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残篇之十 八 在天为气,在地成形
原著:无极道人
生死轮回一场梦,
迷悟只在一念间。
俊鸟出笼游太虚,
大道无极任逍遥。
前面我们说到古人对物质的理解更加原始,更贴近于自然,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古人对于物的理解。
我们前面讲上古时期有三部奇书,《易经》便是其中之一,所以古人的观物思维是受到《易经》中阴阳学说影响的。《易经·系辞上传》第一章讲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其中,“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和“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两句是需要详细讲解的,因为这是古人对物质认知的两个层面,即物质的体和用两层意思。
我们先来看体的层面:“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在古人看来,最大的阴阳莫过于天地,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天地交融而产生的。那么天地是如何生成的,我们前面虽然讲到过“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行”,但是没有具体解释,下面我们进行简单讲解。天地的生成在《列子‧天瑞》有讲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古人认为“有形者生于无形”,即有形的天地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具体就是从“未见气”到“气之始”,再到“形之始”,最后到“质之始”。“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再然后盘古开天地,“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这时候天地就产生了。又因为“天地含精,万物化生”,所以有人总结万物的形成为:玄黄剖判,融结万形,形成聚气,气聚藏精,精凝孕质,质立含灵,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玄黄即指天地,意思就是物质的形体能与天地相感应,本质则是由天地精华转化而来的,所以道家修炼讲究吸收天地精华,原理也是由此而来。这就是古人对天地万物最初的认知,如果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列子的这种说法和我们现代天文学中的星云学说很类似,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有兴趣的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后来,人们对“在天为气,在地成形”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具体化。邵雍在《皇极经世‧观物篇》讲到:“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亦有所尽也。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阴阳尽而四时成焉,刚柔尽而四维成焉。”这里讲的是天地虽大,但是阴阳刚柔就可以概括了,天之阴阳产生了四季交替,地之刚柔产生了四面八方。
又“得天气者动,得地气者静。阳之类圆,成形则方;阴之类方,成形则圆。动物自首生,植物自根生。自首生,命在首,自根生,命在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故变之与应常反对也。”这里讲的是“在天为气,在地成形”的一些基本规律,即“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这句话原出自《易经·文言·乾卦》,邵雍在这里又对其进行了拓展性讲解。
又“阳交於阴而生蹄角之类也。刚交於柔而生根荄(gai草根)之类也。阴交於阳而生羽翼之类也。柔交於刚而生枝干之类也。天交於地,地交於天,故有羽而走者,足而腾者,草中有木,木中有草也。各以类而推之,则生物之类不过是矣。走者便於下,飞者利於上,从其类也。”这是邵雍通过观物法推理出的天地化生万物的具体过程,天之阴阳与地之刚柔错综相交,产生各种不同的动物植物,看似种类繁多,但是“各以类而推之”,“走者便於下,飞者利於上,从其类也”,“生物之类不过是矣”,意思就是说,按照“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的基本规律进行推理,长翅膀的便于飞,长蹄子的便于跑,天地化生万物也不过如此而已。
以上的引用未详细注解,因为原文读起来更加优美,内涵更加丰富。而且引用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不需要翻译成白话文,翻译之后反而会缺失很多东西。
我们下次讲解用的层面:“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讲解如何根据万物的属性进行归类,如何加以应用等问题。
无极道人乘鹤去,
空留残篇八十一。
谁能解得其中意?
不枉人间走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