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和诗歌常考题型答题术语
常见古诗的思想感情
[第一组(按诗体分类)]
(一)咏史诗
思想情感
1.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刘禹锡《乌衣巷》、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杜甫《蜀相》
(二)边塞诗
思想情感
1.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气魄沉雄、慷慨悲凉。
示例:王昌龄《从军行》
2.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示例:杜甫《兵车行》
(三)山水田园诗
思想情感
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 示例:杜牧《山行》
2.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主要抒发诗人的恬适的生活情趣。
示例: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山居秋暝》
(四)离别诗
思想情感
1.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示例:李煜《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示例:李白《赠汪伦》,柳永《雨霖铃》
3.坦陈心志的告白。示例: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情深意长的勉励。示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示例:孟浩然《宿建德江》
[第二组(按诗歌情感分类)]
(一)忧国伤时
分类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官绝句》
2.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登楼》
(二)建功报国
分类
1.建功立业的漫望。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
(三)思乡怀人
分类
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2.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四)生活杂感
分类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辛弃疾《永遏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五)送别之情
分类 示例
1.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温馨提示:
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本部分只抄蓝色术语,例子自己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禁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抱负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集锦
三:诗歌所有表达技巧汇总(很重要!)
(注意:诗歌的表达技巧与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的表达技巧题是通用的)
小说常考题型答题角度
高考小说答题术语
一、小说的四级概念
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二、小说阅读考点
(一)关于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情节安排评价: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乌米》中的“我”等。
情节作用常见题型: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术语:1、情节的一般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④照应前文。⑤推动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⑧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⑨侧面衬托,埋下伏笔。)
(二)关于人物形象的揣摩。
描写人物的技法及其作用
1、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2、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3、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4、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5、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6、塑造次要人物: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
作用:①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②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
(三)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常见题型: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答题模式: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按如下思路展开思考: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环境+人物+情节+主题(4角度)
(四)关于作品主题的挖掘。
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指导: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③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⑥概括小说主要事件。⑦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4、从小说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五)关于小说的表达技巧(与诗歌表达技巧通用)
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结构安排: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六)关于小说的语言。
1、品味语言特色的技法
(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用词、句式,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语言的个性化(语言符合人的身份、展现人的性格、表现人的情感,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等)去鉴赏。
(九)小说结局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结局)
(1)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1)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3)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1)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2)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3)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文章转自: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