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界:汉代玉剑饰的演变
从现有的考古出土资料来看,玉、剑结合物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西周始见的玉剑饰,只有玉剑柄。春秋战国晚期,玉剑首、玉剑格、玉璏(音zhì)、玉珌(音bì)四样俱全的玉具剑逐渐形成;至汉代达到极盛,魏晋南北朝逐渐衰落,唐宋时期的墓葬中几乎没有出土记录;但在明清时期,由于好古之风盛行,古玩商们为了牟取暴利,仿制了一大批伪品,有的制作之精,几乎乱真,不过在制作工艺纹饰琢磨等方面,仍有不少破绽。
广州南越王 西汉
多为圆饼形,背面多光素或阴刻装饰纹,并有穿孔和沟槽。正面则突破了战国时仅有的几何形图纹,而常以高浮雕的蟠螭纹取胜。
因用铁盛行,铁剑比铜剑大,则剑首比战国的略大一些,玉具剑的剑首亦比战国时的大;通身棱角较柔圆,正面外缘边弧度很小,背面的圆圈宽而浅,不是战国时那样垂直,亦缺乏锋利之感。在圆圈内时有二个斜穿孔,此是后人为了佩戴而作,且有将正中凸起的涡纹全部去掉,只留外缘的蚕纹或勾云纹,更易于佩戴,而改变为璧;剑首两面的面积,有大有小,凡一面有纹饰之小璧者,为后人改制。纹饰仍以蚕纹和勾云纹为主,其形制卧蚕纹较大,亦较稀,且稍逊于战国时代之锋利。阴刻线条有毛口,并有跳刀之痕迹。跳刀并不是在此种器物上之新发现,而是这一时期的时代之特性。
广州南越王 西汉
汉代的玉剑格,装饰趣味极其浓重。为了构图的需要,在剑格中部逐渐凸起一脊如鼻梁,俯视如菱形状,这可能是为了突出常用的兽面纹装饰的立体效果。中间穿孔有长方、椭圆、菱形状等。还有的剑格造型,上端中部琢一缺口,下端中间略微出尖。在装饰方面,手法亦多种多样,有的一面饰兽面纹,一面饰卷云纹,有的一面浮雕一螭,另一面饰几何纹,有的两面均饰相同的纹饰,或整体光素无纹等。
汉代剑格:形状与战国基本相同,一般总是比战国的体积大,剑格中部也较厚,此时的玉质以白色为多,棱角圆滑,纹饰以勾云纹为多,纯素者亦有之。扁圆洞孔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一强。
广州南越王 西汉
玉璏是装饰在剑鞘一侧并与革带发生关系的一件器物。造型一般为长条形,与战国基本相同,但在器体上逐渐加宽增长,装饰手法也日益丰富多彩。不但在平面上常琢满各类规整细致的谷纹、云纹、蒲纹等几何形图案,而且还在的一端装饰一象形兽面纹,甚至在整个平面上,阴刻、浮雕或透雕一只或两只生动活泼的蟠螭纹。
汉代玉璏:面积逐渐加大,上面较平,长方孔上下的厚度,呈下略薄,上而微宽,有的快接近于相等。两端的勾度较大,面上边沿有起边和阴刻线条两种。两种中以起边者为多。长方孔仍是以钻形工具开成,有明显的拉丝痕迹存在。两边均宽于底边,东汉的方框就长了。
广州南越王 西汉
在汉代的玉剑饰中,玉的琢制最为精彩,不仅造型变化无常,而且装饰纹样生动优美。
汉代的玉珌:形状比战国时代一般常见的都较大一些,亦有长短两种形式,器身略厚于战国,但失去棱角生硬之感,上顶有平形和弧形两种,以弧形居多。纹饰仍以勾云纹为主。云头角有方有圆。前期云角方,后期始渐圆。且越晚的其棱角和纹饰更失去硬锋利之感,此时亦有素出现,还有少数凸雕螭蟠出廓者。
剑首
文物编号:C147-9
剑格
文物编号:C147-2
剑璲
文物编号:C147-3
剑珌
文物编号:C147-12
总体观之,玉珌的造型,俯视两端均呈橄榄形,在与剑鞘末接触的一端多有穿孔;有的只有一个圆穿;有的并列在一条直线上有三个小孔,中间一孔略大,而且垂直,两侧的小孔斜透使之三孔相通。玉珌正视呈梯形,中腰略收,面上饰有形式不同的图案花纹,早期多为兽面纹和卷云纹,汉中晚期还经常采用浮雕和透雕蟠螭及龙和凤鸟等精巧的装饰手法和制作工艺。有的玉珌还根据玉料或构图设计的需要,使玉呈现出不规则的长方形、梯形等状,随物而琢,更富有变化。
圈儿里人都在关注以下这几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