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韦德夫VS小兹维列夫:相同的表象下面有着不一样的本质
在新生代球员中,梅德韦德夫和小兹维列夫有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身高臂长,拥有极强的底线能力,个性鲜明且脾气都比较暴躁。
以上相似其实仅是表象,细细分析起来,两人相似的表象之下掩藏的细节却存在很大差异,有的甚至完全相反。
比如,两人都曾多次在场上情绪失控,与裁判、与观众、甚至与自己爆发激烈的冲突。不过,即将未婚“喜当爹”的小兹维列夫显然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不愿自控、更在乎自我,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仍不太明晰。
而“英年早婚”的梅德韦杰夫已逐渐展现出成熟男人该有稳重,他情绪管控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且目标方向更明确,也更愿意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从技战术特点来看,两人都具有超一流的底线相持能力,底线都能防能攻,在“得底线者得天下”的时代,两人都成功跻身顶尖球员之列。
看似相近的脾气性格之下,两人存有明显的差异。同样地,看似相近的底线能力之下,两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透过一场经典的比赛,用几组关键数据来厘清两人的显著差异。
去年11月8日,梅德韦德夫在巴黎大师赛决赛中以5-7/6-4/6-1击败了小兹维列夫,两人上演了精彩的底线对攻。梅德韦德夫的动作看起来缺乏美感,尤其是他的双反动作甚至有些别扭。相较于费德勒华丽的单反、德约科维奇流畅的双反,梅德韦德夫的双反看起来似乎在用刀斜着砍球。
尽管缺乏美感,梅德韦德夫的底线正反手却非常管用。人们总是习惯看梅德韦德夫的手臂,观察他的引拍、击球和随挥,却往往忽视了他击球时站立的位置。我这么说的意思是——决定击球效果的不仅是击球动作,击球的位置更为重要。
上图显示,梅德韦德夫有27%的球是站在底线内击出的,这几乎是小兹维列夫15%的两倍。如果你击球时站立的位置在底线以内,甚至是靠近发球线的位置,那表明你打得非常积极主动,对方则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站在底线内击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你的球飞行时间会变短,留给对方回位和准备的时间也就变短了。
通常来说,职业球员击球位置在底线2米以内,这场比赛也不例外,小兹维列夫有50%的击球位置在这个区域内,而梅德韦德夫则为46%。
在击球位置方面,数据统计的第三个区间是底线2米之后一直延伸到广告牌。这是球员后撤的区域,在这个位置击球往往比较被动,主要是防守和过渡,从这么远的地方发起强有力的进攻几乎是不可能的。
梅德韦德夫只有27%的击球来自这个区域,而小兹维列夫则为35%。也就是说,小兹维列夫有超过1/3的球是从这个防守区域打出的。在这个区域,观众往往看到球员在被动地跑动和防守,一拍比一拍被动,直至丢掉这一分。
除了考虑击球时站立的位置,我们还必须观察击球的深度。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进入场地内可以打出更深的球,而退到底线2米以外往往很难打出有威胁的深球,更多是打出被动的浅球。
整场比赛,梅德韦德夫有89%的回球落在对方的发球线与底线之间的区域,而小兹维列夫的数据则是83%,两人的差距并不明显。但到了决胜盘,差距一下子拉大了,梅德韦德夫有90%的球落在对方发球线以外,而小兹维列夫的数据则降到了75%。回球偏浅,这是小兹维列夫输掉决胜盘的最重要原因。
击球时站立的位置不仅决定了球的深度,同时也决定了球速。其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站在底线以内,击球时间会更早,能更从容地发力。整场比赛,梅德韦德夫的平均球速为116公里/小时,而小兹维列夫则是112公里/小时,这与上面提到的整场回球深度差距不大很类似。
但是,问题和差距还是出现在了决胜盘,梅德韦德夫和小兹维列夫的平均球速分别为117公里/小时和110公里/小时。小兹维列夫回球又浅又慢,两个因素叠加起来,劣势就十分明显了。
总结以上内容,我们就会发现两人击球深度和速度的差异仅仅是表象,或者说是结果,隐藏在背后的决定因素则是击球时站立的位置。这正如本文开头说到的那样,两人看似相近的个性脾气只是表象,而相似的表象下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本质。
分析梅德韦德夫和小兹维列夫的这场经典对决,我们还无意中证明了网球圈广泛流行的一句话——网球是一项脖子以上和腰以下的运动。
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决定比赛结果的主要有两条,一是你脑子里的思想和情绪,二是你的腿站在哪里击球。(来源:网球之家 作者: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