多次试验之后,得到试验现象和数据的平均值,来综合判断研究对象的某些性质或性能,所以结论更加真实可靠。
但是,尽管如此,试验室得到的结果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准确,因为它只是我们通过观察现象,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其他意想不到的事情,那么,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意外事件,这就需要用到新的思维模式,我们下次再进行讲解。
无极道人乘鹤去,
空留残篇八十一。
谁能解得其中意?
不枉人间走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