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管理问题是最大的黑洞:北京十一学校用5个支点改变年级生态

年级管理问题是许多学校的最大黑洞,北京十一学校用5个支点改变年级生态

原创 朱则光

李希贵校长曾说:“年级的内部管理问题是目前学校管理最大的黑洞。”如果管理不善,年级要么无所事事,要么“日理万机”。即使学校已经气象万千,风和日丽,年级内可能依然生态恶劣,狂风暴雨。

德鲁克曾经说:“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是做正确的事。”我们如何实现领导而不仅是管理一个年级?如何在学校的大气象之下构建年级的小生态呢?

我和学校老师们梳理了年级管理的5个支点。做好这5个方面,不但能让年级安全运行,还可以使师生得到充分成长。

支点一结构重组:确保学生的中心地位

2012年北京十一学校的初中部开始选课走班,这给一个年级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比如一个年级有450名学生,42名教师,经过学生的排列组合、自主选课以后,就形成了158个教学班。一个由22名学生组成的语文教学班,却对应5位数学老师,5位英语老师。也就是说,这22位同学,会分别去5个数学学科教室上数学课,去5个英语教室上英语课。

这是因为选课走班让每一个学生实现了一人一课表。那么,学生的情况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其中一位学生的课表。

这位学生周一7节课,分别要去7个学科教室,每周有5个中午11:30-13:20,4个下午16:15-17:00和7节自习课要自主安排。

所以,选课走班使得管理学生行为变得空前复杂。

李希贵校长曾说,“能用结构解决的事,不用制度解决;能用制度解决的事,就不用会议解决。”通过调整结构,我们可以使很多事情得到顺利解决。

在选课走班的背景下,学校的治理结构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学校传统职能部门被拆解整合成了5个部分——战略高层、研发平台、支持人员、教育教学一线和中层管理者。

当学校管理结构的“大气象”发生变化,年级的“小生态”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研发平台也要提供产品,战略高层作出决策,中层管理者传达到任课教师,支持人员提供服务,任课教师要产出高的教育质量。

这种年级管理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创造了分布式领导这一岗位,为年级的研发和服务提供支持。

其管理方式有两大特点:

第一,扁平化,减少了上传下达的层级,也就确保了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及最高效的教育方式。

第二,专业化,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那么,如何让这些年级小组织焕发生命活力呢?这就要说到第一个支点的关键:责、权、利等边法则。

以年级教研组为例。它对年级学科教学质量负最终责任;它有对年级聘任的建议权,年级重大事情的决策权,教研组经费的预算使用权;它有相应的利益,比如教研组长的薪酬,绩效考核,功勋奖的评选,关键岗位的奖励等等。

摒弃行政班后,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管理架构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管理结构只有做到责、权、利等边,年级各个小组织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否则是承接不了学校愿景的。

支点二用心规划:尊重成长规律的设计

年级拥有五脏俱全的组织结构后,还要使自己具有造血能力,具有战略规划和战术落地的能力。

举个例子,我们重新规划了初中三年的核心工作:

初一,规则,学会规划;初二,内动力,情绪管理;初三,目标,发现自我。

于是,每个学年就会产生不同的工作重点。比如,“规则”在初一开学第一周、第一月甚至整个上学期,都是年级的核心工作;到了初一下学期,逐渐变成重要工作;升上初二、初三,就变成了日常工作。

那么,初一年级如何进行“规则”的教育?

我们把每个时期的目标细化为课程(如下图)。上学期,我们做规则了解,规则遵守,规则认同。下学期,转变成“争做一名绅士淑女”活动。

支点三驱动机制: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力量

这一支点主要指向教师专业成长。除了号召老师们主动参与学校设计的活动,年级内部还要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为此,我们进行了大量探索。比如:

开发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用于建立新老教师之间的连接,比如让新老教师互相走进对方的学科教室;

在每个学年开始之前,组织年级全体老师进行头脑风暴,排查出新学年可能会出现的100个问题,让老师们分别认领,给出解决的方案;

建立各类读书会,并设立工具超市,每天或每周某个固定时间,老师们用几分钟的时间分享一个教学策略、学习工具;

跨学科听评课,在一个年级内打破学科界限,建立一种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题的共同话语体系。

支点四诊断分析:用数据帮助教师深入反思

在十一学校,和年级有关的诊断主要有4个方面:对老师的教育教学诊断,对师生的教与学质量诊断,对导师的导师工作诊断,针对年级主任和教研组长的组织与领导诊断。

诊断不是评价,不是给出一个最终的结论,是促进被诊断者自我反思。学校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两次诊断,老师拿到报告以后,就像拿到体检报告,对照每项指标进行反思。这可以使年级工作更客观,而不只是教师们自我感觉良好。

有关学校的诊断分析共涉及8个方面,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诊断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涉及6个板块,16个指标,比如全人教育、个别化教育、课堂效果、学科教室、受学生喜爱程度、作业情况等,每一个指标都有详细罗列分析。

基于学校层面的教育教学诊断,年级层面怎么推动呢?

这个诊断不是高利害的,于是我们引导教师进行各种比较,在比较中寻找自己的优势和弱势;

引导教师进行回忆。让他认识到这个数据并不抽象,它是由一群具体的学生面对一名具体的教师,在一次次具体的场景中,通过一次次具体的交往合成的;

引导教师进行调整。处理好三对矛盾:自己的喜好和学生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对专业的敬畏和对孩子的宽容之间的矛盾,统一要求和个别对待之间的矛盾。

在此基础上,还会把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或者某一个指标非常突出的教师的经验在年级内分享给大家。

支点五风险管理:可防、可控、可管理

作为学校的基层管理单位,年级也必须要做到风险可预防、可控制、可管理。

风险不是问题,但是风险可能会发展成问题。基于经验,我梳理了选课走班的年级可能存在的五大风险:

第一,规则。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规则意识,年级有可能失去控制。一个控制型的年级不是最理想的,一个失去控制的年级也不是我们想要的。

第二,规划。如果学生没有形成规划的能力和规划的习惯,他很有可能会无所事事,进而一无所获。

第三,同伴。关系变得复杂,学生容易产生过度交往。

第四,家长。有可能跟不上学校改革的步伐,进而对学校产生很多误解。

第五,动力。因为外在的束缚和压力减弱,有可能引起学习动力不足,学业下滑。

怎样管理这五大风险呢?

规则

比如,我们设计规则教育时一直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以终为始,目标鲜明。阶段目标和长期目标必须非常清楚,逆向设计,目标越是鲜明,行动的动力就越是充足。

第二,分解落实,寻找载体。把一些目标化大为小,把长远目标分解成阶段性小目标,通过一个个现实活动来实现。

第三,反思评价,查漏补缺。评价非常重要,新生刚入学,每天都要进行评价,然后再拉长到每周、每月评价。评价得越及时,学生行为修正得越快。

规划

对一个刚进入选课走班的年级,我们会罗列出每日清单,告诉他一天内不同阶段可以做哪些事情,由他选择,并在一张空白的规划表上写出自己第二天的规划;

每个学期中都有两周的小学段,我们会拿出一整周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规划、自习——学生这一周的课表全是空白,他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安排。

家长

学校,尤其年级,必须主动和家长联合,建立家校共同体。年级工作越主动,家校沟通越畅通。

家校共同体

我们还开发了“好家长量规”,纵列代表维度,横列代表区分度,它可以助力家长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定位,更会对他未来的发展进行引导。

同伴

学生的交往越来越复杂和频繁,同伴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学生的同伴关系进行分类引导,促成学生之间的优质连接,并进行适度干预。

学生同伴关系类型

动力

我们往往把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定位为一个学习态度问题。其实不是这样,一个在旷日持久的挫败感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的动力一定是不足的。

我们谈论学生动力不足时,常常不了解他的学习,没有读懂他的世界。在我们身边生活的,很多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对一个具体的学生,他是否愿意学习,他擅长学习什么,他又擅长什么样的学习,我们往往知之甚少。

学生学习路径分析的车轮模型

比如这位张同学,他的其他科目都还不错,但语文学习非常糟糕,尤其记忆性的默写,老师要求零失误的题目,他反而拿不到分。

对这样的孩子,单靠一名语文老师往往找不到答案,一个学科教研组内也解决不了问题,类似的疑难杂症该怎么处理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年级协调各方资源,对学生进行集体会诊。我们经常把学生和所有学科老师组织在一起,有时候还召集了这名同学最好的朋友,甚至会把他以前的同学、老师聚在一起,每个重要的关系人都发表对这名同学的看法——在这样的信息共享和碰撞中,我们不断地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学生:

英语单词也总是记不住,单词默写几乎没有一个单元是过关的。——英语老师

开始表现成绩很一般,记忆能力不强,做题不细致,但是分析能力强。——化学老师

出难题,让有能力的同学们挑战,他来劲了。他喜欢干有挑战的事情。——数学老师

他喜欢科技前沿的东西,超越了他年龄的东西,但是对基础不够重视。——物理老师

机器人比赛不放弃,彻夜调试。聪明、逻辑思维能力强,性格阳光向上。——技术老师

针对他记不住的问题,试过多读、多抄写的方式,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记化学方程式却不费劲,也不死记硬背,说有规律,找出规律就记住了。数学考试有一道很简单的选择题,全班除了他都答对了。原来他拿到题目,飞快扫了一眼,判断答案是A,可是在写的时候,眼睛和大脑已经在关注下一道题了,所以手下无意识地选择了B。——家长

我们还对他进行了智能倾向数据测试,发现他的语言智能明显处于劣势,但数学逻辑智能有明显优势;还对他进行了学习风格的测试,并进行了分析。

最后,我们发现这名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我们平时的印象有很大不同,我们感到懊悔,原来我们都错了,原来我们眼中的学生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学生,他或许只是我们想象和推论中的学生。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测试数据和我们的座谈数据之间,有的能相互支撑,有的并不匹配,甚至是相互矛盾。于是,我们在讨论中不断发现学生真实的问题到底在什么地方。

对这名学生,我们发现他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机械记忆。第二,跳跃性思维。第三,学习习惯不好。

针对这些问题,他的语文老师和他达成了三个雷打不动的约定:

  • 第一,说服自己根据语句本身的含义和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行记忆;
    • 第二,三个一分钟——默写前延迟一分钟,想好了再写;默写中延迟一分钟,边想边写;默写后延迟一分钟,前后连贯通读两遍;
    • 第三,平时默写,在老师指错之前,自己检查出来并改正,也算满分。

    最后,学生中考语文默写部分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满分。学生从考场出来时,满脸都是自豪和快乐。

    好的教育的确是森林的样子,但是我们不能往往只赞叹森林的郁郁葱葱,还要关注森林中的每一棵树长势到底好不好——关键是为什么不好,如何让他能够长得好。

    风险管理也有三个原则:

    第一,预防性原则。尽量做到未雨绸缪,尽可能少或者避免亡羊补牢。

    第二,区别性原则。要对症下药,不要“一人感冒,人人吃药”。有的问题是成长中的问题,那就交给成长和时间去解决;有的是个别人的问题,那就在个别人身上解决;有的问题是系统中的问题,那就通过完善系统解决——对问题进行分类,是区别性原则的前提。

    第三,包容性原则。要学会与问题和平共处。有的中层领导有这样一种洁癖:不能遇到问题,只要遇到问题,就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事实上,发现问题后立即处理,可能不如搁置或者延迟处理的效果更好。

    以上年级管理的5个支点,有的指向组织结构、战略规划,有的指向专业成长、风险管理,愿能给诸位老师一点启发。

    (0)

    相关推荐