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南佳的随笔《姐姐的饭菜》

姐姐的饭菜  

周六早上,同在黄石工作的弟弟打来电话,邀约我一起回老屋。他说,上周回老屋,发现水井抽不上水来,估计是水泵电路老化发生了故障。当时没有时间处理,这周必须回去看看,要不然菜园和苗圃都浇不上水,这么热的夏天,菜苗和花卉将都会旱死的。周六我在家休息,没有什么事,于是欣然应允同行。
开车回老屋的路上,我拨通了姐姐的电话:“姐,我和小弟今天回老屋,中午到你家吃饭哈。”
“要得!”姐姐在电话那头高兴地答应着。
我的姐姐住在浠水县城,我们往返黄石和乡下老屋都要经过浠水县城。过去黄石长江大桥没有建成时,我们也没有购车,回老屋就要先搭船过长江,再在散花镇乘班车到浠水县城,继而在县城搭乘短途中巴或过路班车到老屋附近的小镇,然后步行几里山路方才到家,在路途上花费的时间最少是大半天。所以无论是从黄石回老屋,还是从老屋到黄石,每次都会去姐姐家休息,吃上一餐姐姐亲手做的饭菜,才去走下一半路程。
后来,黄石长江大桥建成了,回老屋的路修得又宽又平又直,我和弟弟都买了车,可以将车从黄石直接开到老屋院子里,回老屋一趟的时间由大半天缩短至一个多小时,回老屋变得很快捷容易。可是,也许是我们的福缘过于浅薄,这种回老屋便利的日子没有过多久,父母双亲就相继离世,曾经烟火旺盛的老屋土灶变得清冷。于是,我们每次回老屋,办完计划中的事情,一般还是返回县城姐姐家落脚,还是吃一餐姐姐亲手做的饭菜,才回黄石,结束这一趟老屋之行。
姐姐是我们兄弟姊妹六个当中的老大,按照农村的惯例,她从很小就开始做家务,帮助母亲洗衣做饭,照看我们。姐姐十来岁时,开始承担农忙时节一家人饭菜的烹饪任务。那时农村的生活很清苦,我家是典型的“半边户”,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在生产队出工劳作,我们还是懵懵懂懂的小孩子,只知道打闹玩耍。每天清早,我们还在睡梦中,姐姐和母亲就起床了,母亲随村子里劳力到田畈里去做农活,姐姐在家中做饭,照看我们兄弟姊妹。后来分田到户,农活的强度进一步加大,已经成年的姐姐,不仅继续帮助母亲做饭,更是成为家里种田的主力。
姐姐高中毕业后进入供销社工作,二十五、六岁时才出嫁,在县城安家。每逢农忙时节,姐姐都要请假回到娘家,帮忙割谷、插秧、做饭,始终保持着农村人的本色。她的厨艺是母亲手把手教出来的,得到了母亲的“真传”,她熟练地使用农村柴火土灶,将简单的食材合理搭配,做出品种多样的菜肴和饭食。及至后来,她用上了天然气和各种现代炊具,做出的饭菜仍具有母亲所做饭菜的味道“精髓”。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作料用得少,除了油盐之外,酱油和醋都用得极少,更不用说诸如味精、大料等其它的东西,通过掌控火候下的简单“水煮盐闷”,做出大家手不停箸、赞不绝口的美味。
父母离世之后,乡下老屋一直闲置着,我们兄弟都在外地城市工作、成家,姐妹都已出嫁。但老屋在我们兄弟姊妹心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平常时日无人居住,但到了节假日,我和弟弟就会回去。特别是弟弟,他几乎每周均回去一趟,近几年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持续装修维护老屋,修整场院,栽花种菜。每年过春节时,他均邀约我一起回老屋过年。值得一提的是,每次弟弟请工匠装修改造老屋或场院时,都要请已经退休的姐姐回去当“厨师”,为大家做饭。过春节时,只要是姐姐回到老屋,她就承担起为大家做饭的事,让我们坐享现成的美食。
我们回到老屋后,弟弟开始修理抽水泵,我着手清扫场院里积攒一周的落叶。因为平常无人照看老屋,我们几年前在老屋装上了全方位监控设备,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即使远在澳大利亚悉尼打工的妹妹也能实时看到,她时常将监控画面截屏发到家庭群里,与所有人一起分享。菜园和苗圃平时无人浇水,弟弟就鼓捣出自动滴灌系统,覆盖整个场院,自动调节,确保干旱丝毫影响不到青菜和花卉,让它们生长无忧。这会儿,弟弟修好水泵后,正调校自动滴灌系统,我呢,在菜地里摘正宗的有机菜。
“叮铃铃……”手机铃声响了起来。接通电话,是外甥姑娘叶子打来的,她那清脆的声音响了起来:“二舅,你们的事情做完了没?我妈让我叫你们快点过来,她的饭菜已经做好了!”
“好的,我们半个小时就到了!”我回答道。
有人说,每个人对食物的口味在十二岁以前就基本固化了。我比较认同这个观点,比如我自己,从小吃惯了母亲所做的饭菜,长大后吃遍全国各地的美食,却从未发现一种食物有母亲所做的饭菜那样适口暖心,让人百吃不厌,念念不忘。只是母亲不可能陪我一辈子,我也就不可能一辈子吃到母亲做的饭菜。好在上天给了我足够的补偿,让我有一位如母亲一般关爱我的姐姐,关键是姐姐传承了母亲做饭的全部手艺。
开车从老屋到姐姐家只要二十多分钟。当我和弟弟坐在姐姐家的餐桌前,姐姐所做的菜已将桌子摆满,有鱼有肉有青菜,还有我最喜爱的鱼丸野菌汤,依然是一贯的丰盛,依然是一贯的熟悉而又诱人的香味。我知道,平时节俭的姐姐肯定是在接到我们电话后,临时上街去买了不少新鲜的食材,手脚麻利地加工烹制,精心准备了这一桌子菜肴。
我们与姐姐一家围坐在饭桌旁,吃着可口的饭菜,聊着平常的闲话,欢笑满屋,在温馨弥漫的亲情里享受着这难得的周末时光。其实,我心底有着一个不可言说的小秘密,那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我就想吃上一顿姐姐所做的传承母亲厨艺精髓的饭菜。这样的饭菜,不仅仅是可以解馋,更多的是因为每次吃上姐姐所做的饭菜,就能让我重温一次珍藏在记忆深处的母亲留给我的慈爱与香甜,历久弥新,怀念永远……
2021.07.27初稿

南佳,男,现居湖北黄石。六十年末生于耕读之家,脱离乡土不离书香。蒙文字眷顾,偶有拙作出现在网络平台和纸刊。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0)

相关推荐

  • 八桂风 | 散文品读 | 母殇(随笔) 上篇

    <八桂风>微刊  2017.8  总第08期 作者简介:陆阿勇,本名陆锡勇,生于70年代末,曾任报社记者编辑.城管队长.机关秘书等,现供职于南宁市宾阳县某参公单位. 一.清明·母病加剧 2 ...

  • 【张曾琼】我与父亲的趣事

    记忆中,父亲总是身穿一件浅褐色的马大褂,一条洗得渐乎发白的棉布裤,一双解放牌的钉钉鞋,时常带着我去山林间捕鸟,逗松鼠, 采蘑菇,去田间捞鱼.捕蛙,还会教我射弹弓,绕蜘蛛丝,给我的童年增添了无限的欢乐. ...

  • [黄石文坛]​南佳的随笔《风木之悲 痛彻心脾》

    风木之悲 痛彻心脾   近日,我回乡下老家,听到了一则骇人听闻的事:村子里孔婆婆的家门闭户多日,且有恶臭自屋内飘出,村人高声呼叫,无人应答,于是就破门而入,才发现七十八岁的孔婆婆独自猝死在家中.因天气 ...

  • [黄石文坛]​南佳的随笔《念你在心》

    念你在心 还记得曾经的"老地方"吗?很长时间了,我也没有再去,因为一个人去那个地方,会真切地感觉到寂寞与孤单,更因为物是人非,伤感将会乘机而入,盘踞心头.红去绿留,阳光依旧,受伤的 ...

  • [黄石文坛]​南佳的随笔《沉默》

    沉默 很多的时候,我不想说话. "沉默是一种诱惑/我不能容忍自己和它擦肩而过".土地是沉默的,因为它厚重,黑夜是沉默的,因为它深沉.很多的时候,我也是沉默的,不是因为我有厚重的底蕴 ...

  • [黄石文坛]​南佳的随笔《广场夏夜》

    广场夏夜   夏天的夜晚,团城山地区最好的去处是人民广场.   夏夜总是跚跚来迟.晚七点,夕阳才依依不舍地躲到西边的山峦后面,留下漫天灿烂的晚霞,性急的霓红灯和街灯次第点亮,让整个街道涂上了七彩之光, ...

  • [黄石文坛]​南佳的随笔《包面》

    包面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浠水的特色美食也不少,比如说芝麻湖的九孔鲜藕,再比如说"吃鱼不见鱼,雪白如珍珠"的鱼丸,还有因与名人有关联故事而出彩的"金眼双球&quo ...

  • [黄石文坛]​南佳的随笔《一碗狗肉》

    一碗狗肉   "六月六,吃狗肉."据说,在农历六月初六正午吃上一顿具有燥热特性的狗肉,可以起到"内外夹攻"的作用,逼出一身臭汗,将体内寒毒排出来,达到祛寒去湿. ...

  • [黄石文坛]南佳的随笔《笔名和网名》

    笔名和网名 近年来,各类文学网络平台借助网络科技发展应运而生,给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投稿的便捷通道,特别是依托微信而产生的公众媒体或自媒体公众号日益增多,在手机上就可以完成投稿的所有操作.作为一直有着文学 ...

  • [黄石文坛]南佳的随笔《小街》

    小街  我所住的小区后面有一条小街,从我家窗户向外看,几乎可以看到整条街的全貌.晨起,看一眼新一天的小街,总有如朋友又见面了一样的亲切感觉,虽然相互之间不可能有言语交流,但彼此似乎于无声处交换了真诚的 ...

  • [黄石文坛]南佳的随笔《冷雨一直在下 》

    冷雨一直在下  这个秋季的雨水特别丰沛,自秋分至霜降的这段时间,几乎没有晴天.秋雨如同一位伤透了心的怨妇,泪水好象从未干过,即使是在最平静的时候,也是阴郁着脸,时不时地从眼角渗出一些泪水来.秋风挟带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